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炎武的警告

2021-03-15苏露锋

华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修史鸿儒顾炎武

苏露锋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经警告他的弟子潘耒,反对他涉入官方学术界,因为一旦进入,他必须“满口溢美之词”,浪费大量时间用来溜须拍马。

潘耒出生于江南吴江县(今江苏苏州)的一家书香门第,生而奇慧,读书过目不忘。六岁丧父,依靠兄长生活。其兄因庄廷鑨私修《明史》案牵连被凌迟处死。

涉世未深的潘耒,起初对老师的警告没有引起重视,他参加了朝廷的博学鸿儒科考试。在古代,朝廷幾乎垄断了所有的资源,科举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饱读诗书,想有所作为的潘耒,没有别的选择,他入职进了翰林院。潘耒在京为官五年,除参与编修官方《明史》外,还被康熙帝选在身边,专事记录皇上的言行起居,并出任会试考官。潘耒不愿曲意奉上,对时政多有谏言,终因大胆敢言而被降职。后因母亲去世丁忧归家,便不再复出。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重用他,被他谢绝,他说:“止止止,吾初志也,吾分也。”潘耒晚年崇信佛学,遍游名山,留下《游南雁荡记》等名篇佳作。潘耒才深切体味到老师的睿智和远见。顾炎武不只是这样教育学生,他自己也身体力行。

满清政权入关后,对汉族知识分子使用了软硬两手,一方面通过南北科场案、通海案、《明史》案、《南山集》案等大案进行疯狂的镇压,另一方面则利用科举和修史来拉拢安抚笼络,像顾炎武这样名满天下的大儒,自然是清廷网罗的对象,但顾炎武屡次拒绝征召。

康熙十年,顾炎武游京师,寄寓外甥家中,大学士熊赐履设宴款待顾炎武,邀修《明史》,顾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礼部侍郎叶方蔼举荐顾炎武,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康熙十八年,清廷开明史馆,《明史》总修官熊赐履招顾炎武与修《明史》,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坚拒熊赐履。

面对满清政权的诱惑,顾炎武没有如他的朋友傅山那样假托生病不出,也没有如与他齐名的黄宗羲那样妥协挂名《明史》修史顾问,更没有像一些人那样去“躬逢盛典”。他的态度更直接更刚烈,以死相拒。这固然表现了顾炎武绝不委身异族新王朝的知识分子气节,也体现了作为思想家的洞察力。

顾炎武心里明白,一旦进入官方学术界,不管是修史还是著文,都得为朝廷涂脂抹粉,为皇上歌功颂德。不仅没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还得浪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揣摩上意,撰写媚俗时文,无法专注真正的学问。侧身官场和体制内,能够过上体面优渥的生活,也能获得官方的资源和学术地位,但这不是顾炎武想要的。即便生活穷困清苦,他也要追求真学问、大学问,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对学生潘耒的警告,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提醒?

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清醒和自觉,才成就了顾炎武。潘耒在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原序中说:“当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语学问者,必敛衽推顾先生”,并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

从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看,顾炎武的成就,完全够得上学生的评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猜你喜欢

修史鸿儒顾炎武
Conformational change-modulated spin transport at single-molecule level in carbon systems
顾炎武谢鼠
一代鸿儒王应麟
遣怀
修史就要长话短说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卞鸿儒对辽庆陵石刻研究的学术贡献
顾炎武“拜师”
顾炎武家族藏书记
《题冼玉清教授修史图》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