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2021-03-15张毅

民族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引导者主体

张毅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教材改革。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正因为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教现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本文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对于我们有效地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而真正将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是必要的。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引导者;探究性实验

一、实验方面的变化

试验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新教材将过去的一些验证试验改为探究试验,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模型构建”栏目,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构既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模型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每章的编写中增加了“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其中,“本章小结”的内容是该章的知识要点归纳,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自我检测”则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知识链接”、“学科交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而设计的,学生要透彻回答就必须认真学习本节内容。

三、课本插图的比较

與旧教材的插图相比,新教材插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插图均为彩色图,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2)增加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数量,如“幼儿和老年人”它使得“人体老化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含水量明显下降”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形象;3)增加了人物图的数量,加大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4)在习题中出现了教材中没有的概念图,它能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5)新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流程图,如“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这样使得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形象化。类似的还有“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细胞”等。

四、练习题设计的比较

新教材的练习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节的课后练习,另一类是每一章的自我检测。每节课后的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两大部分;每章检测题包括“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和“思维拓展”。其中,“概念检测”又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画概念图”,值得一提的是,“画概念图”是新教材出现的新题型,要求学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把握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知识迁移”和“技能应用”是新教材的两个亮点,其特点是既在内容设计上注重于生活的联系,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同时,习题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试验操作。新教材的习题比以前要求高了,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有利于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品质的话题,更富有针对性和探究性,重视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三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它贯彻了新课程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就是为适应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设计的。除此之外,新教材在编写内容上更贴近现实生活,如“与社会联系”、“资料分析”,过栏目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还有利于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五、新教材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及“度”的把握

新教材刚出来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安排课时?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课等问题?随时新课程改革的初步进行,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也就是从高一就开始开课,每周两节。许多教师认为新教材的课时太少,根本就讲不完,出现经常赶进度的情况。个人认为,这些教师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1)对内容缺乏一定的系统观;(2)对删除的内容"依依不舍";(3)课标与高考关系把握的偏离。

另外就是教材顺序的教学安排,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先上必修1,接着是必修3,而最难得必修2放在最后上。这样安排的好处体现在:(1)利用高一一年正好可以把较容易的必修1和必修3上完,而高二再上难度较大的必修2,这样时间正好合适。(2)难度最大的必修2放在高二上,一个原因是经过一年的高一学习之后,大部分的同学已经基本确定了自己对生物科目或者文理科选修有个初步的意向选择。这个时候对选修文科学生所讲的内容可以相应的降低难度,少花时间,而对选修理科学生可以相应的多花时间,加大难度。

再者就是对实验的舍取问题。以必修1为例,必做的实验有: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③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④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⑤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⑦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以讲代做的实验有: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④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⑤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⑥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对实验教学的时间对“度”很好地掌握了。

通过这个的统筹安排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觉得时间的不够了,不仅能够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掌握。

参考文献:

[1]苏科庚.谈人教版教材《生物1:分子与细胞》与原教材的比较[J]。生物学教学。2005,2(30):13-14.

2900500511257

猜你喜欢

探究性实验引导者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利用多媒体促进物理教学的三点体现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重视高中历史学科才能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