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现状分析(2007—2019)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①
2021-03-15金晓艳
金晓艳
( 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
本文综合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对基于CNKI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数量、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群体、研究热点等方面的分析,力图对2007—2019年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已有文献情况进行系统了解。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利于揭示文献数据信息内部的现象和规律,直观地呈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以及今后的研究走向,从而为未来的深化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定量依据。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60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64页。两次会议均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这些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精髓。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5页。,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因此,本文所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界对其关注和研究的程度。因此,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选择“文献”,检索条件:主题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含“传播”,检索得到时间跨度2007—2019年的文献5,165篇。在以上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关键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时间跨度2007—2019年的文献3,009篇,剔除通告、讲话稿、征稿须知等非学术文献和一些与本文主题相距较远的文献后,共得到时间跨度为2007—2019年的文献2,394篇。以此作为本文的数据基础,借助Excel工具和CiteSpace软件,得到如下计量信息。
一、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的文献数量与发文分布
本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文献的文献年量化、文献所在期刊、文献发文机构的情况。
(一)文献数量及阶段划分
科研论文数量的多少及变化轨迹可以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水平和速度。(4)陈新忠、张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的轨迹、现状及热点——基于1986-2016年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科研论文的数量是衡量领域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文献的数量与年际关系,是揭示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研究情况和发展速度等的重要标准。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指出:在某一学科诞生初期,其文献数量处于不稳定增长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其文献数量便进入指数型增长阶段;当学科理论成熟,其文献数量增长减缓,进入线性增长阶段;随着学科理论完善,其文献增加日趋减少。(5)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1. 文献增长情况
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图1反映了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研究发文量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现出先升后稳的趋势。2007—2012年度发文量均不足50篇,整体发文也不足100篇,属于萌芽期;从2013年开始发文量出现大幅度增长,2014—2019年每年发文量均超过200篇,属于先快速增长后趋于高频稳定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要求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图1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发文量统计
2. 文献发展阶段
“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是根据文献数量来判定某年或某阶段的研究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两个重要参照指标。“文献累积数”是指当年及以前文献数量的简单累加,标志着当年能够查询到的文献总量,可以反映研究规模的大小;“文献累积率”是当年发文量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可以反映某一年度发文量是否出现爆发式增长,并以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6)陈新忠、张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的轨迹、现状及热点——基于1986-2016年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表1反映了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的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
表1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
总而言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从2007年到2019年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并渐趋稳定的发展过程。2007—2011年每年的发文数量均低于20篇,且文献的增长趋势较为缓慢,文献累积率波动幅度大;2014年后文献数量每年均高于200篇,说明从2014年开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大热点。
(二)期刊分布及被引期刊文献
1. 期刊分布
文献资料的完整全面、代表性程度高低,是能否做好研究的前提。因此,了解某一领域的文献期刊分布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对文献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并为研究者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有效的情报依据。表2是针对2,085篇期刊文献的统计,它反映出刊文量超过20篇的期刊有10个,其中《新闻战线》的刊文量最多,达到64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是2015年创刊的双月刊,从期刊名称就能看出其与本文研究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能反映出国家和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传播的重视。
表2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发文量前20位的期刊统计
2. 被引期刊文献
被引次数,即被引量,是指文献发表后被其他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引证过的次数,被引量的多少可以判断该文献引起同行反响的程度和质量水平的高低。(7)王耀文、刘水胜:《专题文献著者群评价——一种“标准化”方法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第4期。同时,高被引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表3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被引次数居前20位的核心期刊文献(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情况。
可以看到,被引居前20位的核心期刊文献中有4篇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有2篇发表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结合表2综合分析可知,被引居于前20位的核心期刊文献中仅有5篇分布于发文量前20位的期刊上。核心期刊文献的学术地位和科研深度相比之下更高,因此其可资借鉴性理论上更高,被引量较大的这类文献自然更具代表性。
(三)发文机构分布
本部分对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机构及其发文总量进行统计(仅计算文献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表4显示本研究所选文献中所涉及的发文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且以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为主要代表,发文量超过20篇的机构有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4所高校,说明拥有更好的科研人才和科研条件的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注度颇高,师范类院校作为后备役教师力量的培育机构是其传播的中心。
表3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核心期刊文献统计
表4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发文量前20位的机构统计
二、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的文献作者分析
