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少女们
2021-03-15三四郎
三四郎
在一座废弃建筑的屋顶上,荷兰姑娘弗兰基和朵拉呷着珍珠奶茶,沐浴在夏日艳阳下。“这里经常有人开派对。”弗兰基朝着一堆空酒瓶努了努下巴,揶揄道。两个女孩身穿复古牛仔裤,脚踩DIY运动鞋,搭配文化衫——她们喜欢“个性定制”——弗兰基的是一件艺术展纪念衫,朵拉的是印有流行歌手比莉·艾利什的T恤。
她们是通过抖音搜到这个地方的。甜得发腻的奶茶则是在Instagram上刷到的,从成都到加州,十几岁的女孩都爱喝。她俩最近任性了一把,不顾父母关于封锁令的叮嘱,偷溜出去参加了一场非裔维权抗议活动。她们不认同这点:只因是女孩,所以有些事不能做,“这都什么年代了。”
与其他生活在富裕国家的数千万同龄女孩一样,弗兰基和朵拉正在度过的少女时代史无前例:她们母亲享有的社会和经济平等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接近她们父亲所拥有的;她们需要在一个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里甄别好坏;她们被裹挟在千变万化的时代洪流中,被政治和气候的激变挑动心弦。这种新少女时代,既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又具普遍性。
一个显著的变化在于,人们开始独立看待女孩这个身份。数世纪以来,世人往往根据男孩的特性来定义女孩的气质。他们粗犷,她们就温顺;他们聒噪,她们就恬静;他们落落寡合,她们就待人友善;他们桀骜不驯,她们就安分守己。上个世纪后期,事情突然出现转折,女孩们受到鼓舞,要变得好动、直率和自信。
总体而言,社会对女孩更宽容,这使她们获益匪浅,但也并非凡事都称心如意。在多数富裕国家,女孩总是比男孩略感惆怅,尤其从青春期开始。她们容易对自己和彼此刻薄,比如弗兰基,她就会“忽然之间觉得自己奇丑无比,并因此情绪崩溃”。这个世界也不太清楚该如何对待这些新女孩。面对女孩仍频频被“消费”的事实,人们往往简单地将她们视为需要保护的无辜者,谨防她们受到坏男人和社交媒体的操控,还得防范羞涩懵懂的天性将她们引上歧途。可与此同时,她们又被捧为格蕾塔·桑伯格的强大同盟军,好像全世界都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她们身上。
从女孩“典范”和男孩“基准”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女孩就不用被迫扮演那些有时相互矛盾的角色了。她们仍是闺蜜、女儿、身体主宰者和明日女性。每个角色都能让我们窥见她们的未来,感受到她们当下生活的丰富多彩。
| 闺蜜 |
女孩间的友谊为从简·奥斯汀到辣妹组合再到埃琳娜·费兰特的女性创作家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当被问及“当女孩有什么好”时,“闺蜜情”是女孩们脱口而出的答案。
对女孩来说,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闺蜜让她们首次体会到亲情以外的情谊。即便最后“我爱小明”让爱情占据上风,但女孩关于亲密关系的初体验,仍然是从在日记本或浴室门上写下“丽丽和梅梅是永远的好朋友”开始的。弗兰基和朵拉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就是因为信任。不言而喻,当生活遭遇苦难时,她们总能相互依靠。两人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她就像我的日记一样。”曾是青春期少女或有个青春期女儿的人都明白,女孩友谊的亲密无间不完全是件好事。相比男孩,女孩更有可能被伙伴孤立,成为恶意造谣的牺牲品。
男孩间的友情通常是以彼此都感兴趣的活动为轴心发展出来的,乃“肩并肩”友谊。女孩则更倾向于互诉衷肠,产生共情,形成“面对面”友谊。出于情感的外露和联结,女孩间的友谊可能更具分量,更富戏剧性,当然也更持久。至少在美国,男孩与挚友总会在青春期时逐渐疏远,而同龄段女孩间的感情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丹佛女孩昔兰尼、凯娅、格蕾丝和奥伦达一起无拘无束地耍宝,共同尝试新鲜事,比如看电影、打卡亚洲餐馆和筹划线上活动。讨论沉重的话题时,她们则会抚摸彼此的肩膀,紧握对方的双手,大方地敞开怀抱,在耳边低语暖心窝子的话。
| 女儿 |
父母对女儿的态度和女儿对此的回应,也许就是新时代女孩与旧时代女孩最大的区别。许多女孩认为,家是她们最不可能遭遇性别歧视的地方。2018年一项调查采访了美国10~19岁的女孩,问她们何时何地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结果显示,有一半觉得在体育运动上,1/3表示在学校里和网络上,只有1/8指出在家中。根据2014年的一项调查,对于父母像鼓舞男孩那樣去激励女孩的育儿方式,只有6%的美国成人受访者持否定态度。
讽刺的是,诸如喜静、多愁善感和擅长语言的性别刻板印象如今正在帮助女孩。蹒跚学步时,她们读绘本的时间比男孩多;父亲不怎么和儿子讨论各种情绪,但却可能和女儿谈论悲伤;母亲也更易对女儿说出复杂的单词。在这个对软技能愈发重视的世界里,这些无疑都让女孩们获得了优势。
母亲对女儿的影响颇深。若母亲不赞同女孩缺乏数学天赋的性别刻板印象,那女儿的数学成绩可能更好;母亲和女儿公开谈论月经和性,将大大降低女儿进行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女孩更能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鼓励。12岁的莎拉喜欢攀岩、烤饼干、解剖东西,梦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她最引以为傲的作品包括一只青蛙、一条鱿鱼和一条狗鲨。爸爸激发了她对饼干和解剖的兴趣,妈妈每周五都会和她一起烤哈拉面包。莎拉对所有事都充满好奇心,想不到有什么事是自己不愿尝试的。
