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鲜”

2021-03-15

珠江水运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士基船舶

国际

BIMCO:2021年集运市场好于2020年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工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集装箱运输量与2019年相比仅下降了1.2%,远超先前的预期。其中,前6个月箱量下降6.8%,而下半年箱量大幅回升,较2019年增长4.2%。

远东到北美航线的增量最大,2020年下半年该航线的箱量比上半年增加了360万TEU,比2019年下半年增加了210万TEU,使全年实现正增长(+140万TEU)。在三大主要航线中,远东至北美是全年唯一实现箱量增长的航线。远东到欧洲航线2020年上半年下降了110万TEU,下半年仅增加了20万TEU,该航线全年箱量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5.2%。而亚洲区域航线上半年箱量下降了4.0%,下半年仅增长2.2%。

运量上升推动运价上涨。近几个月来,虽然跨太平洋航线即期运价的上升势头已经停止,但由于需求仍然强劲,运价维持高位。

需求的激增不仅体现在即期市场上,也反映在租船费率上。自2020年6月以来,租船费率出现V型复苏,所有集装箱船型的费率都远高于疫情前的水平。目前,1700 TEU支线船6至12个月合同租费为13700美元/天,3500 TEU船型为230 0 0美元/天,850 0 TEU船型为42000美元/天。面对高企的租船费率,承运人仍在设法获取更多运力,确保船期。

对运力的高需求意味着2020年拆船量大幅下降,全年共报废运力188800 TEU。2020年第四季度只有7448 TEU的运力报废,且全部来自支线船,比2019年同期下降70.9%。

与此同时,新船订单量有所回升,共订造了65艘新船、总计751057 TEU。2020年集装箱船队运力增长了2.9%,新增857616 TEU。

B I M C O 首席航运分析师Peter Sand认为,近几个月来的运价上涨并不代表集装箱航运市场基本面好转。从长远来看,行业将不得不面对疫情前市场的运力过剩问题,而最近几个月新订单的出现将使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不过即便如此,BIMCO预计2021年集运市场仍好于2020年。(来源:中国远洋海运e刊)

两大航运组织发布首个船舶水下清理行业标准

船舶进行水下清理工作时,易造成依附在船壳上的入侵物种转移至当地的海洋环境中。为解决这一问题,并为船东、港口和政府当局提供清晰的质量保证,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和国际航运公会(ICS)近日发布了首个船舶水下清理行业标准。

该标准详细说明了操作过程中的规划、文件编制和评估流程,以及实际的清理工作、污水处理(清理过程中使用过的废水)工作,包括在排放海洋前处理的颗粒物。

该标准还包括:排放海洋的污水清洁度标准;帮助船东在生物污染增长和覆盖范围蔓延前采取行动;清洁公司的审批程序;最低报告要求;检查、保养及清洁报告的最低要求。航运业将与包括油漆制造商、水下清理公司、船东、港口和船级社等相关方共同实施该标准。(来源:中国远洋海运e刊 )

凛冬散去,船市或开启修复性行情

新船成交量价齐跌,船企经营形势异常严峻。2020年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其带来的不确定性迫使船东采取保守态度,新船需求大幅下降,全年新船订单成交563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5%。下行市场背景下,新船价格持续承压。截至2020年末,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以美元计)降至125.67,同比下降3.2%,连续16个月同比下降。此外,2020年5月份以来人民币升值超过9%,全年铁矿石价格较年初累计上涨近80%,4月份以来中厚板价格累计涨幅近20%。船厂面临船价与成本双向挤压。

全球经济复苏或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船成交量有望逐步修复。综合考量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均疫苗、预计首次接种疫苗的时间和疫苗供应能力等因素,2021年全球经济运行可能于年中后进入较为稳定的整体性复苏阶段。在全球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的背景下,全球海运贸易量增速有望回弹至5%,超越疫情前水平,航运市场复苏基本面持续巩固,船东经营状况和融资能力有望进一步改善,新造船市场将获得修复性回升。(李洋)

