红色发祥地清水塘
2021-03-15蔡武
蔡武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位于长沙市八一路538号。这里原称长沙市清水塘路22号。100年前,这里只是长沙市的东北郊,离城东门小吴门约有一华里地,附近只有几间简陋的农舍,环境幽静,从附近的地名韭菜园就可知道这里本是一块农家的乐园。
旧址是一座典型南方风格的民居建筑,二进三开间,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六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灰砖黑瓦,四合的矮墙围成一个不大的院子,后院栽着几丛青竹,素静文雅,一如它曾经居住过的主人。
这所雅致幽静的房屋被一片菜畦所包围,菜畦里有两口水塘,上塘水浊,下塘水清,故名清水塘。
1921年7月,毛泽东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从上海回到长沙后,于10月10日在协操坪(今湖南省人民体育场)成立了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任书记,委员有何叔衡、易礼容等,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支部。经过反复考察后,毛泽东觉得清水塘幽静安全,便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的公开身份,由易礼容经手,以每月7块大洋的价格从一位陶姓商人手中租下了这所房子,作为自已住宿之地及中共湖南支部秘密办公地点,此前,毛泽东一直住在船山学社里。不久,于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婚、“不坐花轎、不备嫁妆、不作俗人之举”的杨开慧与母亲向振熙老人也一起搬进了这个院落。从此,毛泽东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他与杨开慧相濡以沫,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艰难而温馨的日子。
1922年5月,在中共湖南支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湘区辖湖南及江西萍乡),毛泽东任书记,委员有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郭亮、刘少奇等,区委机关仍设在此。堂屋左边第二间房是会议室,有许多重要的会议在此召开,有时开会晚了,同志们就留宿在堂屋左边的第一间房里。在这里,毛泽东策划并部署了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毛泽东因此于1923年4月被调到上海中共中央局工作,随后在党的“三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
1922年10月24日、1923年11月23日,毛岸英、毛岸青分别出生于此。向振熙老人帮忙照看两个小外孙,杨开慧则常常是一边帮助毛泽东誊抄文件,一边把孩子的摇篮放在身边用脚揺摇篮。毛泽东到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上班的日子里,回来也抽空给孩子洗尿布,做家务,一家人生活得忙碌而充实。
1924年5月,毛泽东托人将杨开慧母子送到上海,与他一起生活。中共湘区委员会则由李维汉同志接手负责。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因地处长沙小吴门外,故1938年的长沙“文夕”大火中未被烧毁,建筑为十分珍贵的原迹,成为长沙市区唯一 一处保存下来的革命历史建筑物。
漫步于清水塘,看着清水塘柳丝微雨的美景,想像着毛泽东一家人曾在这里的温馨生活,念着“算人间知己吾与汝”的诗句,不禁会慨叹,打动人心的不仅是革命者那如钢铁般的意志,还有那和平常人一样的万般柔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