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不能缺的必修课
2021-03-15孟鹏婷
孟鹏婷
前段时间,杭州一个小学女厕设置月经提示牌再次引发了关于性教育的一波舆论高潮。有网友觉得对小学生科普这些知识为时尚早,没有必要,但从微博评论来看,大部分人对学校这一做法表示赞赏,希望这一暖心做法在其他学校得到推广,并建议学校把性教育也跟上。与此同时,日本的一部性教育科普剧《17.3关于性》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好评,在豆瓣有一万多人为这部剧打出了9.2的高分,甚至还有网友将这部剧称为“东亚性教育第一剧”。在性教育缺乏的时代,这部剧借助三个女孩对于性的困惑,对父母难以启齿的性知识进行了科普,戳破了传统家庭“谈性色变”的教育尺度,呼吁社会大众摈弃各种性偏见,正确看待生命成长历程。
在我国,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泥潭,都知道重要,却都做不好,在保守文化下成长起来的父母把性视为洪水猛兽,从不主动对孩子说性方面的知识,甚至阻止性教育的传播。需要明确的是,谈性并不可耻,对性一无所知才是可耻的,性教育的本质是自爱,是尊重。相关专家指出,未成年人性教育就像打预防针,宜早不宜晚。
中国性教育现状
“中国的性盲比文盲还多!”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传统语境里,很多家长把性等同于羞耻内容和黄色材料,他们觉得性是隐秘的,羞耻的,见不得光的。就像《17.3关于性》这部剧中的一幕,当电视播到动物交配画面时,女主咲良的母亲立即拿起遥控器换台。呋良的母亲是很多中国父母的缩影,她的做法也是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当电视里出现接吻画面时,全国父母统一做法是换台,要么就是以“你作业写完了吗”来支开孩子,而他们的理由都是
“少儿不宜”。
很多中国父母是避讳谈性话题的,当孩子主动问到有关话题时他们通常选择蒙混欺骗的方式。之前新闻联播里有个片段,是对50后到90后的调研采访,问了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问过你的父母你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怎么回答你的?”其中85%人的回答如出一辙,例如:捡来的、胳肢窝里掉下来的、床底下翻出来的、洪水冲来的、垃圾堆里翻出来的……只有16%的人被告知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到了今天,很多父母依旧以“充话费送的”
“买手机赠的”这些玩笑来回答,为了避免孩子接触性,父母煞费苦心地编织着这些谎言,而这种他们以为的保护方式其实让孩子缺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性教育第一课。
还有很多父母抵触谈性是因为他们觉得太早和孩子谈论性会让他们早熟甚至“学坏”。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电影、小说、文学作品、网络上的各种视频……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性启蒙,这些素材可能会让孩子对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反而会让孩子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误入歧途。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一项2016年的回顾研究显示,全面性教育并不会让青少年的性行为提早发生,反而“推迟了初次性交时间、降低了性交频率、减少了性伴侣数量”。
由于父母对性教育一直采取回避态度,现阶段,很多青少年乃至大学生对两性知识、性观念等缺乏认知。根据腾讯新闻发布的“2019中国年轻人性现状报告”,47.5%有性经验的95后第一次性行为发生在高中及之前。而近年来女大学生厕所生孩子的新闻屡见报端,最近南宁某职业学院女生宿舍产子藏柜致死更是让人唏嘘。
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其实好多学校尝试过推行性教育,但因为家长们觉得尺度太大、内容不当、时间太早而被迫终止。2018年12月中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系列书籍《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被不少家长反映内容“太露骨”,不适合给小学生看,因反对声音太大,北师大被迫收回所有书籍。家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性,而等到性犯罪事件发生的时候,却悔之已晚。
性教育缺席带来了什么
《“女童保护”2019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61.48%的青少年有过“青春期的困惑”,但高达78.24%的青少年缺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多数青少年的性健康知识靠“自学”。在知乎的相关话题下,不少网友写出的“无知经历”让人哭笑不得:“12岁第一次来大姨妈,以为自己得了绝症,拿攒的钱给家里买了吃的,还写了遗书”“小时候妈妈说我是从厕所里生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上厕所都很心慌,上完就跑,怕生出来孩子”“以为我是从肚脐眼里出来的,小时候很关心自己的肚脐,觉得它太小了以后生不出来孩子,难过了好长时间”“一直以为两个人躺在床上睡觉就会怀孕,大二和男朋友出去玩住酒店,一晚上外套都沒脱,和男朋友说怕怀孕”……
