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冒险翻译并出版了《论持久战》
2021-03-15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有关中国革命现状和前途的重要论述。自发表以来,这部著作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政治文化中的经典之作。那么,它最初的英译本是谁翻译的?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出版和发行的呢?
交给谁翻译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讲演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陈云的建议下,毛泽东决定把讲稿整理出来,印成书公开发行。
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中国共产党决定将该著作尽快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当时,党经过慎重考虑,把翻译《论持久战》的任务交给了一位名叫杨刚的女地下党员。
杨刚祖籍湖北,1905年1月30日出生在江西萍乡,1922年,她进入江西南昌葆灵女子学校,积极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7年,她免试入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28年,杨刚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北平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不久被捕入狱。出狱后,她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是北方“左联”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32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杨刚赴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并参加“左联”工作,与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关系甚密。
1935年,她翻译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该书在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以后的多种版本均以此为蓝本。
抗战爆发后,根据党的要求,杨刚频繁地转战于武汉、南京、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忘我地投入到党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之中。
一对中美情侣
杨刚接受《论持久战》的翻译任务时,公开身份是《大公报》驻美记者,因为工作关系,杨刚与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结为了好友。
项美丽本名埃米莉·哈恩,生于1905年。项美丽是一个意志坚强、洒脱不羁、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是美国著名刊物《纽约客》的资深记者和特约撰稿人。
1935年初,埃米莉·哈恩只身来到上海。认识了“海上才子”邵洵美。
邵洵美生于1906年,出身官宦世家,是20世纪30年代颇有盛誉的诗人、出版家、翻译家,素有“文坛孟尝君”之称(泰戈尔语)。
埃米莉·哈恩初逢邵洵美,就立刻被他的容貌和气质所打动。邵洵美替她取了个动听的中文名字:项美丽。这对异国男女彼此欣赏,不久就在上海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
1938年9月1日,邵洵美与项美丽创办并主编抗日月刊《自由谭》。
排印和发行任务
听说好友杨刚冒着被日军发现逮捕的危险翻译毛泽东的一部著作,项美丽不假思索地就把她接到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寓所中。有了相对安全和安静的空间,杨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翻译工作中。
这期间,杨刚认识了邵洵美,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她常请邵洵美一起斟酌字句。为了赶时间,在全文还没有译完的情况下,即送《Candid Comment》(即《自由谭》英文版)开始连载。
在连载的同时,邵洵美又出版了英文版《论持久战》单行本。1939年1月20日,毛泽东专门为英文版《论持久战》写了题为《抗战与外援的关系》的序:“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毛泽东“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為了世界的利益”。
随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把译稿的秘密排印和发行任务托付给邵洵美,邵洵美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论持久战》英文版一部分由杨刚通过中共地下渠道发行;另一部分由邵洵美在夜间开着汽车,与挚友王永禄一道,将书塞到霞飞路、虹桥路一带洋人寓所的信箱里。项美丽的德国朋友——时为德国驻上海见习领事的华尔夫也参与过投送。
就这样,这本薄薄的32开本的小册子不断地辗转传播,在上海的外国人中间很快流传开去,然后又通过他们带到国外,引起了世界上热爱和平人士的广泛关注。 (摘自《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