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车载设备维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
2021-03-15王睿谢浩海张超凡韦凌活
王睿 谢浩海 张超凡 韦凌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铁设备大批量投入运营使用,高铁设备检修生产的压力也逐渐凸显,亟须提高检修管理的效率来保障生产有序进行。南宁局集团公司动车车载设备维护部门根据自身生产组织的实际需要,遵循实用性、自主化、标准化的原则,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重塑和优化,建成了一套涵盖检修管理、数据分析、安全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生产管理体系,有效节省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管理体系;信息化;高铁;效率
0 引 言
随着高铁线路的相继开通运营和大批量高铁设备的投入运行,铁路企业的运营压力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设备维护检修领域,在负责维护设备的数量大幅提升的前提下,由于高铁运行频次和时长的提高,设备磨损导致运用质量下滑更快。这对设备维护部门的检修生产提出了新要求。面对高铁设备检修生产的新形势,采取相关措施和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保障生产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和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持续经营的能力。运用信息化管理,不仅是要对企业的各种管理信息實行高度集成、动态查询、快速处理和资源共享,而且要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一方面,信息化管理可以将人员从烦冗的相关台账填写、资料的收集、记录备份等业务中解放出来。利用信息化工具来协助完成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从而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业务流程的运转速度,通过业务流程信息化重塑等手段实现更加高效地完成相关业务的工作目标。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工具的加持下,管理人员可以不断丰富管理的手段,在保证当前业务高效开展的同时使生产管理的质量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1 动车车载设备维护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南宁电务段动车车载设备检修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检修管理人力投入较多。在计划编制和修程制定等大批量重复工作上无法做到完全无误,且耗费时间较多,效率低下。当前动车车载设备检修正处于改革变更的阶段,修程朝着多样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落后的定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修程编制的要求,面对不断增加的相关业务工作量,现场管理人员的压力和负担与日俱增,这一问题亟须改善。
(2)存在一定的安全卡控风险。动车车载检修是单人单岗,职工在进行检修后对设备进行录像并转储至专用电脑作为检修依据,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相关录像的分析复核。然而分析复核这一环节缺少相应的细则和标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不理想,录像分析这一安全卡控措施执行不到位,安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管理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检修安全风险卡控存在漏洞,管理手段和保障措施的应用质量有待提高。
(3)数据下载维护手段和工具比较落后。当前动车车载设备检修数据下载使用的相关软件和工装是由设备厂家提供的,界面复杂版本落后,下载速度比较慢,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出现下载失败或是数据不全的问题。动车车载设备检修作业对时间要求非常高,数据下载问题往往会导致作业被动,对检修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在进行数据转储时还需要职工将存有数据的U盘或是其他存储介质人工导入到专用电脑,数据的周转效率很低。归档不及时、数据丢失和分析错漏的情况时有发生,管理质量比较差。
(4)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有待提高。动车车载设备记录单元产生的数据记录数量庞大,进行数据分析时分析人员要从成千上万条数据中通过逐条翻阅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故障数据,耗费大量时间的同时还极易出现错漏。数据分析是检验设备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旦该环节出现偏差很有可能导致无法发现设备隐患的后果。特别是在设备故障应急通过检修试验无法发现故障原因时,只能依靠数据作为判断依据,数据分析的速度直接决定了应急处置的效率。数据分析效率低是当前制约设备状态诊断质量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2 检修管理信息化设计方案
2.1 设计思路
按照南宁局集团公司电务动车车载设备维护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结合实际生产情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系统架构方面。以标准化为依据,以生产信息化管理为抓手,重点对实际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安全卡控缺陷问题进行克服。针对当前的主要业务体系进行梳理,并将其按照生产实际划分为修程编制、设备检修试验、运行数据分析、生产质量卡控四个单元。四个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又共同构成了设备维护生产体系。同时,针对这四个作业单元当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信息化的思路进行解决。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业务流程中部分耗时较长的机械重复工作进行信息化重塑,以计算机操作取代人工操作。这样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的人工操作,大大节约了劳动力,而且减少了职工的工作量,优化人员结构,减少人力成本[2]。二是完善落实安全卡控,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管理变革契机,借助信息系统先进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管理工具属性,促进企业进行流程再造[3]。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卡控机制并纳入信息化体系中,为考核提供依据和标准,从而减少职工的不安全行为。
(2)功能设计方面。根据最新的电务动车车载作业的相关技术标准和维护标准,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对四个业务单元的相关业务流程统一规范管理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以往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职责,并划分相应的功能模块。检修管理方面,从修程管理、检修数据下载、检修质量卡控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修程自动编制、检修记录智能查询、数据下载提速、数据高速同步、作业视频分析卡控功能。数据管理方面,从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两个方面入手,实现数据智能存储、故障数据智能检索、数据预分析功能。功能覆盖车间、工区、职工三个层级的业务范围,贯穿动车车载设备维护的整个周期。
