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会去博物馆看国画吗?

2021-03-15沙子

小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居吴冠中国画

沙子

亦庄亦谐,又古又新——这是老树的表达方式,很多人都喜欢。我也未能免俗,总把老树画画的日历摆上案头。翻看老树画画,感觉这个画家很聪明,他找到了一条捷径,能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形式表达现代人的都市感受。在他随意挥洒的画面上,有山水花树,也有都市餐厅,经常还配文字盖印泥。

我们都喜欢看国画吗?英国艺术史教授柯律格在《谁在看中国画》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史料后,发现正是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看者塑造和界定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柯律格在书中非常详尽地列举了中国境内的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演变起到的重要作用,单单是观众类型就有士绅、帝王、商贾等。同时,在讨论中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据说美国人民一开始不接受中國传统艺术。高居翰先生是美国研究中国绘画的专家,他看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相比,吸引不了观众。另据研究书法的白谦慎先生讲,美国的收藏家最早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是器物,如瓷器、漆器、青铜器等,对中国绘画的兴趣也比书法来得早得多。

直到1962年,纽约市皮尔庞特·摩根图书馆举办了西方收藏中国书画最为突出的收藏家之一顾洛阜收藏的中国书画展,这时候才看到美国公众对中国书法的态度有了变化。美国艺术史学家劳伦斯·西克曼如此引导大众欣赏中国书法:“尽管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中国鉴赏家那样的判断力和他们所熟悉的丰富文化寓意,书法并非深不可测。一个字或一组字中表现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平衡感,流动、跌宕、庄重、雅致,以及对个性强烈的追求,这些都是20世纪中期的人们比上一代人更为欣赏的艺术特质。”

《合肥晚报》刊发的作品《我欠中国传统绘画一个道歉》中,作者提到,原先自己对中国传统美术最粗略的看法是认为国画中的“水墨山水,花鸟人物,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当代国画不过是炒一大锅千年冷饭”,但通过高居翰的系列文章,居然改变了看法:“那些走入中国美术史的画家们呢?他们的体温和呼吸、才华与天赋、得意与沦丧、痛苦与悲辛、智慧与信念,都留在这方寸之间了。高居翰不只是刷新了中国美术史,而是拯救了无数原本可能就将淹没于时光河流中的艺术人生。一册在手,摩挲若瓷器,同时,心里升起一份羞赧和愧意——我对现当代艺术的偏好不会因为高居翰教授的一套书而改变,但我对于中国美术传统的认知理应得到修正——我欠中国美术传统一个迟到的带着温情与敬意的脱帽致敬。”

吴冠中先生很喜欢写文章记录自己学画以来的心路历程。他在文章《邂逅江湖》中详细谈到了他学画的种种烦恼困惑。他提到:“我临摹过大量中国山水画,临摹其程式,讲究所谓笔墨,画面效果永远局限于皱、擦、点、染的规范之内。听老师的话,也硬着头皮临四王山水,如果没有石涛、八大、石溪、弘仁等表露真性情的作品,我就不愿学中国山水画了。”吴冠中先生学过油画,又在20世纪70年代重新拾起水墨画, 80年代以后创作达到高潮。正是从中西美术的交融冲突中,吴冠中先生发现了中国观众对他创作的重要意义。他说艺术创作如风筝,一定要“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

观众原来对艺术创作影响如此之大。翻看老树画画的你,会去博物馆看真正的传统中国绘画吗?

猜你喜欢

高居吴冠中国画
吴冠中的点线面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国画欣赏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集学术鉴赏与收藏于一身——忆我的老师高居翰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高居翰 一个别样的17世纪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