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巴格达铁路的修建与其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2021-03-15王先俊
王先俊
[摘 要] 德国统一后,经济发展迅速,很快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在威廉二世的对外扩张政策下,德国开始了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建设计划。从最终巴格达铁路的修筑和其修筑成功后的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这条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德国在经贸方面的发展,且对其产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 柏林-巴格达铁路;德国;英国;对外扩张
1 柏林-巴格达铁路修筑的时代背景
1.1 德国统一后经济实力增强
1871年在普鲁士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①德国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虽然连历史学家都认为新的德意志帝国也就是普鲁士王国的扩大,但是两者在实力上其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普鲁士只是一个军事强国,而德国却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会引起各方不安的大国。统一之后的德国面积增加了一倍,人口从1 930万增加到3 460万。
而更重要的是,德国的统一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统一后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各邦国的货币关税政策与制度统一,经济制度与法律制度统一,建立了德意志银行,实行的保护性关税政策等都大大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4.6倍,而英国增加了1.3倍,法国为1.9倍。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超过了英国(2.2%)和法国(1.6%)。在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德国占了16%,仅次于美国(38%)。1913年德国主要工业品的产量,生铁为1 933万吨,煤产量为1.9亿吨,钢产量为1 900万吨,除了煤炭产量不如英国,在钢铁产量上都超过了英法的总和。德国的对外贸易额也从1870年的6亿马克猛增到1913年的20.9亿马克,占世界贸易额的13%。统一后的德国从1871年到1913年一战爆发前,经济上的发展空前繁荣。德国在经济上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强国,经济实力可以说已经超越英国仅次于美国。
1.2 外交政策的转向
德国在经济实力逐渐强大后,由于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德国在抢占殖民地的狂潮中似乎落后,并且德意志帝国日益强大的工业实力与商业需求使其对殖民地更加渴望,所以德国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势力格局及现有的殖民体系十分不满。德国经济的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国内出现粮食问题与工业原料缺乏的问题,而且其购买力也不断下降,需要重新分割世界,从英、法等国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得利润。
2 柏林—巴格达铁路的修建
2.1 修建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原因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实力大增,欧洲势力格局随着它自身的变化而重新洗牌之后,德国继续推行霸权外交,即世界政策,这是德国希望突破英国领导下的欧洲这一现状寻求自身霸权的一种必然选择,而铁路扩张正是其中一环,柏林—巴格达铁路的修建更是其铁路政策落实的核心。
在德国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后,德国实质上也就开始了与老牌殖民国家英、法等国的全球范围内的势力争夺。哪怕是在其他国家已经控制了的范围内,在埃及、伊朗、阿富汗等地德国也是动作不断。而在中东地区,阿拉伯地区早已经成为英国控制下的屬地,于是德国开始将奥斯曼帝国的安纳托利亚作为重点渗透地进行渗透,而这也正是德国向近东、中东地区扩张的开始。其最初使用的方式便是对安纳托利亚铁路的投资,德国希望将德意志银行在1888年中标的伊兹米特到安卡拉的铁路项目作为其铁路扩张的起点将德意志帝国的势力利用铁路推入中东地区。柏林—巴格达铁路虽然在建设过程中使德国短时间内获得了一些实际的经济效益,但是英、法、俄等国从其铁路扩张政策中就察觉到了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咄咄逼人之势和其在近、中东乃至世界范围内势力的极度扩张带来的威胁,这就促使英国与法国、俄国一步步地靠近,甚至最终在多重因素下英、法、俄分别互相结盟,使德国在外交博弈中十分被动,并且最终由于紧张局势的不断升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另外,德国进行对中东的铁路扩张,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德国经济的繁荣,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其自身经济实力猛增,并且成为欧洲工业第一强国。德国人很早就清晰地认识到了铁路是“最具革命性的一种工具”,德国的铁路技术也早已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所以工业发达、铁路建设经验丰富、科技发达为德国的扩张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而且,德国经济的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出现粮食问题与工业原料缺乏的问题,其购买力也在不断下降,德国也认为有必要重新分割世界,而铁路扩张计划有利于德国从英、法等国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再加上德国海军相对于英国的劣势,使德国的扩张方向只能是大陆而非海洋。在这两种因素的不断催化与影响下,德国将资本不断投入铁路计划。
