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学案分析

2021-03-15贾国勇

民族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案高中历史

贾国勇

摘  要:历史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不仅历史学习本身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历史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升学。因为历史知识本身可变性较低,加之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实际上高中历史课堂效果还没有达到教育和升学的要求。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建议可以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案;反思与评价

一、教学方面

(一)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学法指导是动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夠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堂中提出学案

学案教学为教师如何提出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历史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学案,不但不会占用学生的学习精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空间。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为题,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洋务运动的代表事件,如江南制造总局的创立、发展和相关的评论内容,使学生通过这些较为经典的评论直接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实际意图和历史意义。

(六)学案的运用

在学生阅读学案材料后,教师根据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为什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起促进作用?”“你对洋务运动有哪些看法?”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讨。学生们会纷纷回答“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新模式”、“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经济的开始”、“加速小农经济的破产”等等。这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已能够主动解决历史问题,这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基本状态;教师回应学生的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可是,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评论,你们认可吗?”学生们纷纷回答“说洋务运动‘误国’是不正确的”,“虽然是‘兴国之举’,但是并不能改善清末的现状,因为洋务运动始终是建立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上的”,这就是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悟”的过程。

二、要重视课后的反思与评价

对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反思与评价,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中,教学评价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特性和学龄特点,对传统用于高考选拔的单一评价功能进行创新,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首先,高中历史评价的方法不能统一化,要允许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和行为,并有针对性的使用评语、等级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历史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和学习缺陷。其次,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当对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情绪以及特性等都可以纳入教学评价的范畴。再次,要运用多个评价主体,如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和历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历史课的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课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归纳法的不可缺少。在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定的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和组合,从中抽象出教材的思路和观点,也可以在给予特定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高中历史教材中归纳此类情况的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王充、范缜的无神论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题,就能理解上述种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大胆探索,努力地追求,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才会生机勃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

参考文献:

[1]王凤瑛.历史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287500520334

猜你喜欢

学案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圆柱的体积导学案教案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