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书记背后的“50亿”富民密码
2021-03-15李权云
李权云
一个偏远小山村,164户690多人,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这个位于湖北省保康县的尧治河村不仅“富有”,而且“好看”,有色彩瑰丽的老龙宫溶洞,璀璨炫目的“蓝色牛奶湖”,也有气势雄浑的尧帝神峡……然而30年前,这里还是没有路、没有电的灯下黑。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三市(区)交界处。30年前,这里曾是出名的贫困村,全村村民多数靠救济生活。30年间,在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50多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万元。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多项称号。
民办教师“跨界”办大事
1985年,初中毕业的孙开林被安排在村里当民办教师。1988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当时的尧治河村虽然穷,但是资源禀赋并不差,储备有高品位磷矿。
尧治河群山环绕,长期以来与外界唯一的连接通道就是悬崖上的羊肠小道。孙开林认为,要摆脱穷根,修路势在必行。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包括现已退休的尧治河股份公司前董事长许列奎在内很多村民的反对:成本估算需要17多万元,是一笔巨款,为了办企业先投这么多钱去修路值吗?大家都觉得孙开林“疯了”。
孙开林没有气馁,一家一家耐心地说服。最后,大伙兒终于接受,要想富,先修路。修路一开始就得去购买炸药、雷管等物资,村里资金困难,孙开林不顾妻子反对,拿出家里准备盖房子的4000块钱,作为启动资金。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开工当天还赶上一场大雪。孙开林带着乡亲们爬上陡峭的山崖,刚开始大家都战战兢兢放不开手脚,孙开林咬咬牙,大喊一声“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然后一马当先,把绳子系在腰上,吊在悬崖上开始打眼放炮。
公路一寸寸往前延伸,经过两个多月的日拼夜战,他们终于凿通了到达第一个矿点的6公里山路……路通了,矿石终于可以出山了。孙开林背着矿石标本,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客户、找市场,终于靠矿石质量和诚意打动了襄阳化工厂负责人,拿下了第一个客户。靠修路开矿,尧治河人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
不久,孙开林又开始了新的“折腾”——修水库,建电站!如今,这座27米高、可蓄水28万立方米的大坝发电的4个梯级电站年发电量1000多万千瓦时,产生综合年收益近500万元。
“把矿区变成景区”
从开矿到建水电站,再顺理成章地“把矿区变成景区”,这是孙开林很早就在考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许列奎对此颇有感触:“开矿时候他就说不能砍伐山林,当时我还有些想不通,树砍了还能再长,那不耽误挣钱嘛,直到建成景区才看出他是正确的。”
依照把矿区变成景区的理念,尧治河村不仅建成为国家第一批绿色矿山的示范基地,还累计投资8亿多元,建成了尧帝神峡、老龙宫、农耕文化博物馆、磷矿博物馆等景观,成功打造出3个国家4A级景区。如今,村里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每年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亿多元。
从穷山恶水到“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成为很多地方前来参观学习的“致富样本”,在村党委书记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孙开林,也获得了长长一串荣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新农村建设十大模范带头人……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3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