马士基将于2023年运营全球第一艘碳中和船舶

为加快脱碳进程,A.P.穆勒-马士基(A.P.Moller-Maersk)宣布将于2023年启用以甲醇为燃料的支线集装箱船舶,向客户提供更多碳中和产品,并为燃料供应商提供激励,以扩大新型燃料的生产。此外,马士基表示,未来,所有自有新建船舶都将能使用碳中和燃料。

伴随技术进步,客户对可持续供应链需求日益增长,在此快速推动下,A.P.穆勒-马士基将在2023年推出全球第一艘碳中和集装箱船舶,比此前计划在2030年实现该目标提前了七年,此举将加快海事运营领域的脱碳速度。马士基所有未来自有新建船舶将使用双燃料技术,能够实现碳中和运营或采用标准的极低硫燃油(VLSFO)运营。

A.P.穆勒-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施索仁(Søren Skou) 表示:“A.P.穆勒-马士基的目标是引领全球物流业的脱碳进程。客户期望我们能帮助其实现全球供应链脱碳,我们正在迎接挑战,致力于解决未来我们需要的碳中和燃料所面临的实际应用、技术及安全问题。当公司在2018年宣布到2050年建立碳中和船队时,这个目标看似遥不可及。但目前来看,这个目标虽然仍具挑战性,但一定能实现。”

在马士基200个大客户中,约有一半对供应链已经设定或正在设定基于科学的目标或零碳目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上升。

马士基甲醇支线集装箱船舶设计运力约为2000 TEU,将部署在区域航线网络中。尽管该船舶能够使用符合标准的极低硫燃油运营,但公司计划从第一天起,就使用碳中和燃料e-甲醇或可持续的生物甲醇运营该船舶。

A.P.穆勒-马士基船队与战略业务首席执行官泰格森女士(Henriette Hallberg Thygesen)表示:“能够获取充足的碳中和甲醇,用于在计划的时间内开拓这项技术,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能否成功取决于客户对这一突破性产品的支持,以及加强与燃料制造商、技术合作伙伴和开发商的合作,以加快生产速度。我们坚信,2023年全球第一艘碳中和集装箱船舶投入运营是启动我们所需的碳中和燃料快速规模化的最佳方法。”

无论是以甲醇为燃料的支线集装箱船舶,还是在未来的新船上安装双燃料发动机,都是马士基正在进行船队更叠计划的一部分。该举措对资本支出(CAPEX)的影响将是可控的,并包含在当前业绩预期之中。

航运业在未来实现碳中和需要多个行业的合作伙伴不断创新、进行测试、实现协作。马士基会继续探索多种碳中和燃料途径,并期望未来有多种燃料解决方案并存。甲醇(e-甲醇和生物甲醇)、醇木质素混合物和氨仍然是未来燃料的选择。

致力于实现零碳航运的马士基·麦克-凯尼·穆勒中心(Mærsk Mc-Kinney Møller Center for Zero Carbon Shipping)是该项目重要合作伙伴。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研发中心,它将与多行业、组织、学术界和权威机构一起开展工作,以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和技术的开发与实施。(来源:国际船舶网)

海工市场寒意难消复苏仍需时日

2020年,新冠疫情、负油价、经济衰退、投资热点开始转向清洁化等一系列因素令上游运营市场温和复苏之路愈加艰难,新租约匮乏和老租约生变已成为市场不得不面对的双重打击,即使装备拆解活动有所提速,也依然难以有效缓解装备供给严重过剩的问题。

疫情持续反复叠加低油价冲击,令本已触底的海工市场再遭重挫。2020年成交金额为57.7亿美元,仅高出2016年5.4亿美元,为过去四年中的最低值。从成交结构来看,钻井平台和海工支持船订单稀少已成常态。从过去三年来看,全球钻井平台成交金额占比由2011-2013年高峰时期的50%-60%降至5%-11%;海工船成交额虽然能占到总量的25-45%,但八九成左右为海上风电、海上工程建设等非油气领域的海工作业船,海工支持船的比例仅为2-8%;而浮式生产平台已成为近几年海工新造市场最为主要的支撑。

