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梅:种草的“科二代”
2021-03-15
提起“女科学家”,你脑中会浮现什么样的形象?
戴眼镜,身穿白大褂,两点一线往返于家和单位,在实验室里用瓶瓶罐罐鼓捣出一摞摞科研成果?
今天要说的这位可是全靠脚步去丈量贫困落后的地区,高海拔、沙漠、盐碱地、滩涂、环境恶劣的亚非拉贫困地区都是她拼搏耕耘的工作场地。
她,就是林冬梅,现任国家菌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农工党福建农林大学总支主委,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
谁说忠孝不能两全?
17岁留学新加坡,学成后林冬梅放弃了国外高薪的工作和永久居留权,于2003年回到祖国,跟父亲林占熺教授一起研究菌草、推广菌草。奔走在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用国际的视野、流利的英语、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影像资料向全世界推介菌草技术,组织技术落地和成果转化。
当被问道为何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回国跟父亲一起搞研究时,林冬梅说首要原因是有位一起出国的同学,她父亲年纪轻轻得了重病,因为距离的缘故,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件事情对林冬梅触动很大。作为女儿,在留学时期,正赶上父亲援外去巴布亚新几内亚传授菌草技术,她也只能在父亲从新加坡转机时匆匆见上一面,每次都觉得父亲日渐衰老,这戳到了她的内心深处。
其次,她深知父亲作为一位具有极其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非常痴迷于菌草事业。父亲从小对她的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走科研道路、为社会做贡献,而且出国前父亲对她“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学成后必须回来服务国家。作为女儿,不论从忠还是从孝,她愿意遵从父亲的心愿,也希望能帮父亲实现“发展菌草造福人类”这个美好愿景,所以选择回国传承菌草研究事业。
回国后的林冬梅,跟随父亲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面对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身心俱疲时她也曾经犹豫过,是不是应该选择一条让自己更轻松舒适的道路?是不是可以稍作休息享受生活?转念一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从事的工作决定了不能享受安逸,只能去最艰苦的地方,哪里贫困哪里就是她的主战场。
尤其是在跟着父亲去西部、去非洲乡村做菌草扶贫工作过程中,她真正接触到贫困农村的生活,每天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亲眼看到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当看到那些孤苦无依的单亲妇女通过菌草技术的帮助能够自食其力、能够独立自强的时候,林冬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大道不孤,通过菌草扶贫事业,我们在全世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一个普通人,因为从事菌草事业,能够对他人有益处,能够获得各方的认可与尊重,能够为国争光,这是我本人和团队都非常珍惜的荣誉,所以这项事业值得我全身心投入。”林冬梅说。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管理
作为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林冬梅与老一辈的科研理念有些不同之处,那就是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并重。
“我平时都叫他‘林老师’而不是爸爸,刚回国时,比较担心和父亲一起工作会影响工作形象。所以,我要求自己在工作场合首先要把他作为上级来对待。我与他的工作风格、思维方式、观念、行为习惯等有很大差异,冲突也时有发生。有时我们两人在书房、在田间地头非常激烈地讨论问题,各执己见,就像是吵架一样,但很多难题往往是在这种激烈的交锋中,互相说服,加深理解,最后达成共识”,林冬梅对记者说。
在第二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现场专家们对菌草的命名持不同意见,林冬梅坚持菌草的英文采用汉语拼音“Juncao”命名,就是要昭告全世界,这项菌草技术是中国人的发明。尔后,她提出,应把菌草定位为真菌与草本植物的交叉研究领域,要对菌与草之间的科学关系在“以草代木”栽培菌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研究。
2007年,在父亲首次开展“能源草”的研究应用时,她敏锐地捕捉到菌草在未来全球工业化应用和生态治理的发展前景,建议把“草”的多功能多用途作为应用研究的重点,把近期产业研究应用的重心由“菌”移向“草”,“草”与“菌”并重。在贵州,林冬梅提出,用菌草技术开展矿山修复,把生态效益变成经济效益,使当地群众持续受益。她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菌草把矿山生态修复和农业环境治理结合起来,让菌草“生绿又生金”。
近十多年来,林冬梅与父亲一起,带领菌草技术团队先后在宁夏、内蒙古、青海、山东等沿黄9省区30多个县市,以及福建、西藏、新疆、贵州等省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她还主持建设福建泉港“矿山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湄洲岛菌草防风治理”等项目,在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治理石漠化、治理砒砂岩、治理盐碱地的试验示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循环,与草业、菌业、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模式。
