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夏段水系湿地湖泊生态文明析论
2021-03-15郭勤华
郭勤华
(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黄河由青藏高原一路东进,穿越群山峡谷,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平原。其后,水势平缓而行,沿岸城镇与村落相伴随,两岸阡陌平畴,形成富庶的江南水乡景象,大小湿地环黄河两岸而生,承载着黄河生态文明。两千多年来,宁夏平原不断移民开发,开凿渠道,增大耕地面积,依托黄河发展农业文明,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历史赞誉。黄河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的中华文化符号。学界也从不同视角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进行了诸多探讨,并取得不少有益研究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黄河宁夏段水系湖泊湿地的梳理和基础性研究,为宁夏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理论支撑。
一、黄河流域宁夏段水系支流湖泊湿地
(一)黄河宁夏段灌溉历史
黄河是宁夏农业文明的根脉。黄河自西南而东北穿行宁夏平原397公里,流势平缓,蜿蜒荡漾,水量充沛并挟带适量泥沙。西南高,东北低,近200米的地形落差,形成宁夏平原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奇观,享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贺兰山护佑着宁夏平原,黄河灌溉农业,形成特殊的宁夏平原地理格局,是人类繁衍生息极为理想的生存环境。宁夏所在区域自古以来是重要的移民开发区。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戍边开发“新秦中”。汉武帝时期实边屯垦,从关东数次迁徙数十万移民开发河套地区,唐代文人笔下已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描述了宁夏平原富庶景象。凭借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黄河旧有渠道的灌溉之利建立起来的西夏政权,与宋、辽、金对峙近200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巡视宁夏水利后,创新了渠道水闸。明代,宁夏平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地,边塞经济繁荣兴盛。清代开凿大清渠、惠农渠和昌润渠等渠道,增加了宁夏平原灌溉面积。当今,经过开发建设的宁夏沿黄带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2011年被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建设,是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面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宁夏平原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二)黄河宁夏段重要支流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沿途不断有重要支流水系汇入其中。黄河宁夏段重要支流有清水河、泾河和葫芦河,在郦道元《水经注》里就有对黄河流域宁夏段清水河、泾河等水系的明确记载。
清水河,古称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菇水,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自南向北流经宁夏南部及中部干旱区,至中宁县入黄河,全长260千米,流域面积14481平方千米。近十余年,随着国家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禁牧政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河水及沿岸再生湿地范围不断扩大。清水河流域,承载着绿洲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重要交通,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
泾河,又称泾水,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流经宁夏、甘肃、陕西,汇入渭河。沿途有颉河、汭河等支流汇入,流域水源丰富。历史上魏征梦斩老龙、柳毅传书等历史故事都源于泾河流域。“泾渭分明”的典故,承载着黄河文明变迁的生态观念。从地理空间上,泾河是黄河中上游的地理标识。黄河流域文化生成,往往都发生在支流地域。
“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藉于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条支流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1]因此,黄河的重要支流清水河、泾河,是先民繁衍生息和耕牧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更是黄河文化生成与传承的地域空间。此外,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的葫芦河、茹河等支流所形成的台地,同样是人类居住和文化生成的地方。这些水系支流承载的是天然的生态文明,是黄河流域宁夏段农业文明衍生的重要地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支脉,环村镇形成的生态链条增添了黄河支流的乡村自然风光,是宁夏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
典农河,是宁夏境内黄河水系涵养的重要人工河流。典农河的得名,缘于汉代典农城之名。典农河全长180.5公里,流经宁夏北部银川市、石嘴山市的贺兰县、惠农区等2市6县区,沿途顺流10余条沟道水系相继汇入黄河。典农河流经区域,穿插着黄河改道所形成的湿地水系,莲湖、西湖、北塔湖等相互串联着的湖泊湿地,构成宁夏平原独特的黄河湿地文化。典农河已成为影响城市景观的重要水系,与湿地湖泊交相映衬,水草随波摇曳,河堤两岸绿树成荫,水生物资源丰富,形成宁夏城市人群居住——水系绕城——相融共济的水系生态“呼吸机”。
