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三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

2021-03-15罗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心理危机

罗丹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呈现低龄化倾向。在初中生群体中,初三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更是堪忧。初三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人际的冲突、情绪的失控、对未知的恐惧,还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为了能够化解他们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保证学业质量,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遵循《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分析了初三学生心理危机的分类及表现、原因等,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探讨了初三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以更好地帮助初三学生应对心理危机,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6-0027-03

近年来,频发的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大部分初三学生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的,可以斗志昂扬地行走在中考路上。而对于小部分初三学生而言,每一天似乎都危机重重,一份作业、一场考试、一番对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甚至有無力感、无望感、窒息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证实,未能恰当处理学生心理危机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初中毕业班的学生来说,系统完善的干预策略有助于化解他们的心理危机,使他们调整心态,保证学业质量,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如何帮助初中毕业班学生度过心理危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初三学生心理危机及其表现

(一)心理危机及其分类

心理学家卡普兰( G.Caplan) 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境时,他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难以应对当前的处境,也就是他必须面对的困境超出了他个人的应对能力时,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学家卡内尔(Carnell) 认为,心理危机有三个内涵:(1)危机事件的发生;(2)当事人感知危机事件产生的主观痛苦;(3)当事人以往的危机应对方式或支持系统失败,导致其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失衡[1]。

根据来源,心理危机可以分为三类:(1)成长性危机;(2)境遇性危机;(3)存在性危机。初三学生面临的更多是成长性危机,即个体从某一个发展阶段转至下一个阶段时,其以往的行为方式和能力水平已无法应付新的成长课题,而新的行为方式和能力水平又未得到及时的发展,因此个体容易陷入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从而出现成长性危机。成长性危机具有可预见性,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危机。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个体就能够化危为机,从危机中看到机会,得到成长。

(二)初三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由于初三学生的心理危机大部分是成长性危机,是因特定时间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应激反应,因此初三学生心理危机特点相对清晰。

1.情绪方面,焦虑、暴躁、恐惧。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情绪方面,而焦虑、暴躁、恐惧是初三学生心理危机过程最常见的情绪表现。刚进入初三时,大部分学生会处在一种相对高昂的情绪状态,立下宏伟目标,对未来充满期盼,似乎浑身都充满了干劲。而对于危机个体而言,学习氛围的改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即将发生变化,内心的平衡被打破。为了重获平衡状态,个体会提高警觉性,尝试用以往的行为方式作出反应。当危机个体觉察到以往的行为方式无法应对这种不平衡时,开始产生焦虑情绪,而且焦虑的程度会逐渐上升。这个时候,大部分个体会尝试用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由于其处在焦虑担忧的状态中,难以冷静思考,新的方法不一定有效。这个时候危机个体会表现出暴躁的情绪,觉得学习生活一团糟。当尝试各种方法后依然未能有效解决问题时,危机个体会出现恐惧情绪,对失控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还有对自己在问题解决中习得性无助的恐惧。

2.生理方面,失眠、困乏、食欲不振。当心理危机出现时,危机个体会表现出心跳加速、入睡困难或易惊醒、易做噩梦、失眠、困乏、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等各种生理不适症状。初三学生中的危机个体在12月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生理不适,这个阶段危机个体会出现比较高的请假频数。因为对于危机个体来说,初三学年的9月、10月是一个过渡期,一般都会为初三的到来感到兴奋及有所期待,随之而来的困境及无效的应对方式,会让危机个体在焦虑、暴躁、恐惧的情绪中出现各种生理不适症状,在12月会达到第一个生理不适的高峰,第二个高峰则会在初三学年的4月、5月出现,特别是4月份,学生失眠的频数会剧增。

3.学习方面,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学习动力弱。在前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初三学生中,更多人报告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继续学习的动力也越来越弱。进入初三,危机个体一方面渴望自己能够通过中考进入理想的学校进一步深造,另一方面又因为无法及时有效应对失衡状态而倍感焦躁。这样的内心冲突会加剧他们的学习压力,想要成绩好又找不到前行的力量,难以坚持;上课时想要认真听讲又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这样的状态下,危机个体会被老师或家长认为无心向学、懒惰、自暴自弃、不懂珍惜。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不被理解、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走出的困境、危机。

4.行为方面,回避正常社交、极端逆反、有自我伤害行为,甚至有自杀意念或行为。初三学生群体中,危机个体在情绪、生理及学习状态上的变化,会引发相应的行为变化。他们会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呈现出一种封闭自我的状态,沉默寡言,减少或拒绝与父母、同学和老师的坦诚交流。有小部分学生会表现为极端逆反,不断找茬、挑刺、对抗。还有小部分学生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如用美工刀划手臂、用别针戳手心、用头撞墙等。极个别学生会多次产生自杀意念,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如把水果刀放枕头底下、上高楼层天台徘徊、过量服用药物、用围巾上吊等。

二、初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

初三学生主要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人际的冲突、情绪的失控、对未知的恐惧,还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当然,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学习压力

