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修身文化中看管理者的修身之道
2021-03-15曹雨婷
曹雨婷
[摘 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讲究人情的民族,非常关注对人自身、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因而修身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修身文化强调将“智、仁、勇、诚”的优秀品格内化于心,以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而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关于“正人正己”的学问。因此管理者从儒家的修身文化中学习,做到敏而好学、克己内省、推己及人、谨言慎行,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促进个人和组织的进步。
[关键词] 儒家;修身;管理
1 儒家的修身文化
《说文解字》中指出:“修者,饰也”,有“修正、整治”等含义,“身”指身体、躯干,可引申为心,指人的德行等。修身,也称正身,即不断提高内在的德行修养。正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在的心性往往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端正自己的心性,使之自然渗透到人的四肢百骸,最终实现内在美的外在彰显,达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的“威而不猛”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乃立身处世之本。而儒家文化正是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的学问。先秦儒家常常从自身出发来思考人生中的哲理,他们的修身文化以“止于至善”为最高目标,其文化内涵主要包括:
“智”,即明。明智即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理智的态度。“知者不惑”,明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明是非、辨善恶、晓厉害、通事理。明智还要求我们要善于知人。荀子指出:“知者知人,知者自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给自己定位,才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才能认识到自身的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性能力。而“知人”即要我们要善于识别奸贤,择友而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于无形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节操。
“仁”,即爱人。这里的爱人就是要求以爱己之心来爱护、尊重和关怀他人,推行忠恕之道。爱人,首先要自尊自爱。一个懂得爱的人才能被爱。“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爱人,还强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能以自己做比,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和内心能否承受,再以此推己及人,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获利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人权利和愿景,不要因己之利而损人之私。
“诚”,信也。诚信即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时真诚端方,表里如一。《孟子·离娄上》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本,而人道效法天道,因此追求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不仅要求我们端正心态,人前诚以待人、诚以办事,还要求我们在独处之时谨慎不苟,善于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自身的情绪。君子,必不愧屋漏!
“勇”,气也。“勇者不惧”,要胸有气节,身怀傲骨,勇于面对。善勇要求我们不论身处何种情况都要勇于追求真理。在荆棘丛生的求真之路上,要胸怀求真之心,“朝闻道,夕死可矣”,咬定原则不放松,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勇还要求我们敢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做到“知过不讳,改过不惮”,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我。“君子之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 管理者的修身之道
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正人正己”的学问,而正己是正人的前提。《论语》云:“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这里的“君”可引申为上级管理者,“百姓”则为下级的被管理者,强调管理者自身的品德是否端正会对被管理者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管理者要十分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先从自身做起,以免上行下效,败坏风气。管理者的修身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敏而好学。管理者只有拥有较高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水平才能服众,而学习是管理者明德广识的根本途径。圣贤有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只有广泛的学习,才能拥有广博的学识,才能明辨是非善恶以保持高尚的节操。而好学就是要有一颗执着追求真理的心,积极进取。那么如何学习?《大学》有言:“格物致知”。对于管理者而言,“格物”的物主要包括书本、政策环境以及人类社会。
管理者要坚持从书本中学习。要广泛涉猎,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努力成长为“山”字型人才。同时要顺应市场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苟日新,日日新,做新民”,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文学素养。
管理者要坚持从政策中学习,时刻关注政策变化,准确把握政策内容,认真领会政策精神,及时跟进政策发展。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和宏观意识,培养自己宽阔的眼界,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关注事物的长远发展。
管理者还要关注日常,坚持从实际出发,向实践学习,向先进学习。“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高明的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并从中分析隐含的奥秘。管理者还要善于向周边优秀的人请教,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克己内省。“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个高明的领导者要坚持克己内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不定期地进行自我检讨,反思总结和提炼升华,不断提升自我境界。
克己要求管理者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学会端正自己的内心,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者要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坚守道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禮勿动”,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节规范。管理者要时刻端正内心,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私心所左右,坚持以公利为先的原则。管理者还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不要随意迁怒于人。
内省即要求管理者要学会反思,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遇事不要一味苛责他人,要学会自我反思,查缺补漏。管理者要阶段性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进行自我汇报,对自己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不断进步。反思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员工的角度看问题。推行仁义之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关爱他人。
推己及人要求管理者待人宽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管理者要能容人之过。在没有触犯到原则的情况下,管理者要尽可能以一颗包容之心待人,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其从失误中获得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为组织服务。管理者要能容人之谏。要广开言路,善于倾听,合理采纳。管理者要能容人之才。“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出口。”管理者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要能容忍员工有胜于自己的一面,这样既能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也能促进组织的进步。
推己及人要求管理者一视同仁,任人以贤。管理者要以贤能和功绩而不是以个人喜恶来任免员工,做到德能配位。要理性对待员工,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全面考虑员工的个人情况,合理安置。推己及人还要求管理者尊重下级员工的人格,与人为善。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员工,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肯定。管理者还要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积极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就是要做到“敏于事而讷于言”,言行相符,以身作则。
谨言慎行要求管理者贵行不贵言,因为言多必失。管理者身居高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组织产生深刻影响。管理者要珍惜自己的言语和号令,也不要随便给予别人承诺,要做到一诺千金,言行一致。同时,管理者要十分重视“垂范之威”,身体力行,充当榜样。
谨言慎行要求管理者成事机敏。坚持“义以为上”的原则,懂得“货悖而入者必悖而出”的道理,不取不义之财。要把组织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以权谋私,谨慎行事。同时,在成事中还要坚持内方外圆,即坚持根本原则不动摇,善于变通,灵活应对,因时而动,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
3 管理者修身之道的价值
修身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管理者修身之道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1)修身正己,健全自身人格。良好的德行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期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完善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修身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自律。个人特别是管理者严于律己,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我,将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健全自身的人格,能够造就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
(2)正己正人,形成不严之教。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首先要端正自身,在此之后才能去影响他人进而影响整个组织乃至社会。管理者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待人宽和,上行下效,整个组织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3)形成和谐的组织文化,实现长远发展。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一个组织受到管理者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整个组织就会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大家各自发挥所长,相互勉励和学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组织合力,这样就会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卓小青.淺谈《大学章句》中的修身之道[J].求知导刊,2015(1).
[2]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欢欢.儒家修身之道及其当代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