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动因、现状与路径创新

2021-03-15王歆玫刘望秀费芩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色教育长三角一体化

王歆玫 刘望秀 费芩芳

[摘  要]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的主要动因源于长三角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教育、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目前,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与“四史”学习渐有互动联合之势,培育高素质的红色育人队伍与红色教育形成叠加效应,红色教育与新技术新业态产生多重推动力。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系统建构,有助于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促进红色教育主体的合作共建,推动红色教育要素的协同共创。

[关键词]长三角;红色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1)01-0070-06

由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组成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四地地域相近、经济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受江南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滋养,长三角人一边走在时代开放的前沿,一边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精耕细作,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长三角地区”在我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中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浓墨重彩、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记,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历史整体性和区域连贯性的眼光考察这些红色资源,实现长三角红色教育的联动,对于整体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一区域的红色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紧迫而现实的意义。2021年2月1日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为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平台。开展红色教育,秉持革命精神,继承光荣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实现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推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一、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的动因

长三角地区东南形胜、连江通海,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我国1/4的经济总量。历史上沪苏浙皖直至唐朝仍为同一省级行政区划,安徽于宋朝析出,沪苏浙至南宋仍为同一省级行政区划。历史教育、地缘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让这一地区始终休戚相关,使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的一体化成为可行。

(一)历史动因。历史上,长三角地区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舞台,丰厚的红色资源是最好的历史见证。长三角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1个,占全国的12.9%;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覆盖长三角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占区域城市总数的4/5,其中,安徽新四军红色旅游系列景区覆盖全省10个地级市,占全省地级市数量的62.5%,覆盖城市数量和占全省比例为全国最高。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和江苏拥有的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均以千计;上海已经认定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多达600余处;安徽走出了130位开国将帅,为革命输送过无数英雄儿女。丰富的红色资源串起了中华儿女为寻求民族解放可歌可泣的赞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峥嵘岁月,折射了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但从时间维度和地域维度上,这些人物和事件尚需要有更好的串联,需要放到一个更宏观的历史脉络中去把握,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域中形成碎片化的历史记忆。

在形成整体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区域之间往往有着具有承继性或互补性的历史故事。中共一大让上海与浙江嘉兴南湖紧密相连;白色恐怖时期,中共江苏省委就设在上海。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数度到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位于上海思南路上的周公馆,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1946年至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曾在这里工作生活。陈望道1920年在浙江义乌老家的柴屋内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义乌和上海两地均建有陈望道故居。将这些重要的历史资源加以整合,打通区域的壁垒,可以形成一以贯之的历史脉络。

红色文化资源在长三角各省市广泛存在,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各异,因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与表现形态。“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置身新时代,更好地规划、利用和开发红色资源,考验的不仅是红色资源所在地党政部门的执政能力,更是对区域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检验。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越丰富,革命人物的形象情感越丰满,红色文化资源所反映的史实越真实,所阐释的理论越科学,受教育者就越能接受。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并努力构建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格局,有助于破除传统育人和传承模式的藩篱。

(二)教育动因。长三角红色教育一体化的探索是实现更高质量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红色教育是其中最具政治性和方向性的环节。传承红色基因是锻造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底色。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间教育内容有着较大的互补性,其中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能够作为探寻红色教育一体化的示范基地。

从长三角自身的教育特质来看,该地区不仅基础教育质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还是百舸争流的创新高地,高等教育资源雄厚,发展优势明显,然而不同省域间、省会城市与地级城市间情况差异较大,这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定位存在较大差距。正因为这一差距的存在,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教育示范区逐渐提上日程。从目前长三角正在实施的教育一体化举措来看,长三角区域具备拓展红色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条件。2019年10月,上海普陀、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安徽芜湖长三角一体化四地教育联盟签约仪式在上海普陀区举行,共商一体化教育大计,共谋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11月,三省一市在苏州举行的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上签署了《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围绕高质量打造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明确了未来3年6个方面27项重点细则任务。正是在不断形成教育一体化格局的过程中,红色教育一体化才得以获得其内生动力。

(三)经济动因。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實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在国内各个主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相对成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被公认是国内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长三角一体化正在逐渐由虚入实,向纵深推进。从开始单纯的、地理范畴上的“长三角”概念,到理论论证,再到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到如今的超越了“经济一体化”的、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理念,这就要求在经济之外,还要实现在社会、文化、生态及政府治理等领域深度的区域合作,以实现全方位的、高质量的一体化格局,这是长三角进一步发展的内生需求和必然要求。长三角区域目前拥有占全国总数量1/5的5A级旅游景区,江苏、上海相继出台地方标准的《红色旅游基地服务质量要求》,浙江嘉兴、丽水,安徽六安等地也纷纷制定地方性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随着红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红色教育一体化基本态势也正在逐步形成。