本部分从作者发文量、核心作者群、作者合作关系等方面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文献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对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是了解领域内文献作者情况的重要途径。按普赖斯的理论,发表论文数为m篇以上的作者为杰出科学家即核心作者,其中m=0.749(nmax)1/2。(8)邱均平、王明芝:《1999-2008年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情报杂志》2010年第2期。样本中nmax(作者最大发文量)为7(第一作者),计算可得m=1.98,因此,发文量达2篇及以上的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如图2所示,经统计所得数据中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所谓核心作者有221位;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221位作者共发文532篇,约占总文献量22.4%,与普赖斯定律的理论值50%相差较大,表明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具有一定科研说服力的核心作者群,目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研究尚待完善。鉴于文本所限,我们按照发文量多少将前20位作者列出表5。
由图2和表5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广受关注,该领域的发文作者数量庞大,而单个作者的发文量情况却较为分散,发文量最多的刘艳萍发文仅7篇,文献数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仅有刘艳萍、陈佳、李延生、马娟和张文明5位。这说明该领域虽广受关注,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仍未出现领军类人物,作为新兴领域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图2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发文作者统计
表5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发文作者前20位统计
(二)文献作者合作图谱分析
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可更为直观地看出语言资源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启用CiteSpace5.6.R1软件,将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确定分析数据I值的设定,其他设置维持默认,运行进入可视化界面后得到由164个节点、41条线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图谱,进行微调之后呈现图3。
图3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者合作图谱
图3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作者数量虽多,但彼此间的合作并不密切,仅形成了像包有或、冯小燕和罗洪这样的3个三人合作群,以及唐平秋与卢尚月、蔡惠福与刘大勇等此类约30个两人合作群,此外罗文东与郑洁、张明海与周艳红等之间也有合作。总而言之,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领域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由此来看,各高校、机构及作者之间应加强合作,促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 5.3.R11版本对所得文献进行作者情况分析,将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Pruning选择除MST之外的其他三个选项,其他设置维持默认,得到图谱并进行调整后呈现图4。
图4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关键词共现图谱
可以看到,图谱中呈现的节点数量较多,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关涉问题较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词关涉到国内外、意识形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诸多方面。而“传播”则更多关涉到教育、互联网、媒体、大学生、青年等领域主体和方式的问题。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性、现代性和多元化。图4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时间是在2012年之后,这与前述统计和现实情况相符。
(二)热点统计
以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技术中Export选项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输出相对应的表格作为数据基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领域文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出现频次是基于软件程序筛选出的频次,中心性隐含关键节点信息,CiteSpace运作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表6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教育”“微时代”“对策”是依据频次顺次排列的关键节点。而高频如“大学生”“新媒体”等中心性较低,研究时应注重区别。
表6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
(三)突现关键词
除了上述的频次关键词外,CiteSpace运行关键词分析之后还会产生图5所示的突现关键词,它清晰地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这一阶段的突现词、突现强度和起止时间。“突现词”可以展现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图5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上位概念产生最早且突现强度最强,强度次之的是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媒体”;“大数据”“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策略”是近年产生的突现词,应重点关注。
图5 2007—2019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评析
通过上面的文献统计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亟需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问题作出理论建构与实践生成的双重回应。因此,学术界掀起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热潮,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化、研究视野多维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的整体态势。
首先,研究成果的数量变化趋势。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开始进入发展萌芽期。自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意义和轴心地位、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以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进入高频稳定的发展期。
其次,研究成果的内容转变。以2013年作为时间分水岭,相关研究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逐渐转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具体而言,从文献主题来看,2013年以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特征分析、战略意义讨论、理论发展流变等方面展开。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81页。“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82页。从此,为了适应培育和践行层面的现实要求,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传播内容研究、传播路径研究、传播有效性研究、传播机制研究和传播受众群体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研究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指向已然明确,但是如何丰富并净化传播内容,增强内涵吸引力,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要点之一。为了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一方面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现代中国故事中集聚优质素材,使传播内容不断丰富;另一方面要精准对接民众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使传播内容对受众产生吸引力。(11)苏勇:《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在“精准”上多下功夫》,《人民论坛》2017年第26期。
网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前沿阵地之一,但是网络传播内容却具有极强的不可控制特点。目前部分网络传播内容存在低俗性、虚假性、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性等现象。如何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生态,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众多学者纷纷强调,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严格把关、平台责任意识的提高以及用户信息选择自觉性的加强,唯有传播生态中各个主体形成合力,才能够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指向的传播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研究
