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流调”洋气起来

2021-03-15张丰

读者 2021年7期
关键词:轨迹段子酒吧

张丰

我跑步的公园,距离成都确诊病例赵小姐经常去的酒吧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她在短短几天里出没于成都好几家酒吧,还去了美甲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谴责她,但是静下心来可能会羡慕:这个年轻人过的是一种多么有活力的生活。

接下来,北京出现了几个确诊病例,他们的活动轨迹出来后,网友们创作了段子:“‘新冠成都密接病例——蹦迪、美甲,北京密接病例——上班、开会、吃包子、加班、坐公交车。”

“流调”,全称为流行病学调查,是一个专业的防疫概念,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的段子,让这个词有了一些特别的意味。进行“流调”和确认活动轨迹,原本是用来筛查“密切接触者”、提醒大家增强防范意识,却慢慢变成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指标。那些被公布“流调”结果的人,看着自己的活动轨迹也会瞠目结舌。他们无法否认,那就是自己的生活存在的某种真相。

尤其在2020年年底,病例往往是零散个案,人们不再对疾病本身感到恐慌,症状轻微,治疗手段也日益成熟,大家都变得相对从容,这个时候,“流调”本身成了人们审视的对象。它包含的疾病含义似乎变得稀薄,而成了某种考量自我生活的参照物。北京顺义那名中年考研男人,白天往返50公里上班,晚上复习备考,周末带娃上课,很多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辛苦的影子。

“流调”所反映的生活,和微信朋友圈中的有本质的不同。几乎每个人在微信朋友圈都是一个“PS主义者”,照片不修图不能发,文字中也不会出现让人不快的内容。如果你看到一个女孩正在自拍,你绝对不会相信她会把眼前的“真实”呈现在微信朋友圈内。人们都在精心维护自己的“人设”:幸福的、努力的、高于自身的、未来的“自己”。

但“流调”擊穿了这种“人设”。2020年,“流调”是最有时代特征的“文本”,或者可以看成这一年的诗歌。它最冷血的地方在于,它几乎是一种“零度叙事”,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它呈现的是一个人在现实物理空间和时间中的移动。我们已经忘了,这就是前互联网时代的“自我”。如果没有手机的修饰,这个“自我”看上去多么不堪。

成都那位赵小姐的信息在网上疯传的时候,大家都在呼吁保护她的隐私,这是正确的。我们都会害怕自己被这样呈现给公众,连化妆的机会都没有。

真相其实是:去过数家酒吧的赵小姐,并没有那么浪漫,酒吧是她的工作场所,经常上夜班的她,或许和北京那几个“打工人”一样辛苦。“流调”里的自我,不可能是幸福的,因为任何幸福都是一种主观上的构建,是生活的意义,是我们努力追寻的、高于“活着”的东西;而“流调”内容不管有多丰富,所呈现的都只是“活着”。

在赵小姐成为公众人物的那几天,我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发现毫无魅力可言。我的活动轨迹主要在家、公园和小区附近的商店之间,发现这一点,我甚至同情起自己来。当天,我就去了一家书店喝咖啡——当然,都在防疫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张 愚摘自《新周刊》2021年第2期,肖文津图)

猜你喜欢

轨迹段子酒吧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无从知晓
The end of British pub culture? 英国酒吧文化已日薄西山?
家中段子手(二)
混进酒吧的小偷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段子手”老李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
漫画段子
忘了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