从2021年全年来看,海工装备运营市场从惨淡中复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建造行业短期内难以爬出谷底,特别是钻井平台和油气用途海工船新订单仍将十分稀少,仅浮式生产平台和海上风电建设运维装备依旧是建造市场拼抢的焦点。另外,从近期来看国际油价已突破60美元心理关口,装备运营市场供给过剩问题或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海工建造市场的顺利复苏仍需相对较长的时间。(来源:中国船舶经研中心)

马来西亚政府呼吁海员应优先接种疫苗

马来西亚海事专业人员协会(IKMAL)呼吁让海员优先接种疫苗,避免海员被困船上。

在其发布的公告中,协会建议海员成为新冠病毒免疫计划首阶段的优先接种者,接种疫苗后的海员将可以回到船上继续工作,此举预计可减少海员行程限制,以免海员在合同期满后仍滞留在海上无法下船。

公告称,疫情期间,海运在全球经济与物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确保港口继续运作,世界贸易量90%由海运完成。全球各地共有160万名海员,这些海员努力工作以确保船舶运营,运载燃料、食物、药品等各种货物。

根据IKMAL统计,马来西亚海员预计共4万人,虽然面对各种艰辛,但海员们仍继续履行工作任务。国际海事组织(IMO)估计,约有40万名海员在合同期满后因旅行限制而无法返回原籍国。

IKMAL指出,海员也是高风险群体,如果海员在航行时感染病毒,可能被迫等待数日,甚至超过一周才能抵达港口,以便获取医疗援助。此前,国际航运公会(ICS)已经请求让海员优先接种疫苗,新加坡也宣布将优先为海事人员接种疫苗。

IKMAL将与有关机构沟通,以便向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兼新冠病毒免疫计划协调人凯里提出此建议。

马来西亚首相丹斯里慕尤丁之前确认,马来西亚政府将从2月底开始实施全国疫苗接种计划,以便在马来西亚形成群体免疫。(来源:国际船舶网)

国内

海南自贸港发布第十一批制度创新案例

海南自贸港第十一批制度创新案例7日集中发布。财政预算全省一体化管理等8项案例从候选案例中优选胜出并发布,体现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阶段性发展成果。

财政预算全省一体化管理。在全国率先实现预算管理全省一体化,纵向直达乡镇,横向互联互通财政和有关部门,实现财政数据大集中管理和融合,创新预算管理模式,相关经验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省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化。打通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县纵横向审批壁垒,形成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大幅缩减全流程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限,并实现审批流程实时查询。

十六个税(费)种“一次填表、一次申报、一次缴款”。实现申报次数和报送材料减少,极大减轻纳税人负担,每年纳税人可减少申报次数188.66万次,减少比例达到71.24%。

国际运输船舶出口退税税库联动先退后审。洋浦经济开发区通过先退后审和税库联动模式,一日内将企业购买船舶缴纳的增值税退还企业,提升“中国洋浦港”船舶集聚力度,截至目前,入籍“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的船舶达到25艘。

出口成品油“即检即放”检验监管。成品油出口即检即放即输(管输或装船),有效缩短储罐占用时间三分之一以上,大幅降低海关通关作业时间。

涉海旅游“一船一码”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治理新模式。三亚市在全域实施涉海旅游“一船一码”,游客、船方和监管部门随时扫、随时查、随时评,实现即时互联互动、共管共治,有效提升涉海旅游服务品质,为游客打造优质涉海旅游营商环境。

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评估审批“三统一、三同步”。将同区域、同规划、同类型的多个重大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进行“ 统一打包、统一遴选、统一评审”,实现多个项目之间、编评双方之间“同步研究、同步完善、同步推进”。

融合式、嵌入式、穿透式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在全国首创同行业同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穿透式”审计新模式,破解传统经济责任审计孤立、分散、不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难题。截至目前,已组织对全省12名发改系统主任、8名交通系统厅局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269个,涉及问题金额20亿元。该创新举措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截至目前,海南已累计发布11批111项制度创新案例,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带来良好成效。(吴茂辉)

