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基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2021-03-15王元伦
王元伦
(山东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改革开放以来,受政府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发展活力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8%左右的速率上,经济总量也迅速跃升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随着200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全球化蔓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经济增长低谷期和产业结构调整期相“叠加”的新阶段。特别是,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传统的自然资源消耗型、体制改革促进型、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巨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型、中低端产品出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显露,疲态尽显。因此,如何保持经济发展态势的稳定,提高经济发展的速率,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理念,以解决“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新旧动能转换”,二者都是从企业生产投入的角度切入,通过产出的变化,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文化资本、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具有无污染、低消耗、高知识性和高附加值的特点,逐渐成为全球化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知识信息为核心,通过高新技术手段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因此,知识资本的多寡和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影响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企业绩效优劣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相互融合和渗透,共同构成了推动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对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创新性是企业保持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创新投入,才能持续的生产出技术含量高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企业绩效,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知识资本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它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稀缺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的介入将无形的知识资本转化为有形的文化产品,以占领文化市场,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同时,良好的企业绩效又会提升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反作用于企业的知识资本,以此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对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来说,知识资本、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密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从知识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视角切入,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
Senior(1836)最早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它与人力资本极为相似,指的是凝结于个人身上的知识与技能。此后,众多学者展开了对知识资本的研究,Galbraith(1967)、Sveiby和JoR&Dan(1997)等人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始终处于变动状态的无形资产;Stewart(1994)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富的来源。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对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陈晓红、雷井生(2009)和陈怡安等(2009)均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效的积极影响;许秀梅(2014)将知识资本与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共同归结为企业的新兴资本,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认为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极为显著;李雪灵、白晓晓(2010)系统研究了知识资本对新创企业绩效实现的关键作用路径,研究表明知识资本通过机会利用、资源获取和创业导向选择三条关键路径可以实现新创企业的绩效;孙立新等(2015)采用知识资本增值系数法(VAIC)对 54家汽车制造业的数据分析表明,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喻登科等(2017)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板上市企业分析发现,知识资本能显著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作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传统的“三驾马车”拉动作用已疲态尽显,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资本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2.知识资本与技术创新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政策红利一直以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知识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对于以知识性、创新性为主要产业特征的文化产业来说,这一点更为明显。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知识资本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知识资本的积累和投入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Griliches(1979)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认为企业投入知识资本可以创造出新的技术知识,进而通过技术知识存量的逐步积累以促进创新的产出。此后,国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知识资本构成要素的分析,从多个维度论述知识资本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受资源和体制的影响,难以照搬国外的研究框架,知识资本的构成也相对简单。吴三清(2010)在建立知识资本测量量表的基础上,验证了知识资本对企业创新效力和效率的积极影响;杜江等(2015)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可以增强对外部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张滨滨等(2011)通过对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平企业环境下的知识资本开发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余东华等(2018)采用构建空间面板徳宾模型的方式对27个制造业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间纵向关联的技术知识溢出,能够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与技术创新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3.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作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持续不断的向市场提供创新性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是保持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济学领域,技术创新历来被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财务绩效。Demanpour( 1991)在其梳理总结的创新理论中,提出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种核心创新模式。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这两种创新模式在任何产业中,均会为企业带来良好的财务绩效。Sougiannis(1994)通过实证研究证实通过技术创新投入可以明显提高企业的经营;Camison和Villar(2014)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角度实证分析了 144 家上市企业,结果显示两者都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Pandit和Ciftci(2011)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结果证明企业的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陆国庆(2011)和李伟(2014)、罗思平和于永达(2012)、李显君和王巍(2018)、常超(2015)等人分别就中小板上市公司、光伏产业、上市汽车公司、低碳经济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所研究的行业和公司性质不同,但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投入,均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4.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呈现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局面。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不足,但是,文化产品的库存总量又极度饱和。因此,知识与创新就成为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本存量的多寡,而技术创新水平又是影响知识资本存量多寡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集中于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对于技术创新在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的研究较少。罗福凯(2016)对新兴资本要素配置的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知识资本的积累,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水平;王京(2017)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资本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二者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的绩效具有积极影响;许秀梅(2014)采用结构方程构建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论显示技术资本通过知识资本间接影响企业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和模型:
H4: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通过影响创新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绩效。
图1 理论模型图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5年12月31号之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按照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选取十个行业。样本数据时间窗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样本进行筛选,筛选标准如下:(1)剔除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相关数据缺失和模糊不清的公司;(2)剔除样本期间内经营状况异常(ST、PT)的公司;(3)剔除样本期间内主营业务发生变化以及发生重大重组的公司;(4)剔除各个指标中出现异常值的公司;(5)剔除时间窗内数据缺失的公司。研究最终筛选出有效样本公司119家,观测值357个,具体公司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公司所属行业及数量分布
样本所用的数据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通过EXCEL2010整理得出本文所需的最终数据。研究使用EVIEWS7.2对整理的Panel Data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验证推测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模型p值小于0.05,通过随机效应检验,最终将回归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
2.变量测度