2.2 修建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具体过程
在1888年德意志银行中标伊兹米特到安卡拉的铁路项目后,德意志银行就在瑞士注册了安纳托利亚铁路公司来负责该工程。此公司由德国、英国、法国三国的投资人共同出资,这也是为了减少德国独资修建的投资风险。并且在1889年1月,德国又以600万瑞士法郎的代价从奥斯曼政府那里接管了从伊斯坦布尔到伊兹米特的那段铁路经营权。
1893年,德国主持修建的伊兹米特到安卡拉的铁路项目完工通车。也是在1893年,奥斯曼政府向柏林发出信号,希望德国将铁路继续像东延伸;面对奥斯曼的这一要求,首先强烈反对的是英国,英国大使向奥斯曼提出了抗议,因为这会使英国遭受商业上与地缘政治上很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德国就埃及问题威胁英国,使英国在此时期未能阻止德国继续延伸其在近东地区的铁路。同年,德国得到了修建土耳其安卡拉至科尼亚的一条支线的权利,“大约是从这个时候,近东铁路霸主的权杖开始从英、法手中向德国转移”。
1899年,德国与奥斯曼政府最终达成了修筑巴格达铁路的初步意向,德国获得了修建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的铁路特许权,将已经建成的铁路干线像中东腹地继续延伸,1903年德国成立了巴格达铁路公司全面负责此工程。加上之前“东方快车”已经成功运营十几年,德国若是将巴格达铁路修建成功,那么一条从柏林到巴格达,历经奥曼帝国到达近东地区的铁路大动脉就会将德国的势力完全推入近东与中东地区,会为德国掠夺巨额财富,同时控制土耳其甚至打破近东与中东的势力布局,以至于为欧洲均势的失衡埋下伏笔。
到1903年11月,巴格达铁路公司完成了修筑科尼亚到布尔古鲁200公里长线路的准备。1904年10月,铁路通车。1909年12 月,经突鲁斯和阿马努斯山地的铁路也开始修建。到了1911-1912年,德国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修筑阿莱波以东的铁路上,并在1912年修到了幼发拉底河;另一条修到亚历山大勒塔的支线也在1913年11月1日通车。1914年,大铁路即将收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 柏林—巴格达铁路的产业经济效益
德国人从开始修建这条铁路想达到的直接目的就是经济目的,也就是希望通过这条铁路帮助德国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并且掠夺更多的原料,“到1896年,相比1888年德国向土耳其输出的产品增加了2.5倍,而从土耳其输往德国的原料与产品也均猛增了6倍以上。而1900年以后,到一战爆发前的14年,德国对土耳其出口为2亿5千万马克,土耳其对德输出猛增至1亿马克以上。而从1900-1910年,在此期間,在土耳其的进出口总额中,英国从35%下降到22.5%,而德国却增加了5倍之多,此外德国还获得了在其修筑的铁路沿线开采矿物的权利,并且也获得了相较于其他欧洲列强石油开发的优先权。修建巴格达铁路同样刺激了德国自身经济的发展,德国的企业为修建铁路生产了更多的钢铁、钢轨、车身、车头等;德国的企业开始纷纷来到土耳其寻找更多的机会,德国东方棉花公司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开始进行农业投资;这一切也都说明在此时期,巴格达铁路的修建很好地带动了德土两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因为这条铁路,德国才有机会将资本与势力植入中东地区。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弃郁.脆弱的崛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4]王黎.欧洲外交史:1494-1925[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第7版.修订版.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吴征宇.《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6.
[7]费舍尔.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1871-191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9]马克斯·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0]唐承运,刘亚臣.巴格达铁路——德意志帝国向东方推进的重要工具[J].世界历史,1994(4):73-81.
[11]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12]白若萌.巴格达铁路与德奥(斯曼)关系[D].西安:西北大学,2008.
[13]乔治·E.柯克.中东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5.
[14]E.M.厄尔.土耳其,大国与巴格达铁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