社会性学家李银河教授曾说:性教育缺失带来的伤害,并没有因我们避而不谈而消失!90后台湾作家林奕含因为受不了童年被老师诱奸留下的心理阴影而自杀,杨蓉也曾在微博写出幼时被诱奸的经历。儿童被性侵的事件并不少见,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统计,2019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01起,受害人数807人,年龄最小的为4岁。可悲的是,有的家长认为这是“不光彩”的而选择了沉默,变相地纵容了一双双黑手伸向孩子,也就是说更多的案例还隐藏在阴影中,没有被曝光出来。
自我防范与爱护意识弱仅仅是一方面,中国性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已经呈现出了诸多弊端。相关调查表明,近年来青少年性行为迅速增加,而青少年的性犯罪几率也是不断上升,已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正常成长以及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
除此之外,性病、青少年早恋、艾滋病、未婚先孕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国家卫计委的一名研究人员估计,全国一年约有1300万例人工流产,甚至更多。”性教育的匮乏导致很多女孩十七八岁了不知道避孕,却只知道堕胎,对艾滋病的预防更是知之甚少。
更让人意外的是,由于对两性缺少正确的认识,加之一些广告的影响,不少女孩想要通过手术提早进入“性感”世界。一个13岁的小女孩表述:“我一直相信我朋友的话,她们嘲笑我的乳房小,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我必须去隆胸,如果16岁我还不能让自己显得}生感,我的人生就失败了。”
一位女医生也曾在研讨会上坦言,很多十几岁的女孩要求做阴唇整形手术,这些女孩在看了色情电影或图片之后,担心自己看起来不够整洁,想要修整一下。但殊不知,这类手术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神经损伤、性交痛、组织黏连以及留下痛苦的伤疤。
性教育缺失、性觀念扭曲带来的困扰和疑惑背后,都是一个个受到伤害或者苦苦挣扎的生命,我们的压抑、回避、忽视,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正确看待性教育
很多父母对性教育总是羞于启齿,其实他们对性教育的认知是狭隘的,认为性教育就是“生殖繁育”,但其实性教育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全面性教育着眼于性与生殖健康,包含了性与生殖相关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青春期发育;月经与遗精;怀孕、生育与避孕;艾滋病病毒、性传播感染等很多主题。性教育能让一个人了解自己,理解人的欲望、性的界限,探索人际关系,学习安全和信任的概念,并修复自己的人格脊椎——依附能力、情绪能力、人际能力及人生哲学。
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曾说:“我觉得性教育承担了一个使命,培养尊重、包容、多元、自由、民主的价值观,而且我们也认为这些价值观和国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这让我很有底气,我觉得性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最重要、最有效的课程,没有之一。”
但现实生活中性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全社会性观念转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令人欣慰的是,在2020年的10月17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将于2021年6月开始实施。在关于“学校保护”一章中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性教育”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的法律中,意味着性教育开始受到法律保护,意味着“该不该对孩子谈性”不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把性教育落到实处成为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本场所,孩子的性教育第一课,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例如当电视剧里出现亲密镜头时,孩子发问父母一定要正面回应,如果是儿童,父母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转述给孩子,“他们在表达爱,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大人用”;如果是青少年,就要借机给他们科普性道德,不仅要告诉女孩子保护好自己,也要告诉男孩子尊重与爱,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归根结底,中国性教育现状的改变,还得从父母观念转变开始,只有父母对性观念的认识是美好的、健康的,才能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孩子。
当然了,性教育不能只靠家庭教育,人是社会性的,孩子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律已经成为性教育的先行者,这对性教育工作者及中国性教育史而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换句话说,未来学者做研究、政策倡导,媒体传播、普通大众在交流时不再需要遮遮掩掩。正如李银河教授所说:中国的性话语和人们的性实践已经走向了正确方向,沿着这个进步的方向,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文明、更加理性的性秩序在未来的中国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