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况晗:宽线条下浓缩的北京胡同

2021-03-15宋冰华

北京纪事 2021年3期
关键词:铅笔画胡同线条

宋冰华

尽管面前的是一张朴素的铅笔画,然而,强烈的光影对比,让我感受到了阳光的耀眼。静谧而灰色的砖墙上爬满了丝瓜叶子,每一片叶子都在努力投射出阳光的温度。水缸、花盆、斜倚着墙的自行车……甚至门口站立的那只小狗都让这幅只有灰白色彩的画作产生了极强的动感。仿佛我就站在这老北京院落的门口,勃勃的生机与古老的青砖灰瓦瞬间立体起来,下一刻我就要走进那古老的胡同中。

这就是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中北京胡同的魅力。看似画的是景,透过线条,扑面而来的却是浓浓的老北京人文情怀。每一张画仿佛都有着生命,带着魔力,述说着老北京胡同的厚重历史感,描绘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

扁头铅笔里的北京味道

1989年,大学毕业后的况晗来到了北京工作。和那时候的大多数异乡人一样,他也在北京租房子住。最开始他住在三元桥牛王庙。1991年,单位给他在北新胡同找了间只有9平方米大小的房间住下,对于一直生活于南方的况晗来说,陌生的环境、迥然不同的气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北京城用它的包容,胡同用它的质朴,大杂院的大妈们用她们的温暖,缓解了况晗心中的不安与惆怅。让他不仅适应了北京的生活,更在日常的茶米油盐、邻里的互相照应下慢慢体会到了老北京胡同里琐碎却温情、古老却生动的氛围,并爱上了北京。

况晗在这里生活了6年。朝夕相处的大杂院的人们就像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而他儿子的第一句话更是非常的“胡同”。“那时候,胡同里天天都有收废品的、卖菜的、修锁的、磨剪刀的一路吆喝着走过。有一天我领着儿子刚到门口他就说了一句拖着长声的‘啤酒二锅头……哈哈哈,那是他人生说的第一句话。”“老北京人对于北京文化的传承,有些已经进入骨髓,就像我们北新胡同小院里的居民,虽然多数已经搬走了,但亲情还在,有空的时候还是会找个地方聚聚,那感觉像我们又一起住在胡同里一样。”

“ 作为艺术家, 笔墨当随时代。”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事物是一种职业的习惯,更是内心世界的表达。从况晗的胡同系列画作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画家对北京胡同的浓浓眷恋。那时的况晗担任某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工作之余,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收集着有关胡同的点点滴滴。

况晗的某位小学同学曾在博客上介绍说,况晗从小就热爱画画,而最擅长的是水彩画。而况晗的整个《北京胡同系列》全部使用了木工的扁头铅笔,用大块面的笔触,表现出细腻的老北京胡同里厚重的人情味。对此,况晗说:“我是师范生,什么画种都要来几笔,但也有喜好,水彩画就是我的喜好。开始也是用水彩画去表现,感觉与灰砖灰瓦的胡同搭配在一起总是有点别扭。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练习的宽线条风景画,就用它来试试,这一试就让我试了半辈子。法为画,画不为法。技法是为画服务的,而不是画为技法服务。一方面,胡同的静谧时光与灰色调正好与铅笔的灰色相融合。另一方面,那时候我还在上班,没有时间一气呵成地画水彩。铅笔画不用担心时间的安排,可以慢条斯理、不慌不乱、条理清晰地去安排自己的时间。”

1995年,国家艺术博览会上,况晗将《北京胡同系列》画作展示在众人面前,受到了艺术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注意。

