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研究
2021-03-15韩兆磊罗晓红
韩兆磊 罗晓红
[摘 要] 高等院校建立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有助于节约教育成本,改善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绩效管理意识,推动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文章以现状分析作为切入点,分析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专项资金;高校预算;绩效管理
1 研究背景
目前高校的建设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基建和设备投资;二是不断加大软实力提升的投入。高校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专项资金。随着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专项资金的规模也不断扩大。2015 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首次将因素拨款引入资金分配中,其中明确规定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主要是以学科水平、办学特色、协同创新等因素进行分配,这一通知将绩效理念应用到预算管理的进程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虽然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目前的绩效管理方式大部分流于形式,绩效评价仅作为下级单位和财政部门进行沟通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报告使用。绩效管理的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这是因为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国内高校并非全部适用,所以不能采取一套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各省、市政府鼓励财政管理部门、高校针对绩效评价和管理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对高校重点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积极推进内涵式建设发展,也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2 国外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财政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三个阶段。首先是以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财务评价。其理论依据是消费者剩余理论,以社会总效益作为公共项目评价标准。其次是社会费用效益分析。该方法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基础之上,之后成本效益法重要的评价方法基于“帕累托准则”。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的延伸,评价从微观层面进入国民经济宏观层面。最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理论的综合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项目评价拓展到社会、技术、经济等各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包罗万象,覆盖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
国外关于教育财政评价周期的研究认为,对正在进行的项目状况进行分析,并为未来提供咨询意见的绩效评价属于事后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的用途将项目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对项目实施情况的分析有关,为项目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意见,建议并进一步改善项目的实效性。总结性评价主要关注的是项目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是否需要重新配置资源,并指出目标评价很容易使评价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确定的目的限制,建议把评价的重点由“方案想干什么”转移到“方案实际干了什么”。
2.2 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绩效评价理论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于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在此期间涌现出大量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但是现有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大部分是借鉴国外的绩效评价理论,国内并没有普遍适用的绩效评价理论。目前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多数是重实践而轻理论建设,轻理论建设而能有大量实践绩效评价成果,说明理论部分研究薄弱,借鉴的多,自我研究的少。即使评价的目的是实践应用,但是一套适当的评价理论可以降低评价的复杂程度。
绩效评价的发展离不开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绩效评价体系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专家对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加强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原理的探究,绩效评价的实践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但是光有绩效评价的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绩效管理,形成完整的评价程序。目前理论研究中已经构建了一个通用的评价周期,包括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事中评价,总结性评价集中在事后评价。目前来看,对于总结性评价研究较多,而对于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较少。
目前学者提出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经济理论和成本效益理论。但是财政部提出关于预算绩效、财政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旧是公共财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治理理论。通过文献阅读发现,目前主流观点正在和财政部提出观点整合,例如,以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成本效益理论构建的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3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专项资金的管理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将高校申请的专项资金纳入高校的年度预算,但是现实中专项资金管理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此外,因为不注重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只关心拨付的额度,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新建许多冗余的项目,对于加强科研团队、师资力量建设,提高社会人才输出率并无较大帮助。
3.2 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没有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不重视评价制度的建立,会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且影响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目前部分高校的绩效评价报告只流于形式,绩效评价报告缺乏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这对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造成了一定影响,不能有效地对高校建设进行科学评价。
3.3 预算执行
预算的执行效率较低,预算随意修改变动,相关部门沟通不足。预算的执行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在现实中,预算的执行者在申报时,对于预算没有准确编制,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的出入较大,受高校整体的额度限制,如果一个项目的专项资金拨付过多,其他项目的资金就会紧缩。获取更多专项资金的执行者没有了控制成本的动力,在前期支出随意性较大,中期时没有达到项目预期,在后期加快进度时,发现资金不足或者资金冗余,导致突击支出或者项目停滞的现象发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动是正常现象,因为预算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所以要改变静态来适应动态环境。但是部分项目变动随意,且事后没有及时更新预算,在项目后期验收时,发现预算与支出不符,造成无法反映实际运营的状况。
内部缺乏有效沟通,对于预算的实际进展跟踪不足,对于项目中购买的教学设备、实验用品以及实验基地建设中的预算缺乏实时跟进修改,导致预算管理部门与执行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导致资金预算与实际支出脱节,高校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4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问题对策
4.1 落实责任
虽然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为了防止形式主义的存在,应将相应的责任落实到位。落实责任意味着将绩效评价工作与相关人员直接挂钩,将绩效评价工作作为一项评价标准,纳入其任期考核。只有把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才能更好地激发其绩效评价的责任感,从根本上解决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也调动监管人员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2 建立评价体系
部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所以需要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作为绩效评价与管理的基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对绩效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以及评价部门的权责划分等进行研究。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缩短绩效评价的时间,提升绩效评价的质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此外,为改善绩效评价信息沟通问题,可以搭建绩效评价信息平台,连接执行部门和管理部门,使得绩效管理更加公开透明。
4.3 注重第三方评价
目前绩效评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校内自评、第三方评价和政府评价。校内自评和政府评价由来已久,其中校内自评不够客观,政府评价不够细致都是存在的问题。而第三方评价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第三方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之外,不涉及其中的相关利益,能够按照公平科学的原则进行绩效评价工作,提升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从目前已有的第三方评价结果来看,其特有的独立性保证了评价的权威性和客观性。虽然引入第三方评价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有很大帮助,但是对第三方的选择很重要,需要专业人才,特别是从事过高校评价工作和政府评价工作的人员,这样才能提高第三方的专业性与独立性。
4.4 树立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意识
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意识对于整个评价过程起导向作用,对于全局工作起统筹引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其重要性总是被忽视,导致绩效评价管理过程改进缓慢,缺乏方向性。因此,应对绩效评价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程序执行方法。对于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申报材料和进度进行审查,确保立项环节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加強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审查,对于变动的预算,要及时上报修改,保证实际进度与预算进行相匹配。
5 结 语
当前对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还需要不断摸索改进,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培养相应的人才,不断改进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产出率提高,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姚璐,王汉国.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北方经贸,2017(7):68-71.
[2]刘谊军.我国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财政监督,2017(9):57-62.
[3]郭艳萍.地方本科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1):139-140.
[4]袁明辉.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5(16):75-77.
[5]王刚,池翔.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