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身后事”
2021-03-15向治霖
向治霖
过去不久的2020年,注定了不会平凡。在它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批准国产的一款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至此,国产疫苗方阵中,交出了第一张“期末成绩单”。
一年以内,一款疫苗的研发,走完了从申报到获批的全程,这在过去不可想象。在新冠疫苗之前,历史上研发最快的疫苗,是上世纪60年代的腮腺炎疫苗,但它也耗费了四年半时间。
因此在2020年,疫苗产业的巨变显而易见。这一年,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前方。新冠疫情的初期,科学界主流的意见是,不能期待疫苗终结疫情,因为根据历史经验,一款疫苗在诞生后,对应病毒的大流行早就结束。
而现在,疫苗却成为最大的指望。一个月内,国内外的多款新冠疫苗相继获批,比较之下,曾被寄予厚望的特效药,如瑞德西韦等,在临床的表现不如人意。同时,疫情的流行远没有结束,反而在全球愈演愈烈。
全球在应对新冠疫情上,公共卫生的管控与特效药的研制,可谓是频频失手,但是,疫苗的成功,夺回了希望。因此,站在疫苗发展的分水岭,有必要回顾这一年,疫苗业取得的重大突破。
“优劣”相对
国产疫苗中,拔得头筹的,是国药中生北京公司的疫苗,它是一款灭活疫苗。从世界范围看,经过全部流程、最早获批的疫苗,是美国辉瑞与德国BioNTech合作的疫苗,这是一款核酸(mrna)疫苗,2020年12月2日,它最先在英国获批使用。
两款新冠疫苗的不同,在于技术路线的差别。疫苗的主流制法有5种,在新冠疫苗的研发赛道上,最亮眼的是灭活疫苗、核酸疫苗,以及腺病毒载体疫苗。俄罗斯的卫星V疫苗,就是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据外媒报道,2020年11月的数据显示,卫星V疫苗的有效率为92%。
有效率,是评价疫苗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卫星V疫苗的数据意味着,在接种这款疫苗后,可以降低92%的被感染概率。此前,辉瑞疫苗第一个发布中期数据分析,其有效率是90%,而后略有涨幅。中国方面,在疫苗获批前一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宣布,国药疫苗可提供的保护效率为79.34%。
从数字上看,國药疫苗的有效性,落后于其它两款。但要注意的是,有效率不是唯一的品质参数。对一款疫苗而言,主要的标准有四个: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可及性。
有效率越高,当然越好,这无需争议。但一个参数的劣势,可以被另一参数的优势弥补。就以国药疫苗为例,拿它和辉瑞疫苗对比,有效率相对低的劣势,可以被“可及性”相对高的优势弥补。
这绝不是在“和稀泥”。我们知道,要想杜绝疫情,最好是要形成“群体免疫”,即拥有免疫力的人群占多,使得病毒的传播受阻,那样它就会慢慢消失。很显然,接种的人数越多,“群体免疫”越容易形成。
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有效率达到100%、接种率达到100%,但这并不现实,而且也不必要。
在公共免疫学中,要实现“群体免疫”,有这样一个公式:接种率*有效率=1-1/R0。
通过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在疫苗的有效率有差别时,要实现群体免疫,需达到的接种率也有差别。其中,R0是基本传染数,它是一个常数,由不同的病毒而定。比如新冠病毒的R0为2.5~4.8,非典病毒的R0为4~5……
有效率是公众最关心的参数,多款疫苗的高低之分,难免会引起优劣讨论,但这或许只是个误区。
我们不难发现,疫苗的有效率相对低了,接种率就必须要高。这意味着,对疫苗的可及性要求更高,而国药疫苗是满足需求的。相比辉瑞疫苗,现有数据显示,它的有效率较低,但是,灭活疫苗可以在常温下运输,可及性高。辉瑞疫苗则需要冷链运输,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零下80-零下70摄氏度),可及性显然矮了一头。
所以,期待接种疫苗来实现“群体免疫”时,国药疫苗与辉瑞疫苗,显然是优劣对等,不分上下的。
以上种种,只是为了说明,一款疫苗的好坏,不因单个因素决定。有效率是公众最关心的参数,多款疫苗的高低之分,难免会引起优劣讨论,但这或许只是个误区。如果真要对比,要考察的因素太多了,比如还有安全性、稳定性,还有不同技术路线本身的优劣,还有疫苗厂商的产能、工艺水平……
总之,要对比就要全面,不能只做“参数党”。
“取”与“得”
破除了对有效率的盲目迷信,我们才可以公允地比较,目前的新冠疫苗中,到底有哪些突破?