为了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国内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实现路径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彰显了一定的时代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制度化路径”。将“制度化路径”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具有制度保障价值、制度载体价值、制度环节价值、制度工具性价值以及制度长效机制价值。因此,把价值观同政策制度导向有机结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袁银传等人进一步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从的理论原则。唯有实现“社会思想意识引领”“制度设计与社会治理”“人民群众利益获得保障”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12)袁银传、田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10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化路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愈加丰富,媒介背景不断变换,不同视角与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日渐丰富。除了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文艺作品、广告、音乐、网络传播以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信息性、共享性、虚拟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理应将“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等纳入既有媒介选择之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自身传播优势。(13)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1期。(14)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15)安娜、林建成:《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其引领》,《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生活化路径”。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是“找到核心价值观与生活的契合点,做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能够贴近生活世界,影响生活方式,引领生活观念”(16)李辉、任美慧:《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活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生活化路径”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有利于我国巩固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具体实现途径包括:理论内涵的凝练与深化、实施过程的完善与精进、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创设与优化、培育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研究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研究,即是对传播效果的理性审思与检验。那么,评价传播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从标准来看,传播过程存在哪些无效或低效行为?影响有效传播行为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围绕该研究问题的子问题,对于未来进一步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从文献统计情况来看,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相关标准。有效性直接指向组织目标的实现水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标界定,学界形成了统一共识,即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否成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内化、践行和固化。但是学者们对于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提出的具体维度并不相同。朱琳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认知层面效果、态度层面效果以及社会行为落实效果。(17)朱琳、张力、梁正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及有效传播策略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1期。邓建平运用传播学原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出了两个维度:受众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和社会道德环境的优化。(18)邓建平:《运用传播学原理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3、14期。可见,无论如何对维度进行区分,其终极指向都会落实到社会行为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无效或低效行为。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至今,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不得不承认依然存在种种现实困境,有待深入思考与解决。毕红梅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实践与接受应然存在差距,传播路径与受众需求存在错位,社会环境的多元多变造成价值观认同干扰。(19)毕红梅、李婉玉:《受众理论视阈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有效性》,《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赵圣熠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内涵误读、言行不一和制度保障不完善。(20)赵圣熠:《如何提升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人民论坛》2018年第27期。综上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无效与低效行为存在于不同构成要素、不同层级以及不同场域,具有交叉性和多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影响因素。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传播的构成要素、系统机能、传播环境等方面着手。传播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邓建平认为影响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因素不仅在于传播构成要素投入是否合理,更在于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系统机能是否有效。(21)邓建平:《运用传播学原理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3、14期。此外,社会环境对于传播受众的心理环境会产生正负向影响,部分学者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对于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有利于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症下药可以探寻解决问题的良策。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研究
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在核心环节,一切传播路径的选择与应用规律都将通过其内在机制发挥效能。作为规律性认识成果,机制将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各个环节与层级的运作。
网络传播机制。综上学者的相关研究可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机制主要涉及机制构成、机制运行方式以及机制运行环境等方面。郑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媒体的有效传播机制主要涵括“选择—控制—反馈”“引导—协调—整合”“渗透—扩散—教育”及“大众参与”四个机制。(22)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期。各个机制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耦合的立体基阵,将有效促进“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价值认同机制。针对价值观传播形式化、脱离实际、形式单一、环境复杂等问题,一些学者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机制。陆树程等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调节、自律转化、制度制衡、榜样示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双向互动机制”(23)陆树程、杨倩:《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8期。。胡春阳针对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提出,在实践中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维度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24)胡春阳:《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周宏、付安玲等提出从科学传播机制、引导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实践转化机制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25)周宏:《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理论导刊》2014年第4期。(26)付安玲、张耀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实现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期。以上各机制构成了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内与国际传播的“有效机制群”。