(三)宁夏平原湿地湖泊
宁夏平原湿地的形成缘于历史上黄河改道。明代,黄河改道频繁,留下的湿地面积大,湿地数量多。公元1438年,明代参赞宁夏军务监察御史郭智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记载了宁夏草湖“通计达三百四十九处,一千七百四十五顷”。[2]清代《乾隆宁夏府志·艺文》中的《边湖渔歌》“闻说边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3]七十二连湖,同样记载了宁夏平原湿地湖泊的众多。与明清时期相比,留存下来的湿地湖泊虽然消失了许多,但仍有相对较大面积存在。鸣翠湖、阅海湖、西湖、白塔湖较大,它们呈环状拥抱着整个银川市区,成为整个宁夏平原上独特的自然景观。黄河在宁夏平原上生成珠串式湖泊湿地,是黄河流域宁夏段的宝贵财富。
曾经被称为“西大滩”的沙湖,沙水相连,自然分布,呈碟形状铺摊在黄河古河道上,江南水乡的柔美与西北沙漠的风光相互映衬,构成独特的原生态黄河景观,是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的历史见证。原名为北沙湖的明代古沙湖遗址,经石嘴山市多年改造形成城市边缘湖泊湿地星海湖,由百鸟鸣、金西域、南沙海、鹤翔谷、新月海、白鹭洲6组湖泊湿地组成,是宁夏北部湖泊湿地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
宁夏南部固原,也留存一些湖泊湿地。《史记》里记载的战国时期的朝那,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秦国在朝那湫修建的朝那湫祠位于宁夏六盘山东麓腹地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马场村,又名东海子,是朝那地名的狭义理解。这里由海子和凉马台两部分构成,群山环抱,文化层较深厚,地表遍布秦砖汉瓦。相传秦为了攻灭楚国,在这里设台祭祀,请巫神助秦克楚,有“诅楚文”投祭湫渊,黄河历史故事在这里得到印证。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西吉党家岔震湖,是自然灾害生成的湖泊湿地,由数十处“水堰”湖泊,常年有北方多种野生鸟类栖居于此,湖中也有各种鱼类生存,为人类灾害史研究和科学探索提供了原生态活标本,也是独特的乡村湿地旅游资源和科教基地。
近年来,黄河流域宁夏段沿线修建集安全、交通、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是黄河宁夏段湿地湖泊生态保护的延续和发展。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工程,沿黄河蜿蜒流畅,与堤岸上的绿树花草构成一幅生态画面,也是湿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工程起自永宁县中干沟,至贺兰与平罗县相交接的北大沟,改造成黄河、滨河、长河湾三大湿地公园,加之沿线新建的5处3706亩人工湿地和11条排水沟水体,形成水体循环净化及水生植物净化的大循环,实现了宁夏工业园区周边水系湿地与现代科学技术连通联调联净,是宁夏水系湿地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科学治理。
二、水系湖泊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重大战略,是新时代黄河流域宁夏段可持续发展,推进宁夏城乡融合发展,保护、开发、传承和利用黄河文化资源的总遵循。黄河流域水系湖泊生态治理区是宁夏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带,是宁夏人口主要聚集区、特色农业种植区和工业重点承载区,承载着宁夏沿黄城市群建设重任。黄河水系支流湖泊在提升宁夏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宁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成果显著,但在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进行先行区建设,延续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大力改进和完善。
(一)政策指导较为宏观,水资源多维开发不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是在政府主导下的黄河文化大保护大治理,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机制建立、法规健全、制度完善、规划制定等方面。黄河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长期任务。因此,要吃透宁夏“先行区”建设的内涵,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宁夏黄河水系湖泊湿地作为水资源涵养特殊地带,既包括常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也包含非常规水资源即废水再利用(再生水)、苦咸水淡化等。面对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的局面,持续干旱使得主要水库的水位急剧下降,降雨量减少导致水资源连年短缺,秋季暴雨使各类人工堤坝水位大幅上升,各支流水系作为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地,基本上成为季节河而无法补给黄河。此外,废水处理(再生水)再利用能力较差,更不能将处理后的水直接用于农业领域,也存在地下水、湖中淡水与咸水、污水混合的现象。
(二)生态脆弱依然是严峻现实
历史上宁夏生态尚好,水资源丰富,植被相对茂盛。明代以后,由于大量屯垦、战乱、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宁夏南部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黄土裸露,生态极为脆弱。从2018年黄河流域宁夏段主要河流径流、泥沙量能够看出宁夏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滥牧、不注意环境保护、盲目开发致使宁夏北部荒漠化程度并未减轻,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后,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许多湖泊湿地与各种排洪支沟交叉叠加,土地盐碱化程度并未减弱,宁夏平原黄河流域水系湖泊生态脆弱形势依然严峻,需要下大气力整治修复。