导致初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压力带来的负担。在我的个辅记录中,初中毕业班的危机个体都会报告存在学习压力,这些压力和现实中的成绩高低关联并不大。因为中考是他们成长路上第一个重要的关卡,要么上普高,要么上职中,或者是其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在中考中获得成功,但现实中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危机个体表现为很看重自己的学业成绩,但又显得无能为力,没方向、没方法、没动力、没行动。

(二)人际关系

初三的危机个体基本上都存在负性的人际关系,主要为亲子冲突、同伴矛盾和师生误会。在亲子关系中,常见的是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危机个体难以接受,如啰嗦、指责、重视成绩等。其次是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或家庭氛围的紧张引发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同伴关系中,有的表现为同伴相互间的不理解,有的表现为不能妥当处理青春期恋情。在师生关系中,危机个体表现为特别敏感,过度解读老师的言行举止,进而产生委屈、怨恨等情绪,做出不听教诲甚至顶撞的行为。

(三)自我调适能力

心理危機的产生,源于危机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未得到及时的发展,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失衡状态。对于危机个体而言,他们所呈现出的危机状态都和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息息相关。如部分危机个体未能正确认识自己,目标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导致自己对学习产生深深的无望感。部分危机个体未能掌握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以至于通过自我伤害宣泄不良情绪,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痛。还有部分危机个体不能接受失败,在困境中陷入自卑、自责状态,出现无意义感、无价值感,想通过结束生命来摆脱困境。

三、初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可以说,心理危机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和体验,也是个体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催化剂。但是,对于初中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如果心理危机带来的伤害超过了其心理承受范围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时,则容易产生心理创伤,甚至造成心理障碍,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我遵循《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探讨初三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学校层面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预防。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心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在初三开学初推出“迎接初三,迈向未来”的心理讲座,增加学生对初三的美好期待,让学生预见可能出现的困境,减少对未知的恐慌,同时给予具体的清晰的指导,使学生在困境来临时能够沉着应对。

2.开展心理排查工作进行预警。通过班主任观察、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危机评估等,及时发现危机个体,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我所在的学校有瑞格心理服务系统,每学年都会进行心理普查,对于排查出来的预警学生,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在班主任、年级行政沟通后由班主任观察,对于情况严重的学生由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危机评估。

3.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一旦出现心理危机症状,将由心理教师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工作,借助倾听、共情等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探讨如何积极应对学习压力、有效调节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等。在个体心理辅导中,若危机个体存在自我伤害行为、有自杀意念或自杀风险高,须打破保密原则,及时联系家长进行转介。对于已经就诊并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危机个体,在医生建议可以返校复学的基础上,我们将召开年级行政、班主任及相关科任老师会议,密切关注危机个体的状态,以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气氛等,它会影响人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水平[2]。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无法改变家庭的环境及家长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唤醒家长的意识,让他们尝试去理解孩子,给孩子他们想要的爱。如果学生有自我伤害行为、自杀意念或自杀风险高,我们将打破保密原则,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反馈学生情况。

1.如实告知危机个体的情况,同时获取该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老师双方对危机个体有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以便在教育教学及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工作。同时,由于是毕业班的学生,家长都会对孩子有期待,在学习上有要求,这需要学校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意识到生命安全第一,学习成绩第二。

2.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诊并遵医嘱。很多时候,家长会比较排斥带孩子看心理医生,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情绪问题而非心理问题。这时我们会通过普及心理知识,让家长克服“病耻感”,及时带孩子到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听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按时复诊等,同时建议家长在家做好陪护工作,切忌留孩子一个人在家或让其独自外出。

当危机个体在心理治疗期间返校复学时,学校要和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和学生签订生命安全契约书,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增强危机个体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三)社会层面

1.引进社区资源。个别心理危机来源于家庭的危机个体,急需社区资源的帮助。如有一位初三女生来自离异家庭,姐弟三人随父亲,而父亲无所事事不工作,一家五口靠奶奶的低保生活,母亲则在外市打工。当她出现心理危机时,我们联系了社区,在物质、经济上给予帮助,让她有经济能力去看心理医生,有后续的帮助协助她走出危机。

2.加强与心理专科医院的联系。工作实践表明,家校的良好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诊率,让危机个体及时得到专业的帮助。危机个体就诊后,对于自杀风险高的学生,我们争取和医生联系,在保密例外的原则上,及时获知学生的自杀风险系数,以调整学校对危机个体的教育工作。如2020年6月,有一位初三女生因高自杀风险被转介至本市某心理专科医院,后接受药物治疗及每日一次的心理治疗,心理教师主动联系该医生,获得危机个体的自杀风险系数,为该女生应对心理危机、顺利参加中考提供帮助。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心理危机也有不同的影响因素,需要我们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对于初中毕业班的学生而言,他们恰逢青春期,又面临着中考的考验,需要我们更多的理解、接纳及引导,通过有效的干预策略为他们提供心理帮助,以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金妮.中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赵吉云,邵一峰,孙长山.初中新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1):79-8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沙溪中学,中山,5284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心理危机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的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斗门区妇女生殖道感染临床特点与干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