一般来说,美国的两款mrna疫苗,即辉瑞疫苗和摩德纳疫苗,受到的赞誉更多,它们也是最有关注度的疫苗。究其原因,一是它们的研发速度快,二是mrna疫苗本身,有“第三代技术疫苗”的称号。
辉瑞与摩德纳的疫苗,也没有辜负众望。继辉瑞率先公布有效率为90%,一周过后,摩德纳也公布了首次中期数据分析,其有效率达到94.1%。更胜出一筹的,是它对冷链的要求相对要低,为零下30-零下20摄氏度。此外,数据显示,摩德纳疫苗对重症患者,有100%的减轻症状的作用。
除了疫苗产品的品质,它们的研发速度之快,也令人印象深刻。辉瑞疫苗起步较晚,在2020年4月,辉瑞公司才开始立项研发,但它成为全球第一款获批的疫苗。摩德纳疫苗起步早,它是全球第一个“一、二期”数据揭盲的疫苗,从立项的获批,它的速度仅次于辉瑞。
两款疫苗的速度之快,证明了欧美国家雄厚的技术实力。但是,这不能反证国药疫苗的落后。
快有快的道理,美国的两款疫苗,吃的是“技术红利”。mrna疫苗的优势就是快,这是因为,它只需确定抗原的序列,依照序列设计疫苗。而代表“传统手艺”的灭活疫苗,要分离毒株、筛选毒株,将毒株培养、减毒、灭活,过程要繁琐得多。
事实上,对于抗击新冠疫情,发达国家较少关注灭活疫苗,正是因为这一路线耗时长,于是,mrna疫苗被推举出来。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以灭活疫苗的路线为主。看似是舍弃了速度,但意外的是,中国的灭活疫苗研发也快,和“新一代技术的疫苗”比并不逊色,这也是技术实力的证明。
回到研发之初,因为不同的技术路线,业界对它们期待不同。现在的事实证明,mrna疫苗的确很快,但没有快出明显的区别。到了接种这一步,所谓的技术路线,就没那么重要了。人们更关心的,是它们的安全性如何。
此时,灭活疫苗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相比之下,mrna疫苗从未使用在人体上,对它的安全性评估,还有许多未知的地方。很快,在辉瑞疫苗正式接种后几天,接种者出现严重过敏乃至于当场昏厥的情况,传遍了全球媒体。
美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批准辉瑞疫苗使用的国家,美国FDA新增了一条规定,“有过敏史者不适合接种”。这是基于临床的观察,但在作用机制上,目前还不清楚原因。
mrna疫苗中,包裹核酸信息的是脂质纳米递体,其中的聚乙二醇,第一次用于疫苗制作,它被認为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最可能的一个原因。
欧美国家的求新求快,使得新一代技术疫苗获准使用,优势虽然是明显的,但它们要付出“未知”的代价。严重的过敏事件频发,无疑给疫苗的安全性打了折扣。
国产疫苗求快求稳,使用的是传统疫苗,但通过对程序和工艺的设计,同样有了“闪电速度”。更重要的是,灭活疫苗有两百年历史,不存在未知领域,因此使用上更加安心。据披露,截至1月1日,国产疫苗已对450万人次接种,无一例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这再次证明它的可靠。
理想与现实
抗击疫情,疫苗是第一位的,但现在有了疫苗,并不代表疫情就会终结。要知道,新冠病毒是一个“狡猾”的对手。如果它像流感病毒那样,快速地变异着,就会对公共卫生、医药以及疫苗领域造成更大的压力。
变异已经发生了,2020年12月31日晚,世卫组织通报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变异情况,主要是四种变体。从时间先后看,一是2020年一二月份时、“D614G突变”的类型,在2020年6月后,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主要是这个类型。
近来真正的好消息是,最新的研究证明,新冠疫苗或不引发ADE效应。ADE效应是指,在接种疫苗后,相关病毒对人体的入侵更加容易,从而导致传播范围的扩大和症状加深。
二是在丹麦发现的突变,有研究分析,该突变可能会对疫苗的保护效果打折扣,但幸运的是,该突变目前没有发现扩散,仅在9月的丹麦发现过12例感染病例。
第三和第四类,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突变类型。一是发现于英国的病毒变体“VOC 202012/01”,一是发现于南非的变体,“501Y.V2”。两类变体的情况类似,初步研究证明,它们拥有更强的传染性,但暂时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或者表现出更大的基本传染数(R0)。
两类变体备受关注,最大的原因是,突变发生在抗原与人体细胞的结合区域。而研发的疫苗,以此区域为主。那就是说,一旦该区域的变异过多,就有可能导致病毒“逃逸”,即现有的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法继续保护人群。
好在,至少截至目前,变异的病毒依然在疫苗的保护范围内。但这一隐忧仍然存在。
近来真正的好消息是,最新的研究证明,新冠疫苗或不引发ADE效应。ADE效应是指,在接种疫苗后,相关病毒对人体的入侵更加容易,从而导致传播范围的扩大和症状加深。
冠状病毒是有“前科”的,比如2003年的非典病毒,就曾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接种疫苗会导致感染的加剧。此前,ADE效应是科学界心中的一块石头,2020年9月,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就表示,“(关于新冠疫苗)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大家讨论的ADE效应”。现在,这块石头落了地。
回到现实世界中,一个诡异的现象是,疫苗研究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强大,但它却被其它的因素“拉胯”。首先是产能,在疫苗尚未获批前,各家厂商普遍地“放卫星”,美国政府还预定了“十亿剂”疫苗。但在疫苗获批后,厂商们的产能狂打折扣,最著名的是辉瑞公司,直接打了五折,新冠疫苗在2020年的出货量,从1亿降到了5000万。
其次,是产能不足带来的分发问题。以美国为例,美国疾控中心制定了分发方案,按照人群风险等级的不同,分批次接种疫苗。但州政府们并不买账,各州的接种方案都有不同,这导致对疫苗分发的公平性、透明度产生争议,高风险的人群得不到接种。而这些争议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分发效率。当然,到这就不是科学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