此外,林冬梅多次到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菌草研究示范基地指导研究,近10年的攻坚克难、不懈探索,无边的沙漠出现了绿洲,当年种植的菌草100天就能把流沙固住,对于黄河生态治理具有典型意义。
2014年,菌草技术被列为我国援助斐济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林冬梅精心策划技术落地,因地制宜开创产业发展新模式,特别是创造了利用集装箱改装栽培菌菇的新办法,带领专家组攻克了当地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等难题。现在,菌草项目已经成为斐济农业部的第一大支柱项目,同时为南太平洋海岛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农业树立了典范。卢旺达驻中国大使本杰明对林冬梅说:“在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光辉。菌草技术不只是扶贫,它治理水土流失的价值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因为每一寸流失的土壤都是我们的国土。”菌草技术在中外交流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为全球减贫事业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19年12月21日,林冬梅(右一)为前来菌草中心参观的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长萨尼博士介绍菌草技术。
林冬梅对记者说,她喜欢读波特的管理学书籍。其中《有效的管理者》对她启发很大。在科研工作中,之前她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好“林老师”的助手,让林老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现在,她已经接过了“林老师”的担子,工作重点已转换到带领技术团队发挥出最好水平上。
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如果说把菌草技术看做是‘鱼’的话,我们不仅给鱼,还提供养鱼、捕鱼、加工鱼的一整套产业”,林冬梅说,“在成果转化方面,秉承‘尊重生态、道法自然’的理念,依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为世界范围内上千家合作伙伴在牧草种植、工业应用、生物能源、盐碱地改良、矿山修复、土壤修复、荒漠治理等业务领域提供技术服务。”
菌草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资源和生物材料,用于生态治理具有效果好、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可“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59种食用菌和药用菌;在水土流失区种植菌草,形成草-土-菌-肥的良性循环;用于生物质材料,用于发电、造纸、制板材等潜力大。总之,用菌草发展的新型产业链长且覆盖面广,能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紧密结合。
菌草技术团队开展“以草代煤”发展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示范显示,人工种植巨菌草每亩的发电量相当于4吨原煤的发电量,此外,还能有效解决木质板材原料不足的问题。
菌草矿山生态修复方面,能有效缓解地表径流,减缓水流冲刷力度,形成“菌草—生态治理—综合循环利用”为一体的治理模式。在福建、湖南、山西等地进行了矿山植被修复试验也体现了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菌草防风固沙效果也很好,如在平潭综合试验区滨海菌草试验基地,当地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筛选出适宜当地生态治理的巨菌草、绿洲1号等菌草,丛移栽菌草50天即可起到固沙作用,可有效降低风速47.99%~91.93%。
为了解决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难的世界性难题,林冬梅创建了“基地+旗舰点+农户”的模式,通过对技术流程一再简化,使得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在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林冬梅和同事们走遍了偏远乡村,开创了“10平方米菇场可年产1.2吨鲜菇”的先河,仅花了两年时间就在当地建起了32个菌草旗舰点,让成千上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在国内外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共245期,累计培训学员8653人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巴西、马来西亚、斐济、泰国等13个国家建立起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菌草技术正加快走向世界,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和平友好“植物大使”,对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实质性贡献。
“对于父亲取得的成果,我没有不可逾越的压力感。我的压力来自于菌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初步规划是,5年内再建20~30个发展中国家的菌草生产培训示范基地,在各国复制利用菌草技术的中国经验,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推动菌草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美丽中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让菌草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未来,林冬梅充满信心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