女儿也能促使父母尤其是父亲转变价值观。研究发现,有学龄期女儿的爸爸更会在家庭中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且不太可能固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家有爱女也将影响政客、法官乃至CEO的决策。
大多数女孩都认为父母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理解太过片面,似乎它只是让人沉迷的精神鸦片而已。英国通讯管理局发现,家长日益担心互联网的弊大于利。厌食症、色情片、情色短信、自残行为、脱离现实的审美标准、推崇整形手术的名流……所有这些都让家长们寝不安席。相较于儿子,父母更有可能限制女儿的手机使用频率。一位妈妈直言:“我的女儿比儿子早熟,她从互联网上学到很多知识,但也知道了《五十度灰》里的重口味虐恋。”
| 身体主宰者 |
尽管女孩的定义得以拓宽,但始终有一件事让她们觉得自己无时无刻不被审视:她们的身体。美国一半以上的10~19岁女孩认为,魅力是最受社会青睐的女性特质。14~19岁的受访者中,有7/10表示自己是被当作性对象来评判的。
偶尔会有男性冲着骑车经过的弗兰基大喊“A片金发女郎”。13岁的安娜走在街上被叫过各种各样的名字,只因她的穿着打扮。一个男性在Instagram上给14岁的艾米发情色私信,而她不想告诉父母。女孩们不想公开这些评论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她们害怕不被人喜欢。在她们看来,社会将善良视作仅次于魅力的女性特质。
你最不喜欢自己作为女孩的哪部分?绝大多数都会说“月经”“粗腿”和“歇斯底里”。但更多女孩提到了人们对她们的要求,比如“像个淑女”“要保持微笑”。早在1950年,一项研究就指出,女孩们普遍非常关心“胖瘦、高矮、晚熟或早熟、黑头和粉刺、眼睛近视、牙齿不齐、鼻子难看和下巴后缩”等问题。英国儿童协会称,英国女孩对自己外表的不满程度超过其他方面。20世纪90年代,纳奥米·沃尔夫在其畅销书《美貌的神话》中声称,消费主义对女性外表的推崇导致厌食症在女孩圈里盛行。自1999年起,美国10~14岁女孩的自杀人数增加了两倍多。12年来,因自残而住院的英国女孩增加了近2/3,出现抑郁症征兆的女孩比例有所上升。
另一些变化让我们感到宽慰。以体育为例,在“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明确表示女性参赛“无趣、难看、不切实际、不合礼仪”的一个多世纪后,参加体育运动的女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那些较少出现心理问题的女孩,一般都会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
劍桥大学的艾米·欧本透露,虽然已经有证据显示社交媒体使用率与女孩幸福指数之间呈负相关,但这种关系非常小,小到跟戴眼镜对幸福感的影响差不多。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女孩早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日后使用社交媒体的诱因,而不是使用社交媒体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爸妈可能觉得我是个无法辨别网络真假的白痴。”来自布莱顿的伊斯拉翻了个白眼。根据一项小型研究,20%的男孩相信网络色情片是对性的真实写照,但女孩的这一占比仅为4%。社交媒体不是万恶之源。女孩们信奉“我的身体我做主”,不觉得上传自拍照会让自己显得肤浅,热衷于展示她们颇具创意的抖音视频和汤博乐主页。
| 明日女性 |
由于饮食质量的改善,西方女孩的青春期提前了许多。1/4的非裔女孩在7岁前就开始进入青春期,拉丁裔和白人女孩的这一占比分别为15%和10%。与此同时,性行为开始的时间却越来越晚了。受教育时间的延长也给予了她们更多的发展空间。1972年,伦敦的一群工人阶级女孩对她们的生活重心排出优先顺序:爱情、丈夫和事业。而现在,名列前茅的是“有趣的工作”“改变世界”和“经济独立”,排在中间的是“爱情”,垫底的是“结婚”“致富”和“生孩子”。对新时代女孩来说,自力更生非常重要。
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一群女孩刚为一门额外加学分的数学课熬完通宵。她们对爱情和婚姻不太感冒,但却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珍妮计划主修化学和钢琴,然后去医学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或医学教授。卢打算取得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双学位,接着去航空航天局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
高期望无疑是一种压力。“你觉得你能改变世界吗?”听到这个问题,莎拉有些惊慌失措,“什么?我?天啊,我没法解决所有问题啊!”可当意识到这个“你”指的是所有女孩时,她松了一口气,“我们当然可以。”
[编译自英国《经济学人》]
编辑: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