二、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的现状

就目前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发展境遇来看,主要在内容、主体和方法三个层面呈现出几大特色。

(一)红色教育与“四史”学习渐有相互交融之势。“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开展“四史”学习,既是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迎接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政治要求。红色资源作为“四史”的物质性载体,也是精神性资源的物质性手段,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把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有利于增强当代青年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价值认同感和国家使命感。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历史上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活动场所,保存着大量记录中国共产党初创历史以及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丰富而又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可谓是“红色长三角”。上海作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吸引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爱国者。他们因共同的信仰走在了一起,在这里学习、宣扬马克思主义,追寻革命真理,这其中不乏来自长三角省市的仁人志士。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出生于安徽安庆,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并发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他参与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俞秀松是浙江诸暨人,他也是五四运动在杭州的领导者;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逝于上海,两地分别建有鲁迅故居和纪念馆。改革开放对于长三角也同样意义非凡,作为昔日的长三角的“龙头”,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正“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浙江也正朝着“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长三角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教育一体化的内容载体,具有天然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这些红色档案承载着长三角区域中国共产党共同的初心与使命,更需要进行联动融合、互联互通,打造区域性红色教育一体化品牌。

(二)红色教育与红色育人队伍形成叠加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红色育人队伍不仅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包括了各类红色场馆的讲解人员和自发组织的基层红色宣讲团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红色江山忠实捍卫者和红色旗帜坚定擎旗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红色育人队伍,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红色育人队伍的合作共建,首先符合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红色育人队伍作为一种特殊的红色资源,区域间的合作共建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也符合了队伍中个体专业成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进行了红色育人队伍一体化的实践和探索,虽有成绩,但也存在问题: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在队伍培育方面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同地域红色育人队伍素质高低参差不齐,同一地区不同纪念馆讲解员素质相差甚大,这些都造成了红色教育的低效重复,红色教育一体化在主体上进行实践变革显得尤为迫切;加之基于区域教育发展需求的红色教育一体化的呼声日益高涨,需要我们对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一体化的育人队伍培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长三角红色教育一体化的实质是重新配置区域红色教育资源特别是红色育人队伍和人才的过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推动红色教育领域的最佳结合点和有力撬动点。

(三)红色教育与新技术新业态产生多重助力。新时代,教育文化展现出多重形态。红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借力。一方面,不仅可以依靠区域间的地域协同,也可以依靠产业间的发展协同,例如红色教育一体化、文旅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同一过程不同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长三角的红色教育手段要实现信息和知识层面的融合与关联。

在红色教育与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方式中,以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最为典型。目前长三角地区共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6处,占全国总数的12%,沪苏浙皖共同谋划“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苏淮安周恩来故里—安徽皖西大別山”红色文化线路,以文促旅,以旅促教,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再比如“跟着课本去旅行——长三角红色文化研学线路”,推动青年学生“随着课本跟党走”,用脚步丈量,在红色研学中健康成长。

新技术注入红色教育。现今VR等新技术逐渐成熟,并投入于各类展馆使用,新技术为红色教育赋能是大势所趋,“VR+红色教育”也是把红色资源全方位纳入红色教育的新路径。但当前长三角地区的红色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数字化整合阶段。新技术可以将长三角地区红色资源关联数据、知识图谱等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的揭示和描述,以构建全面、完整、富有语义的红色文化关联数据网络,最后以可视化的可体验的红色知识图谱形式加以呈现,从而使红色教育更易于实现资源共享、亲身体验与知识发现。

三、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

一体化系统构建的路径选择

把长三角地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长三角地区的红色传统发扬好,把长三角地区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借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推进之东风,行红色教育一体化系统构建之路径,势在必行。

(一)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2019年12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加强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也为三省一市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石。三省一市签署的《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重点协同项目备忘录》提出:“要充分发挥三省一市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共同挖掘体现‘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目前,相互关联、融合共享的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数据库尚未形成。要建立更加完整开放、系统的红色资源需要运用高层次、多元化的整合方式,形成一个配置合理、结构有序的有机整体,呈现融通共享、互通共建的红色资源整体。