(三)支流水系存在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得益于黄河水系支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支流水系未能得到有效治理,水系面源污染直接对农产品安全造成危害。如葫芦河早期禽畜粪便处理不妥,造成大量病菌进入河流水体;淀粉生产污水排入河道,渗入地下,致使河道上游常年干涸,中游氨化物含量超标,下游氟化物超标,水系生态安全隐患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治。农业退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直接或间接进入黄河,长期以来,湿地湖泊周边地表地下水污染指数超标,造成湿地水域水质性缺水。[4]典农河干流及沿线排水沟,水质普遍存在生化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含量超标,农田排水支沟水污物进入湿地区域造成污染。2017年,宁夏水环境断面水质定性和河流水系水质定性评价等级显示,黄河流域宁夏段水系河流污染形势较为严重(见表1、2)。
表1 2017年宁夏环境质量断面水质定性评价
表2 2017年河流、流域(水系)水质定性评价分级
(四)黄河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水系湖泊湿地在宁夏积淀了深厚的河源文化,然而长期以来保护相对滞后。历代引黄古灌区所彰显的治水文化、用水文化,尤其是黄河灌溉民俗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开发;黄河沿岸形成的景观文化等,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宁夏黄河航运的兴盛与衰落,沿黄渡口码头的历史变迁,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的著名人物、事件及描写宁夏平原农业文明的历代诗文等,也需要梳理深挖研究。同时,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黄河文化遗址遗迹或遭到破坏或消失,或在城市建设中拆建翻新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卫沙坡头区的黄河古渡口莫家楼,在拆建中消失;平罗县沿黄贸易区在基本农田改造中消失;沿黄渡运工具及其管理,随着青铜峡水库的建成逐渐消失。同时,大型水库、引黄灌溉工程、各类年代久远的库坝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需要挖掘整理和研究。总之,黄河中上游区域人文资源没有充分彰显。
三、湖泊湿地生态治理
宁夏湖泊湿地是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是黄河水系孕育的自然景观,是宁夏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存在形式,也是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利用不同类型的水文化资源,在黄河生态文明保护治理过程中至关重要。“湿地建设不能只考虑面积,更要考虑生态功能”。[5]宁夏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水生植物动物的繁衍生息,对于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生产生活可持续推进和生态建设永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全局和战略上谋划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宁夏平原上的鸣翠湖、西湖、典农河、星海湖等要保护,南部六盘山区的朝那湫、震湖等水资源同样需要保护。同时,宁夏域内自北向南修建时间50年以上的各类库坝,承载着人们战天斗地的历史印痕,也需要保护利用,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特殊意义。
黄河流域宁夏段水系湖泊湿地所承载的生态环境,事关宁夏乡村振兴重要的水源补给。随着宁夏脱贫攻坚的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将逐步推进,生态建设必须跟进,黄河流域水系湖泊湿地的保护与治理要同步推进。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富,保护母亲河的安全,是宁夏黄河文明生态保护的使命、义务和责任。黄河沿岸生态治理与保护,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市与黄河共生,相融共济,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高度来审视黄河保护与生态建设。[6]
(一)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生态建设的重要区域。宁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黄河生态建设密切关联。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肩负着黄河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的历史使命。生态立区方略,正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国家战略指向,宁夏依黄河而生,在推进生态立区战略实施中,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
黄河宁夏段生态建设是宁夏水资源生态建设的总根脉,湖泊湿地缘黄河而生,河流水系均为黄河重要支流。从生态建设层面上看,是一笔丰厚的水文化遗产,也是宁夏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保护、治理并利用这些水文化遗产,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研究黄河流域宁夏段水系湖泊湿地文化,要跟进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在生态立区战略指导下制定宁夏生态方略。[6]