2.2 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基本全路统一,但在管理标准、组织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差异比较大[4]。动车车载现场生产由于动车所作业环境、基层组织架构、运用设备型号等客观因素的差异,要想进一步提升效率,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基于这一原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部门生产实际,结合作业特点和部门人员架构,调动相关技术资源,建立起了符合自身生产需要的标准化、信息化生产管理体系。
(2)自主化原则。加强现场作业和管理团队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5]。信息化体系的组织建设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同时具有生产经验和开发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选择什么样的人员,这类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素质对信息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研发之初明确了以自主人才队伍为主体的策略,坚持自主开发。由核心技术骨干带领具有相关技术背景的职工分工完成。在研发的过程中,不断打磨团队自主研发能力,最终打造一支技术型研发队伍。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实现了节支降耗的目标。建成的信息化平台所有权归铁路企业所有,在后续的改造升级上掌握了较大自主权。
(3)标准化原则。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应当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要制订相应的标准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统一[6]。该体系以最新的设备维护管理文件和标准为基础,將标准化落实到该信息化体系的具体细节当中。总结之前工作中存在的执行具体标准过时、缺失、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借信息化体系重塑业务流程的机会,对生产管理当中不规范、不标准的部分逐一进行完善和改进,将标准化的原则贯穿信息化体系的全生命周期,为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
3 具体功能
根据当前检修生产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生产组织管理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南宁电务段动车车载设备维护部门针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建立了一套信息化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子系统构成。
(1)动车车载设备检修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修程自动编制的功能,根据相关的技术文件和标准的要求对检修计划内的动车组一键生成对应的修程。改变了以往依靠班组长翻阅检修记录和检修周期标准来手动编制的场景。修程编制的准确性和便利性有了极大提高。该系统具有检修记录管理的功能,根据编制的修程对检修车组按时间、设备类型、检修人、修程进行详细分类保存,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检修记录手动填写导致缺失、不详的问题,检索功能可以帮助班组管理人员快速确定设备的检修状态,编制下一步的检修计划。该系统提供了检修卡控功能,检修人员作业完毕后将相关的检修录像保存至该系统,该系统将自动生成检修相关的核心卡控要点,如灯位情况和设备断路器状态等。分析人员需要对录像中出现的卡控要点逐一确认正常后方可提交完成检修。该功能在原有的作业流程上增加了分析卡控这一流程,有效地保障了设备检修质量,降低了安全风险。
(2)数据检索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初步处理将动车组原始数据转化为便于分析的标准格式,实现数据的分解、初步解析。可以根据初步解析的结果进行智能检索。通过整理以往出现的故障数据记录的代码,事先将其导入该分析软件里,导入数据后无须分析人员逐条分析,该软件将自动根据故障数据库进行检索。针对一些比较常见的故障,通过故障代码的识别可以直接给出分析建议,具有智能分析的功能。该系统极大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使数据分析的时间大大缩减,且准确度更高。特别是在应急处理故障时,分析人员可以利用该系统快速分析数据判断故障来源,为进一步处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更加有效地保障行车安全。
(3)多型号综合下载工装。该工装携带轻便,且可以兼容当前维护的所有型号的设备接口,当检修人员连续作业时不需要更换下载工装,持续作业能力大幅度提高。该工装具有无线转储功能,改变了以往需要使用多种转储介质如U盘、读卡器、CF卡等进行转储的场景,作业人员可以直接将数据同步到分析服务器,数据会根据检修人、车组号、端号等信息自动归类存档,避免了以往数据在反复转储时丢失以及数据存档不规范的问题。该工装相比传统工装下载的速度有了极大提高,实现了多个模块的数据同时下载,缩短了检修人员下载数据的时间,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
4 结 论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我国铁路运输组织、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客货服务、营销宣传和建设管理等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铁路保安全、提效率、控成本、增效益的重要手段[7]。持续推进铁路生产信息化改革,是保障生产质量,提升生产效益的有力保证。铁路信息化为铁路应用安全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撑,不断推进铁路技术创新[8],能够有效推动铁路企业标准化管理改革进程。
南宁局集团公司动车车载设备维护部门根据自身设备维护的现场生产实际,通过严密有序的组织,采用科学高效的研发手段,建成了自主信息化管理体系,解决了生产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完成了现场生产的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提高了检修管理的效率和安全生产的质量。这一实践充分论证了生产一线自主完成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为铁路生产改革创效提供了有益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庚.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铁路企业管理水平的研究与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37-38.
[2]谭晶,郑珂.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8,20(20):64-65.
[3]鲁冰玉.浅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J].中外企业家,2020(10):107-108.
[4]李俊,杨宁岗.兰州局集团公司车务系统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实践[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42(3):61-65,72.
[5]王绍信.铁路企业信息化建设着力点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9,26(2):210,212.
[6]支艳荣.铁路信息化管理关键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5):168.
[7]马丹.铁路信息化历程与“互联网+铁路”创新发展探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铁路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9(4):32-35.
[8]庾迎春.浅谈信息化建设在货车检修中的应用[J].时代汽车,2020(1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