建立长三角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首先要摸清家底,熟悉家产,这是红色教育资源进行价值转化的前提。对长三角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掌握当地红色资源的存量、特点和属性等。其次,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挖掘相应的红色资源的内涵、差异和价值。再次,形成基于大、中、小学学段基础和针对社会大众的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开发体系,为各学段师生进行校外实践提供索引。为解决红色资源的热点、温点和冷点之间的矛盾,可采用线路捆绑的方式,发挥资源热点的辐射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温点、冷点地区输送受教育者。可喜的是,近年来兴起的红色干部培训(一般以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的方式开展)就出现了一体化线路的安排。例如,有的现场教学正在尝试跨省进行,足迹遍布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陈云纪念馆、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茅盾纪念馆等。此外,还应注重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勾连性,以凸显教育成效。例如,在传统的革命文化教育线路的基础上,增加展现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浦东开发陈列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地也是“两山”思想发源地安吉余村、互联网金融之都杭州的梦想小镇等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教学点,使受教育者既可以观察到地域性红色教育资源的静态,又可以领略到其随着历史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变化。

(二)促进红色教育主体的合作共建。历史事件的发生很多是跨地区的,历史人物的行踪足迹也会遍布多个区域。因此,需要红色教育机构多方联动,以事件、人物为主要连接点,将长三角地区的红色资源高度融合,打造成一个层次合理、协同合作的红色教育体系。

一是加强红色教育机构的联动协作。要实现三省一市红色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需从顶层设计层面健全区域内机构的协调。突破自身机构发展的框架,拓宽学习交流的场域、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机构间的协同合作,是长三角地区开展红色教育的应然选择。2020年8月,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揭牌,由复旦大学和浙江义乌再次携手共建,重点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这是红色教育主体间加强协作的良好样板。针对长三角区域缺乏一个统筹和协调红色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与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在建立统一的红色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上,树立并强化长三角区域红色教育功能主体理念,将整个长三角地区视为红色教育的功能区,重点推行红色教育一体化教育的实践。2021年1月,长三角红色博物馆合作联盟的成立是对一体化平台构建的有力尝试。

二是要加强红色育人队伍的交流合作。对于红色教育,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管理服务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其实效,打造一支素质过硬、高水平的红色育人队伍至关重要。三省一市以优势互补为价值导向,为确保区域内红色教育一体化发展在良性竞争和合作中推进,采取积极的人才交流合作策略。红色育人队伍的信息共享和流动,会带来新理念和知识经验的增进和启发。一体化的队伍建设,首先要求构建长三角网络人才库,全面清楚地掌握红色教育人才队伍的整体情况,根据人才的成长和岗位变化等情况实现人才库的动态调整;其次,实现三省一市红色育人队伍的柔性流动,即在不改变与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到有需要的单位挂职或指导;再者,加强对长三角地区红色育人队伍的培训,设立相应的基金,搭建一体化的人才培训基地。

(三)推动红色教育要素的协同共创。协同即协调两个及以上的不同资源一致地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运用协同思维将红色教育内容、方法、教育者、教育对象等要素统筹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和提高红色教育的有效性。长三角地区因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红色资源也存在交叠的情况。对于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都会涉及,如果所有资源所在地的展示方式都千篇一律简单化、教育形式僵化,红色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教育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一旦红色资源的呈现、展示和阐述没有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匹配好适切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会导致红色教育时效性差,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在长三角地区红色教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需根据各地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内容,针对具体的教育者和特定的教育对象因时、因地选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实现内容和方法的协同。一是长三角各地要适宜地做好内容的转化。沿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时间主线,深入挖掘本区域的特色内容,着力做好理论到教育内容的层次化处理,实现由抽象理论向具体教育内容的转化,将抽象的原则转变为相应的具体要求。二是长三角地区红色教育要有个性化教育方法。外在环境的复杂、受众心理需求的多样决定了单一的教育方法不能支持有效的红色教育。长三角各地因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借助科技共享的优势,建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补充,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联动、动态的、立体的方法体系,才能取得整个长三角地区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激发教育者的创造性。优秀的红色教育者是转化红色教育内容、探索教育方法的主体。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他们创造性,由近及远、深入浅出地转化红色教育内容;激发他们创新性地探索教育方法,在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的过程中达到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协同,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重点课题“地方道德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9GXSZ02Z)

作者王歆玫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刘望秀系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费芩芳系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周奕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袁晶、张珏:《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动因、内涵与机制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7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07页。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人民日报》2020年8月24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40页。

奚洁人:《学史明志 知史明道 品史明智——“四史”学习的政治意义和理论价值》,《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年第8期。

《最鲜活的现实明证 最生动的实践写照——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4日。

《习近平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8日。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推动长三角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中国文化报》2019年12月2日。

《长三角地区档案工作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提速新阶段》,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9/09-04/8947494.shtml。

猜你喜欢

红色教育长三角一体化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论徐特立思想从“教育救国”到“红色教育”的转变
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优势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完善党校红色教育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