100亿美元!台湾史上最大造船计划启动

随着海运市场形势大好,台湾航运公司正加速买船造船扩张船队。

数据显示,目前台湾船东手持订单价值已经超过70亿美元,包括正在建造的自有船舶和长租船舶数量总计119艘,创下历史新高。此外还有数十艘意向订单正在洽谈中,如果这些订单全部生效,新建船舶数量将超过150艘,总投资超100亿美元,这也将成为台湾地区史上最大造船计划。

在集运公司中,长荣海运自订船与长租船手持订单排名第一,共计46艘,订单总船价约为60.96亿美元,同时长荣海运还有20艘15000TEU集装箱船订单正在洽谈中。排名第二的万海航运手持订单共计24艘,总船价约为8.29亿美元。阳明海运排名第三,手持订单10艘,总船价约为8.43亿美元,洽谈中船舶4艘。德翔海运排名第四,手持订单6艘,总船价约1.50亿美元。

散运公司中,慧洋海运手持订单数量最多,目前有16艘在建新船,总船价约为4.38亿美元。裕民航运手持订单中有8艘在建新船,总船价约为2.61亿美元,而且裕民航运还在洽谈新的订单,随时有可能增订新船。台湾航业手持订单5艘,总船价约1.15亿元,下半年计划再订造新船。

除了航运公司之外,经营船务代理业起家的台湾世邦国际集团近年也利用船价低位订造4艘集装箱船和1艘杂货船,并为在建新船敲定了长期租船合同。近年3月,世邦国际将有1艘1100TEU集装箱船交付运营,预计近期内该公司将再增订1800-2000TEU级集装箱船,持续多元化发展。

业界分析认为,集运公司远洋线5000至8000TEU级集装箱船因为船龄老旧,单位成本高,影响市场竞争力,相关集运公司原本就有更新船队的需求。去年下半年,集运市场运价飙涨,集运公司获利大增,手头现金充裕,纷纷加码订造新船或是购买二手船。

另一方面,近年来新造船市场持续萧条,新船造价也维持在低位。虽然今年以来由于钢价大涨,船厂报价也相应有所提高,例如裕民航运1月底在北船重工订造的2+2艘21万吨散货船订单,每艘造价据传就提高了200万美元;不过,目前船价水平依然只有2008年高位时期的50%到70%,航运公司依然能够利用船价低位进行船队更新与扩张。

促使航运公司加速订船的另外一个因素在于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国际海事组织(IMO)今年五六月份可能通过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nergy Efficiency Existing Ship Index),并自2023年1月开始实施。届时,不合规的船舶需要更换主机,或是通过减速航行达到减排效果,航运公司也需要逐步投资建造新的高效节能船,以满足环保规定。(来源:国际船舶网)。

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在大连海事大学研发成功

日前,大连海事大学在绿色航运领域又传来好消息,学校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通过试航,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在船舶动力上的实船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近年来,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想应用在船舶上,还需要解决诸多安全与技术问题。海大的研究团队依托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先后解决了船舶氢气加注、氢气瓶组轻量化、涉氢安全设计、船用燃料电池系统设计、船舶混动系统设计等技术难关。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燃料电池游艇船长13.9m,采用70KW燃料电池及86KWH的锂电池组成混合动力,设计船速18km/h,续航180km,可载乘员10人。船型及动力等接近于国外的对标船型,而对于电动船最为关键的续航指标已略有优势。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调试,该船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顺利通过试航。

“我们的测试验证了燃料电池作为船舶动力的实用性,船体运行过程平稳、安静、舒适,也证实其在游艇等对体验感要求较高的船型上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大连海事大学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杨国刚教授说。

燃料电池未来在船舶上大规模应用,还要解决成本、安全、系统船舶适用性等诸多问题。杨国刚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燃料电池船舶,共同推动我国燃料电池船舶的发展。(来源:人民网)。

珠江

广州湛江两地共同打造海洋航运金融生态圈

2月5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湛江市金融工作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活动在湛江市举行。

本次协议签订是广州与湛江两市金融系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完善“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1月26日两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首个具体行动。

据介绍,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地互相学习借鉴,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助力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贡献力量。

