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海阔天空”之家风
2021-03-15
清代大学士张英,乐善好施,为官清正,深获康熙的信任。他写的家训《聪训斋语》中屡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他在家教中从来不主张疾言厉色,而是使用日常的浅白语言,细致耐心。
他教导儿子张廷玉如何为人处世时,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 “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必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张廷玉牢记父亲教导,从小就熟读经书,待人宽厚恭儉,后任职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家人曾与邻居争地,而邻居也有家人在朝中做大官。当闹得不可开交时,告到当地县衙,县令根本就不敢受理。于是张家有人认为可以找张英来摆平此事,便修书一封,添油加醋一番,告诉张英,快来帮帮家里人吧。
张英收到信后,立即回了一封,回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大为惭愧,顿时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不仅不再争地,还主动退让了三尺地出来。
与其相争的邻居,看到张英如此举动之后,大为惭愧,也主动退让了三尺地出来,两家从此交好。那空出来的六尺地,成了一条公用的小巷,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六尺巷”,朝廷得知之后,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写上了“礼让”二字。
张英以他的影响力,塑造了好家风。其子张廷玉才学甚于其父,特别是在雍正皇帝继位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他在仕途上的成就比张英大,雍正皇帝去世时,就在遗诏中下令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但他在达到这一程度之后,就开始高调起来,不仅忘记了“海阔天空”的家风,还屡屡有伤人之举。如在乾隆皇帝时期,他与同为朝廷重臣的鄂尔泰有很深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与张廷玉的刻薄褊狭不无关系,张廷玉经常利用他的才学讥讽鄂尔泰,让后者十分忌恨。两者虽为同僚,在一起办公十余年,却有彼此数日不说一句话的怪事,这是他父亲张英为官时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随着步入老年,张廷玉的性格越发偏激起来,乃至于敢和乾隆皇帝抬杠。以他为官数十年、历经三朝的“丰富经验”,对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本应该很娴熟,他却越老越糊涂,一再逆着乾隆皇帝的意思行事,逐渐让后者不满起来。
张廷玉的儿子张若溎,虽然没有“配享太庙”,官也没有父亲做得大,却比较平顺,在晚年时还被当作贵宾,邀请去参加了嘉庆皇帝组织的“千叟宴”,最终以八十五岁高龄善终。可以想象,他一定是改正了父亲的错误,传承了“海阔天空”的家风。 摘自《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