国际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直接影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水平和效果。综上学者的相关研究,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首先,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的内涵凝练,使传播内容与世界文化形成价值共享的同时要兼顾不同传播受众群体的国别文化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认同与国际理解。其次,国际传播要注重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打造政府主导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立体传播机制。参与主体包括民间文化交流与官方外交、国际组织和平台对话等。另外,注重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专业化人才。最后,严格执行过程管理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工作有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受众群体研究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受众群体来看,主要包括国内受众和国际受众两大类别。其中学界对国内受众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而对国际受众的细化分类则较少涉及。
从国内受众的年龄结构来看,主要涵括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小学学生群体以及少儿群体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深层诉求,更是永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特色的战略要求。因此,从文献统计情况来看,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而且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挑战、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机制等几个方面。首先,从现实挑战来看,随着全球一体化、网络互联化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认知障碍。其次,从教育原则来看,价值观教育要科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立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遵循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27)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5-207页。另外,从教育方法来看,佘双好提出了以文化人的几种方法:通识教育法、价值澄清法、价值附载法、价值反省法以及隐性课程法。金伟等从“疏”和“导”两个方面对众多学者的方法建议进行了归纳。(28)佘双好:《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培育的方法研究》,金伟、王东:《思想疏导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运用》,《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最后,从教育机制来看,可操作性的教育机制要建立在常态化、长效化基础之上。学者们提出了协同机制、有效融入机制、长效机制等,从而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运转有序的高校价值观教育新局面。
从国内受众的地区分布来看,部分研究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展开。根据文献统计情况来看,区域性研究主要聚焦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文化多样性显著、教育资源匮乏。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要积极回应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的受教育方式的诉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深度融合。例如,粟迎春提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新疆精神”来提升主体价值意识及理性精神,在民众的广泛参与中实现价值观内化。(29)粟迎春:《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刘华荣认为在西北民族地区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借助西北民族地区广为传唱的民歌“花儿”,充分挖掘并利用“花儿”蕴含的思想道德价值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特点,最终实现西北民族地区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与内化。(30)刘华荣:《“花儿”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传播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明晰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对于未来进一步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从文献统计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相关研究虽然整体向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首先,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很多研究观点在不谋而合的同时,也表现出研究中存在观点陈旧且过度重复的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明显缺乏创新性突破。其次,研究方法亟需丰富。通过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采用理论阐释的方法,可谓“坐而论道有余,实证研究不足”。未来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系列研究可以着重于模型建构、实证调查、学科交叉几个方面。最后,综合拉斯韦尔的单向传播“5W模式”(31)[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何道宽译,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年,第2页。以及赖利夫妇提出的传播社会系统模式(32)李元书:《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6-134页。来看,传播不仅要关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还应关注传播系统的内部机制、运行环境以及制约因素等诸多方面。目前,研究对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最为热烈,尤其是对于如何运用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之下略显薄弱。笔者期望本部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献评析可以对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改进与提升的目标导向。
五、结语
通过对2007年至2019年CNKI数据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领域的文献研究成果进行筛选,我们得到2,394篇有效文献,并以此作为数据基础进行统计分析,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文献年度变化趋势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现出先升后稳的趋势。2007—2012年属于萌芽期,从2013年开始发文量出现大幅度增长,2014-2019年属于先快速增长后趋于高频稳定的时期。
第二,从文献期刊分布看,《新闻战线》刊文量最多。
第三,从发文机构角度看,研究的主力军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高等院校。
第四,从文献作者及其合作情况看,虽然有刘艳萍、陈佳、李延生、马娟和张文明等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但尚未形成具有一定科研说服力的核心作者群,合作情况也不甚乐观,有待继续加强。
第五,从研究热点情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是依据频次顺次排列的关键节点。
以上是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一定阶段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成果做出的理据性总结,限于作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文献选取的合理性无法计量,统计结果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应该不会完全消解本文文献分析结果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