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渭影子腔音乐浅释

2021-03-15周亮亮

参花(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曲牌板式

摘要:通渭影子腔是陇中影子腔之渊薮,民间将其称作“牛皮灯影子”。有确切资料记载的通渭影戏演唱始于清代。在声腔体制上,完整保存着陇中影子腔的板腔体声腔体制,板式丰富,富于变化。唱腔优美,有的高亢粗犷,有的悠扬婉转,和通渭方言相结合,在保持民间音乐风格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戏曲音乐和语言特点。通渭影子腔保存剧目丰富,清代、民国的剧本尚有一百余本留存于世,是重要的民间戏曲文献资料。

关键词:通渭影子腔 调式 板式 曲牌 声腔技巧

一、通渭影子腔的历史渊源

民间传说皮影戏的形成与观音菩萨有关,而有的地方则传说皮影戏起源于宫廷。有人说其源于《史记》所记载的汉武帝思念亡妃的故事,也有人说起源于汉文帝时期。所以,对皮影戏的起源多有争论,一般认为起源于汉朝,《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卒后,“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账,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條对此亦有记载:“古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戏发祥地。皮影戏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据皮影戏艺人收藏的清代早期皮影戏以及清代中晚期的抄本推测,通渭影子腔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繁荣于当代。通渭“十年九旱”交通不畅,来往不便,这种特殊的环境有利于多种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的保存,也有利于各种民间艺术独特地域文化风格的形成,由此促成各种古老而原始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全县十分活跃,特别是对戏曲的爱好以及琴棋书画的入迷,成为通渭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同时,通渭影子腔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二、通渭影子腔的音乐形态

(一)调式

影子腔音乐,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六声、七声加“闰”音燕乐音阶综合调式音阶。其乐律乐调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调式:一种是加变宫“b7”、清角“4”的七声徵调式音阶,调式音阶为5、6、7、1、2、3、4、5。七声徵调式乐律乐调色彩最为丰富,影子腔的“慢板”“流水”“飞板”“道情”的上句,落音都在“5”音上,均采用此调式。另一种是加变宫“b7”清角“4”的七声宫式,调式音阶为1、2、3、4、5、6、7、1。如影子腔“慢板”“流水”“飞板”“道情”“留板”“齐板”的下句唱腔落音,最后都落在“1”音上。构成了影子腔燕乐音宫调式曲牌的特定风格和地域特色,并成为影子腔乐律乐调徵调式与宫调式综合性调式音阶。

(二)板式与曲牌

属于板腔体的影子腔,旋律单调,板式不多。通渭影子腔的唱腔与陕西的“关中情”有着渊源,其又近似于“南影子腔”,不同于“陇东道情”。它在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数代皮影艺人的创造借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唱腔分为花音和苦音两类,有慢板、流水板、飞板、尖板、滚白(无花音),以上为五个独立板式,非独立板式有九个,现分述如下。

1.独立板式(五个)

(1)慢板:唱腔多为上下两句式或串四句式,前有起板前奏出,中有“过门曲”,末尾用齐板结。

(2)流水板:前有起板,曲唱腔上下两句式,每句之间有“过门”,有时上下句联演唱,两句一“过门”。

(3)飞板:前有起板曲,共一句唱腔,为其他唱腔前的“导引”唱句,结尾时用“簧板”帮腔,下接其他板式唱腔。

(4)尖板:共一句,唱词为十字或七字句,节拍自由,可导引出下面的唱。

(5)滚白:诉苦、哭诉时用,前有打击乐和起板曲。散板节奏,说唱结合,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可与苦音慢板相接。

2.非独立板式(九个)

(1)阴司板:顾名思义,其为表达剧中人昏迷难醒,受过度惊吓或十分悲伤时所用的唱腔。前有起板曲,唱腔类似叫板,唱词多为三个字,如“昏沉沉”。

(2)尖板有花音、苦音:自由节拍,唱词格式十字句、七字句均可常作为唱腔之前“引句”,在第一句末尾字转入“簧板”帮腔,第二句唱词转唱其他板式。

(3)送板:用于一段唱腔结束时的末尾一句唱词,有较长的和声帮腔,以增加音乐气氛,(过门)后可接其他唱腔。

(4)拦板:导引另一角色接唱,共一句,唱词为三至七字,类似叫板,后有打击乐或过门曲。

(5)叫板:用于各种板式的开始。叫板形式有多种,均属非独立板式。

(6)留板:板式的一种暂时结束,唱腔告一段落,但音乐未停为留板。在留曲中做戏或道白,将板留下,之后继续接唱其他板式。

(7)齐板:用于一段唱腔结束时的下句最末一字,或有一节托拍或唱完用休止符。

(8)截板:板式的一种猛结束,适用于“飞板”,速度快,无结束过门。

(9)簧板:即唱段末尾落腔时的和声帮腔,乐句虽短促,但可营造气氛,使剧情出现高潮。

三、通渭影子腔弦乐器及常用唢呐曲牌

(一)弦乐器

定调:由于传统皮影戏,由一人操作,演唱生、旦、净、丑各类唱腔,在声腔上还未形成女声唱腔。由秦腔转唱影子腔(倒影子),原定F调,由(1—5)弦板初变为用正调(5—2)指法来演奏,使“1”音变为“5”音,即成B调,此调男声由于音太高唱起来很吃力,也不适于女声唱,为使现代男女声均能演唱,定调用F调(变定弦不变调)较为适宜,采用以下各乐器定弦法。