近年来,宁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诸如《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蓝天碧水绿色城乡”专项行动方案等,对黄河河道治理、山洪治理、流域治理、防沙治沙、污水处理与土壤治理、湿地建设与保护、河湖环境保护及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尤其是“推进生态立区战略28条”的制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确定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和责任,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生态理念与科学方法,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6]2019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黄河宁夏段岸线保护利用管理规划》等明确黄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红线底线,对加强和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保护和改善黄河宁夏段生态环境,传承黄河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和法治保障。[7]
(二)打造宁夏生态绿洲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依托水系湖泊湿地。黄河、清水河、泾河、葫芦河、茹河、典农河等水系湿地从地理空间上贯穿宁夏南北,分布于宁夏大地。长期以来,生态保护欠账太多,需要认真研究和实施。
第一,黄河主干流分段保护治理是根本。黄河流域宁夏段干流治理,是一个永续的话题。黄河沿线分段保护治理,依各市、县(区)的辖境为界,可推行“黄河大河长制”。在保护与治理的同时,要以生态景观推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发展促进沿线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二,制定清水河、泾河、茹河等支流的长期治理规划。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对有湿地生存可能的环境先行保护、治理,使其逐渐恢复。河道治理要体现自然状态与原始性,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河道,也是一种地域文化传承,要因地制宜,要体现河道的原始状态。清水河上游,有些地方的河道治理用石头水泥进行堆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为破坏。清水河贯通宁夏中南部,清水河流域的湿地保护与治理,是宁夏未来生态建设的主要指向。
第三,典农河水系虽出于人工,但在地貌特点上仍体现了原始湖泊相连接的特点,呈现的是原生天然状态。沿河流域水系生态建设初具形态,水系已融入城市,居民、游人亦融入水系环境。因此,有不少住宅小区在沿线拔地而起,人群聚集更多看重水系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艰巨。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水系、安全、绿化、公共服务等质量推进。在管理模式上,以市、县(区)管辖地界划分,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近年来,宁夏平原的湿地湖泊保护治理力度较大,尤其是环境治理已相对规范有序。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宁夏不少湿地分别进入国家湿地保护序列,也成为旅游发展的特色资源。湿地生态是宁夏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下大气力向前推进。固原湿地湖泊治理要建章立制,包括管理机构、人员配备等。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措施,改善了南部生态状况,极有利于湿地湖泊的保护和治理。必须围绕生态体系构建,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与生态保护、重建结合起来,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三)树立民本思想
千百年来,黄河演绎了宁夏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图谱,赓续着人类科学创新的历史征程,是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精神动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因此,对黄河水系湖泊生态治理不能仅追求提升GDP,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眼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讲好“黄河故事”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黄河文化蕴含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历史文化,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水系支流和湖泊湿地资源,增强以黄河为主题的遗址、湿地、博物馆等一体化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特征,讲好“黄河故事”,使黄河文化从意向走向实体,“看得见、摸得着、有载体,留得住乡愁,唤得起记忆,推动活态黄河文化的传承。重点规划一批展现黄河文化历史变迁、精神实质、时代价值的重点项目,以项目为带动,以成果为导向,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8]
四、结语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融合了黄河支流上多民族的地域文化,演绎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历尽沧桑而自强不息,展示了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浩瀚深邃且极具凝聚力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脉永续的象征。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在抓好创新发展、实施结构改造、加快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推进黄河宁夏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早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