记者从广州市金融局获悉,两市金融部门此次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内容包括推动两市各类金融机构互联互设、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发合作、促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发展、共同打造海洋航运金融生态圈、加大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合作、联合开展金融投资促进活动、深化金融人才培养交流合作这八个方面。

共同打造海洋航运金融生态圈成为两市合作重点之一。具体措施包括,支持广州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等机构参与湛江海洋产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合作,鼓励具备条件的海洋产业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湛江航运企业对接广州航运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携手打造穗湛现代航运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等。(来源:金羊网)

“十四五”北部湾港吞吐量目标五亿吨

2月1日,2021年全区港航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从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了解到,广西将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预计2025年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超1000万标准箱。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50条以上,其中远洋航线达到5条以上。“十四五”期间,新增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约2.5亿吨,其中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约600万标准箱。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广西基本建成了一湾一江、江海联运的水路交通网,基本形成了与广西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治区综合交通体系相协调的建管养一体、高效便捷、保障有力的港航管理体系。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广西累计完成水运投资252.8亿元,其中沿海144.28亿元,内河108.52亿元。新开工项目60个,已建成项目31个。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初步建成;西江黄金水道畅通升级。

水运生产能力实现新提升。“十三五”末,全区共有航运企业335家,营运船舶6989艘,净载重量1245万吨,同比增长52%;全区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799个;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3.99亿吨,净增7112万吨;水路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全区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6亿吨,同比增长30%。

本次会上要求,广西力争到“十四五”末,“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涉及的水运设施基本建成,江海联运、公铁水联运协调发展,面向东盟、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联通西南中南地区的水运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十四五”末,北部湾港泊位3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57个,港口货物年综合通过能力超5亿吨。推进一批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建成一批深水航道、锚地及防波堤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港口生产和运输能力;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建设北部湾港“枢纽+通道+网络”型特色现代物流体系。

同时,打造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西江黄金水道升级版。构建通畅的“一干七支”内河1000吨级及以上航道网络,至“十四五”末,新建成3000吨级航道518公里,3000吨级船舶可由南宁直达粤港澳地区,并实现右江、红水河、柳黔江全线船闸达到1000吨级以上。预计2025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近200万标箱。

此外,广西还将确保“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平陆运河,推进湘桂运河前期基础性研究;加强长洲、大藤峡等水利枢纽船闸过闸能力提升工作;大力发展内河多式联运,扩大西江水运货源腹地辐射范围延伸到贵州和云南等地,逐步形成西江黄金水道上的联运中心和中转中心。(新闻来源:广西交通运输厅)

深圳发布建设海上安全示范区十大举措

2月9日上午,深圳海事局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21年全力建设海上安全示范区十大举措。

深圳海事局副局长、深圳市水上交通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曲义江表示,2020年深圳海事局以“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为统领,坚持走在前列、当好标兵,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中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关于发挥海事作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落地见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深圳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曲义江以深圳港向“世界最安全港口”持续迈进、深圳海上搜救应急能力不断增强、严把疫情水上入境“第一道关口”、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取得实效等十组数据回顾了2020年深圳市水上交通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曲义江介绍,深圳海事局聚焦打造交通强国海事建设示范区,总结经验做法、密切联系深圳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实际,决定出台2021年全力建设海上安全示范区十大举措。这是深圳海事局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的直接体现;也是该局主动作为、积极创新,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聚力、为开创海事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探路、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服务的具体行动。十大举措的落地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水上交通安全治理格局,推进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持续助力深圳“双区”建设,切实增强深圳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十大举措涵盖了建设海上安全示范区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了强化口岸船舶疫情防控、服务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深圳高端航运业发展、优化涉海安全法规体系、构建涉海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健全海事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深化海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强化船舶污染防治、助力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海事治理等十个方面“一揽子”举措。

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海事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还就深圳市水上交通安全委员会、疫情防控、维护春运水上交通安全等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新闻来源:中国水运网)

猜你喜欢

马士基船舶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 扬帆奋起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穆迪下调马士基集团信用评级
马士基航运拆解8艘集装箱船
三季度:马士基集团盈利 马士基航运亏损
小型船舶艉轴架设计
马士基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