定弦:1=F,板胡(5—2),二胡(1—5),二胡(5—2),三弦(563)。

(二)常用唢呐曲牌

皮影戏常用的牌子曲亦称“曲牌”,其多用通渭传统秦腔的唢呐曲牌。

1.用于神道仙佛的曲牌有:弥陀令、菩萨令、普庵咒、天官令、清水令、哪吒令、和尚令等,哪吒令还可作为唱腔。

2.用于皇帝、文官的曲牌有:朝臣摆宴、朝天子、闹元宵、四合头、寿开以中山、要孩儿、绿鞋带、蛮调、劈子、寿江南(收江南),拜寿曲、流水、元号令等。

3.用于武将的曲牌有:将军令、流水(又称发堂)、三眼帽(或可用于叙述事件经过的动作)、水龙吟等。

4.用于女将的曲牌有:女点将、粉蝶儿(又名八板或女发堂)、跌落金钱(简称落经,女将发堂用)、雁儿落(用于《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射雁或用于修书写信)、一枝花(女将坐帐用)等。用于妖魔鬼怪的曲牌有静水令等。

5.用于番王坐帐的曲牌有:番王令、胡儿望北番、溜公车等。用于祭靈、祭桩、烧化纸钱的曲牌有哭皇天等。

6.用于婚庆拜堂的曲牌有小开门等。

7.用于一出戏结束时的曲牌有尾声。尾声分为全尾声和半尾声。全尾声用于一本戏的结束,半尾声用于加演一折戏的结束,且半尾声有花音与苦音之别,欢乐戏用花音,悲愁戏用苦音。

此外,在尾声之后还要吹大号表示全场戏的结束,大号又称喇叭。

四、通渭影子腔声腔技巧的发挥和运用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杨荣荣说:一个戏曲演员有了巧妙运用唱腔的驾驭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就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给观众韵味无穷的享受。吐字归韵应以声带情,声为情投,声情并茂,就是说有声无情不行,有情无声不行,一定要有声与情的效果。无论开句或一段一句,行腔吐字都得有美的表现,曲艺艺人应当练习和熟练掌握发声、咬字、运气、喷口、收声归韵等戏曲声乐技巧。在这方面,民间影子腔演唱艺人,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声腔学习技巧。通渭著名影子腔演唱老艺人罗子平(华岭乡)声音清丽,高音入云,低音入微,行腔自如,娓娓动听。最大特征为“叶字归、声声带情”,群众赞不绝口。影子腔演唱艺人刘寿山(常河乡)多以高音行腔,喷口有力、富于激情,很讲究收声归韵的运用,有与众不同的声情之美,富有韵味。影子腔演唱艺人罗海彦吐字清晰归韵、善用衬字,口语化强,以富于“声情”的表达享誉同行。影子腔艺人刘汉清(义岗镇)天资聪明,有惊人的毅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能演唱50余本戏,自拉自唱,嗓音浑厚,喷口有力,富于激情韵味,影子腔旋律自成一派,深受群众喜爱与赞扬。综合以上几位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唱于民间的影子腔“唱把式”的演唱声腔艺术特色,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学习启示:唱词归腔,吐字归韵,真假声交替运用,真声为本腔,假声为二音子小嗓。低音用真声,中间真主假辅,高音以假声为主,辅以真声。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加强练声,练声就是练气,气息好,声音持久力强,能用情、韵、声的美感染观众。

五、结语

近年来,通渭县文化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影子腔,极力推行“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保护与传播”。借保护非遗之东风,扬影子腔之风帆,涌现出了许多影子腔“唱把式”、如:刘满仓、刘尚琛、杨永忠、刘国天、孙金牛、杨元忠、何建峰、程宏、朱看勤、景伟、曹金玉、常鹏明、任新民等人,他们从简单易唱开始走向高难度演唱,他们当中有大部分人能一人饰多角,一人能自如变换男女声唱腔,变“唱声”为“唱情”,无论是男腔或女腔,行腔吐字都得到美的展现,给通渭影子腔增添了“新意”,并不断传播艺术美的效果,给观众以情韵无穷的艺术享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渭影子腔,在文化部门的积极倡导、组织推广、传承发展下,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其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由个体活动到文化组织演艺团队,由乡村地摊到搬上文艺大舞台,由男声腔一人清唱到男女联唱,由男替仿女腔到真生真旦,由传播仅仅局限于通渭地域到省、市、县、乡交流演出,由无历史记载到国家、省、市、县系列丛书公开出版。2015年,改编的传统皮影戏《药王孙思邈》,参加省皮影戏调演并进京演出。同时,排练传统剧目45部,录制保存,在通渭县文化馆网站上公布传播。这些工作的开展,无疑是对抢救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跃忠.影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通渭县文化馆编.通渭影子腔[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周亮亮,女,本科,通渭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星星)

猜你喜欢

曲牌板式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滑盖产品的三板式注塑模具设计
板式吊耳设计中的相关计算
桥上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应力谱的理论研究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间接缝开裂修补技术的研究进展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
减振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路隧过渡段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