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BI指数的影响

2021-03-14张春娟姚爱琴

黑龙江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溶栓脑梗死急性

张春娟,姚爱琴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急诊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疾病,其具有较高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病情发展到后期可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早期溶栓为主,以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状态,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突然,对急救时间要求较高,故采取有效的急救护理护理流程尤为重要。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新兴护理模式,其通过缩短急救流程,起到抢救急性发病患者生命的作用[2]。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BI指数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498例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的2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2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组中男130例,女119例;年龄66~79岁,平均年龄(72.04±5.16)岁。对照组中男127例,女122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62±5.20)岁。统计学比较上述2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患者认知能力正常;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小于6 h;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患有精神障碍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合并全身性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按照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诊、接诊、护理等,并由家属、护士陪同做相关检查,联系相关科室办理入院手续,从接诊后到入院前无明确的护理分工。

1.3.2 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1)成立一体化急救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急诊室护士长、若干护士、主治医师,均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定期进行系统性培训,训练其相关疾病知识技能与操作方面能力。同时固定组内成员,明确每个人的护理职责,加强护理流程的连接性,提高护理效率。组内成员严格制定急救时间标准,保证在相关时间内接诊救治。(2)院前急诊:护理人员在到达接诊目的地后,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首先确保其正常呼吸,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并采取相关急救措施,并采集相关血液标本紧急送至检验。同时通知医院急诊人员做好影像学、溶栓药物、降压等相关准备,并开通绿色急救通道,确保其到院后可及时送至抢救室治疗。(3)到院后急诊:及时对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并及时评估患者格拉斯昏迷(GCS)评分情况,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抢救准备。由专业护理人员陪同做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取回检查结果后,立即报告医师。在护理期间,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疾病的发病机制、具体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缓解其对疾病的不安、恐惧心理,提高疾病认知度。告知其溶栓的具体方式、目的、意义等,提高其治疗配合性。在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协助患者排痰等,保证气道通畅,做好口腔、皮肤等护理。每天与患者聊天、交流,及时发现其存在的不良情绪并进行有效缓解,给予其鼓励与安慰,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从而促进快速恢复。

1.4 观察指标

(1)于干预前、后,应用运动功能(Fugl-Meyer)[4]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包含上肢、下肢两个部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运动功能越好。(2)于干预前、后,应用Barthel指数[5]评分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良,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40~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患者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较重,20分以下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状态

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较对照组比,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且两组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状态对比(±s) 分

表1 两组运动功能状态对比(±s) 分

组别观察组(n=249)对照组(n=249)tP干预前83.59±4.26 83.78±4.19 0.502 0.616干预后91.56±3.53 87.62±3.71 12.141<0.001 t 22.732 10.827 P<0.001<0.001

2.2 两组BI指数

干预前,两组B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较对照组比,观察组BI指数高,且两组BI指数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I指数对比(±s)

表2 两组BI指数对比(±s)

组别观察组(n=249)对照组(n=249)tP干预前61.17±4.20 60.59±4.36 1.512 0.131干预后73.61±4.62 69.54±4.29 10.187<0.001 t 31.439 23.089 P<0.001<0.00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人,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脑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导致管腔闭塞,脑部供血中断而发病。该病病起突然,抢救时间较短,若未在相应时间内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需解决的问题是缩短救治时间,早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急救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项不断更新、完善的护理体系,其在救治过程中,促使医护高度配合,进而缩短救治时间,保障患者生命安全[6]。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故通过成立护理小组,可有效集合科室优质医护资源,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护理质量。通过对护理人员护理相关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的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通过院前采取相关急救措施,可有效保证患者溶栓前的救治顺利。同时通知急诊科室做好相关药物、影像学检查、开放绿色通道等准备,可利于患者入院顺利,直达急诊科救治,缩短救治时间,进而早期行溶栓治疗,改善患者脑部供血区域的重新灌注,利于早期修复受损神经,促进患者运动动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7-8]。因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突然,会出现头晕头痛、偏瘫等症状,造成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情绪,不利于急救措施的展开;而这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告知其疾病的治疗方式及护理方法等,及时缓解其不良心态,可提高护理治疗的配合度。护理人员与其主动沟通交流,鼓励其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9-10]。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口腔、皮肤等管理,可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溶栓后行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运动功能,为早日回归社会做好准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溶栓脑梗死急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