本文以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基于相关学者的研究,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有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EVA、托宾Q值等,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股东权益平均总额是比率,反映了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高低该指标数值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更能够为企业股东创造财富,该指标简记为ROE。知识资本是企业的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商誉等构成的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用应付职工薪酬总额、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商誉来测度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应付职工薪酬总额+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商誉/营业收入,知识资本简记为KI。技术创新是企业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采用R&D来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R&D=研发支出总额/营业收入。本文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成长能力、股权集中度和经营现金流。其中,公司规模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公司规模的测度方法是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记为SIZE;财务杠杆采用公司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记为LEV;企业的成长能力采用营业利润增加额/营业收入,记为GRO;股权集中度采用前三个股东持股数量/企业总股本,记为STC;经营现金流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记为CFO。本文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代码及测度方法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及测度指标
3.模型
根据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H1、H2、H3、H4,检验知识资本、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分别构建如下的检验模型:
模型1:ROE=α+β1IC+β2SIZE+β3LEV+β4GRO+β5STC+β6CFO+ε
(1)
模型2:R&D=α+β1IC+β2SIZE+β3LEV+β4GRO+β5STC+β6CFO+ε
(2)
模型3:ROE=α+β1R&D+β2SIZE+β3LEV+β4GRO+β5STC+β6CFO+ε
(3)
模型4:ROE=α+β1IC+β2R&D+β3SIZE+β4LEV+β5GRO+β6STC+β7CFO+ε
(4)
其中,模型1用于检验知识资本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模型2用于验证知识资本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模型3检验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4用于检验技术创新对于知识资本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研究使用EVIEWS7.2对样本中357个观测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表3是上述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表中文化产业样本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问题:
(1)样本公司绩效ROE均值为7.830,中位数为7.767,说明整体绩效表现不错,但其中半数以上的公司绩效表现低于平均值,公司绩效最大值133.061,最小值-254.911,标准差19.110,样本公司绩效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表现悬殊。
(2)解释变量知识资本IC的均值、极大值和极小值相较于公司绩效并未表现出过于明显的差异,知识资本的标准差为0.210,表明多数样本企业的知识资本投入比较均衡,整体而言,样本公司的知识资本投入不存在巨大的差异。
(3)在中介变量技术创新R&D投入方面,技术创新投入R&D最大值为25.590,最小值为0.020,均值为4.351,表明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比较注重技术创新,同时部分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低于均值。
(4)在控制变量表现方面,样本公司的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成长能力GRO、股权集中度STC和经营现金流CFO的均值分别为14.316、35.734、3.676、15.447和45.849,公司规模偏小,负债率比较低,公司利用财务杠杆的能力有待提升,公司的成长性差异较大,经营现金流量和股权集中度表现较为均衡,符合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2.回归分析
研究借鉴Baron提出的关于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模型1-4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1)模型1用于检验公司的知识资本是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是9.330***,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资本越高,企业的绩效表现就越好,假设1通过检验。
(2)模型2用于检验知识资本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回归结果显示知识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回归系数是10.928***,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与技术创新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假设2通过验证。
(3)模型3检验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两者的回归系数是0.397***,通过了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绩效,技术创新投入越高,企业绩效越好,假设3通过检验。
(4)模型4用于检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显示,知识资本和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8.106***,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223***,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技术创新是中介变量。同时通过和模型1、模型3中回归系数的对比中发现,模型4中的回归系数8.106<9.330, 0.223<0.397,模型4拟合度0.910分别大于模型1和模型3的拟合度0.905和0.909,说明技术创新在知识资本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并非完全中介,故假设4通过检验。
(5)对于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可以看出企业规模对于企业绩效呈现出负向相关的影响作用,这与文化行业公司的性质相关;企业的财务杠杆与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负向相关,说明企业的负债越高,越不利于技术创新投入及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公司的成长能力、经营现金流和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
3.稳健性检验
本文使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测度企业绩效,而总资产净利率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在以往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为进一步检验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选取总资产净利率ROA作为企业绩效的测度指标,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与表4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表4 知识资本、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
结论
本文通过对2015—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知识资本、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资本越高,企业的绩效表现就越好。文化产业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都具有精神生产的特征。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对于知识资本的积累,可以实现知识资本的生产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克服了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而且无形中增加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企业的绩效表现。
(2)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与技术创新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作为知识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工薪酬总额,涉及到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等因素,这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应该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特别是对于知识工作者应该尤为关注,他们是企业不断创新的源泉。同时,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和风险认知能力,对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实现技术、产品、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也至关重要。此外,商誉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企业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因此,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应该重视企业的知识工作者、管理团队建设和市场商誉度,通过知识资本的积累,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3)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
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绩效,技术创新投入越高,企业绩效越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多样化和低成本的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消费更为直接和便捷。面对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才能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4)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在知识资本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资本通过影响创新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绩效。因此,企业的知识资本是技术创新的前因变量,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得到成长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表现。当然,作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知识、信息既是生产投入要素又是产出要素,所以部分知识资本直接转化为价值,部分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间接提升了企业的绩效。
(5)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企业规模对于企业绩效呈现出负向相关的影响,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政府推动型”的特征,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文化企业是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资源垄断的局面,使得国有文化企业迅速壮大,民营的文化企业生存空间相对狭窄,进而导致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比较悬殊。同时,国有文化企业先天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财务绩效,但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部分经营管理者,难免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加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行政任命”的局限性,使得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反而暴露出后劲乏力的弊端,财务绩效的表现不容乐观。因此,作为政府而言,应该继续深入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释放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