和推土机赛跑的异乡人

1995年朝阳门北小街墨河胡同拆迁,而况晗才刚描完它的轮廓。他第一次意识到画笔赶不上推土机的速度,于是拿起照相机开始边拍边画。

一台相机, 一个军绿色帆布画板,一个装着铅笔盒的布袋,就是靠着这一身简单的行头,30年间,况晗走街串巷,记录下北京城的1000多条胡同,把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胡同留在了画纸上。看着胡同一天天的减少,他必须抓紧时间把逝去的胡同留在纸上,手已经磨出了老茧,有时肩周炎让他抬不起胳膊。这个被称为和推土机赛跑的异乡人已经拍下近万张照片,也用一支铅笔画出了青砖灰瓦、木窗石阶,画出四合院的动静春夏,和最地道的北京底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胡同可以说是老北京的代名词。在北京城里纵横交错的数不清的胡同里,京腔、京调、京味随处可见。王府、会馆、名人故居遍布全城,更有数不清的感人故事流传其中。况晗说:“不管到哪里写生,旁边的大妈大爷、街坊邻居都会告诉你,你画的房子是谁谁曾经住过的。在北京,你画哪一个地方,胡同里的人都能跟你讲半天的故事。所以,我始终说,北京的一块砖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需要,许多胡同的风貌只能在况晗的画作中再现昔日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胡同里上学的孩子、逗弄孩子的老人、傍晚推着自行车进门的人、院门口围坐吃饭的人们……闲适的小狗、晾晒的衣服、布满爬架的葡萄藤、墙壁上肆意生长的丝瓜藤蔓、在窄小胡同里错车的三轮车与自行车、雪后的胡同、瓦上的茅草、院中间的大枣树……从他笔下的门楼、房舍、街景等日常景物中,你会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还会体会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感。

将昔日胡同留存在艺术之中

1998年,况晗的作品《京都纪事》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三届新人新作展;1999年,组画《城市变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0年,况晗出版了个人画集《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选;2002年《拆迁之前》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同年,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云峰画苑举办“留住胡同——个人宽线条铅笔画展”;2008年,出版《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2020年,出版了《树影·鸽子·人——胡同北京的生趣与乡愁》三本胡同专著。

况晗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业界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北京晚报·新视觉画廊》评价道:在他(况晗)的宽线条铅笔画下,勾勒出线面组合的物体,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暗色、灰色、亮色相互融合拼凑,汇合成古朴北京城里最日常的生活、街道、胡同,得益于宽线条笔触带来的质感,让灰色的铅笔画多了一份西洋油画般的立体效果。

舒乙在为《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作序中写道:况晗的作品……属于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图册,史料之外,又多了一层美学欣赏价值,分量大不相同……宽笔铅笔画是一种新画种。宽笔铅笔画可以说是况晗的发明,此前仅有个别外国人拿来作速写,真正当一种正规的艺术创作手段的还没有……这种宽笔铅笔画讲究笔触,一笔是一笔,不可涂抹,颇像中国画、中国书法、木刻和水彩。画时手臂必须很用劲,一笔下去,画纸上会留下一个凹沟,摸起来颇有立体的质感。这种画吃功夫,不大的一张画,要耗时整整7 至10天。况晗是个壮汉,连续画画,7天下来,竟大病一场,可见耗精力之大。如此看来,这部图集可算是一部身心投入的力作了。

況晗笔下的很多胡同已经被钢筋水泥取代,他最担心的是以他现在每日一幅的创作速度,画到100岁也画不完。“金融街的那一片,就因为它拆得比较早,我没有留下什么资料,我真后悔。作为南方人,当年我首次看见胡同,很有感觉。那灰砖灰瓦、那精雕细琢的门楼、那飞檐走壁、画梁雕饰,处处都是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些会不会消失殆尽?想起来就让人心疼不已。就这样看着它们消失而无动于衷吗?当年,我就想着用绘画的方式留下、记录下这些。用艺术的手法让它们在画纸上重现。让历史与现代城市有个衔接,让后人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猜你喜欢

铅笔画胡同线条
“六一“大挑战
点亮铅笔画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现实与艺术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比利时艺术家Ben Heine惊人的3D铅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