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中铺展阅读的画卷
2021-03-14刁振璟
【摘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对培养语感、丰富情感、发展思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文章从打开想象的方式,构建层层深入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够运用适宜的想象策略阅读不同文体,促进学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想象画面;思维;过程性;感官
作者简介:刁振璟(1972.3—),女,新疆伊犁州教育局教研室,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全国十佳新思维作文指导专家。曾多次获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辅导金奖,中国教育系统年度论文评选园丁奖,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优秀组织奖,第十六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先进个人奖,新疆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优秀组织奖,新疆中学语文录像课评比组织奖,新疆教育学会中学语文学科研究会第九届理事先进个人,新疆中小学教師三笔字书法作品大赛三等奖。
一、前言
在读文学类文章时,还原画面是常用的阅读策略。在和言语对象接触的过程中,成熟的读者往往能够不由自主地依照言语对象的描述构想出人物、事件、场景等,把文字变成一幅幅图画。
部编版教材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这一学习方法,从二年级起就陆续安排这一方法的习得与练习(如表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想象是阅读和写作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生在语文自主性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核心要素。
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将有助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感受文字之美和情意之美。
二、想象的方式:基于感官的具身认识
想象的方式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要尽量还原作者刻画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一)五感,提供多角度认知的方式
学生通过感觉认识外部世界。例如,学生第一次见到橘子时,首先看到的是橘子的颜色;当他触摸橘子时,感受到的是凹凸不平的表面;剥开橘子,看到一瓣一瓣的橘瓤;吃橘子时,一边会闻到芳香的气味、一边会尝到甜中带酸的感觉。而这时,成人会给他一个概念—橘子。学生通过看、触摸、品尝、嗅、听五种感觉完成对橘子的认识。这个完整的从感觉经由心理到概念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初级的认知过程,学生认知的发展是由无数个这样的过程组成的。
学生阅读文章恰恰相反,是将语言文字(概念)还原成事物、画面、场景……例如,在读四年级(上册)第二课《走月亮》时,学生读着课文中的文字能自然“感”到:“阿妈牵着我的手,暖暖的。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秋虫的鸣叫声,看到了月光下金灿灿的稻田,闻到轻风送来的缕缕瓜果香。静静的村庄写满了诗意。”随着美妙画面的出现,一种温馨美好的情感逐渐流入心田。当然,阅读还原不可能是所有的感觉齐上阵,但多一种角度的想象,就能多一点清晰感和熟知感。
(二)联想和想象,不被遮蔽的看见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想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艺术加工,进而创造出的新形象[1]。
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展开不自由的想象,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先把言语对象转换成为表象,并“根据言语对象的揭示推动,组织表象的活动—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引发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转换的表象越清楚,越容易将自身的经历融入其中,与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融合,产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
例如,阅读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中“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草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之后,学生会联想到过去曾见的绿地、草坪、绿洲或草原,把对过去的回忆,同对课文的想象融合在一起。于是,一幅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的图景开始浮现在眼前,并渐渐地清晰起来,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舒服”和“惊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本身就是作者的想象。作者将眼前的美景形容成了一幅中国画,对小丘的线条和颜色进行了描摹,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
“看”特定景物是联想,“看”整幅图景是想象。联想是想象的开始,用于还原;想象是联想的后续,用于创造。因此,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提问“读到这一处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哪句诗?哪首歌?你感到……”。这些提示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三、想象的深度:亲历阅读过程的抵达
想象作为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技能,同样要经历过程性学习。
(一)设计富有层次性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即教学活动中链锁式结构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之间前后衔接。学生想象画面是需要引导的。起初他们想象的画面可能比较模糊、不完整。这时,经过教师适当的教学引导,学生可逐步把画面想清楚、想完整。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边读文边想象——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教学重点段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语句进行想象。
(1)课文第四小节写了潮来时的壮观,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呢?(潮水之长,横贯江面;潮水之高,白浪形成白色城墙;潮水气势猛,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2)声音响?课文哪些地方写了声音?(出示语句,引导朗读)(3)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4)古人也观潮,他是怎么说的呢?(适时出示资料袋中的古诗,引导学生再次想象)
从自由想象,到情境认同,再到细致体会。在深度阅读的推动下,学生的想象有了质的飞跃,阅读感受也仿佛浪潮澎湃不息。
(二)单元教学的层次构造
部编版教材的语文要素经常是以一个单元为基础的,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安排了“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是在“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读句子,想象画面;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教科书编写遵循“分步呈现,由扶到放,先实践后梳理”的编排理念。本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中,《观潮》一课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视觉、听觉来想象画面;《走月亮》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调动多重感官想象画面;《现代诗(二首)》的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将诗中所写景物联系起来想象画面;《繁星》的阅读提示指引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融入自己的感受,体会“物我相融”的境界。在课文教学结束后,通过“交流平台”梳理出“我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还能想象文章中描写的声音”以及“读文章,我还能‘闻到味道”等不同的想象方法。
学生想象的方式、内容不断丰富,从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生活中寻常景物到诗歌特有的“意象”,从根据文章描写到联系生活实际。它们相互重叠,又不断拓宽,形成了主题清晰、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单元教学序列。
四、想象的选择:不同体裁的不同读法
所谓“想象画面”,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提取、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不同体裁“提取、加工、改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写景之文,唤醒文字,丰富画面
写景就是描写景物。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要想读懂写景的文章,学生就要貼近文本,亲历观察、品味的过程。部编版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构思严谨、语言凝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素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荷花》一文时,教师在“观赏荷花”这部分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通过读文,你发现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怎样的?(美丽的)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文中描写荷花美的语句,说说体会。
(3)指名交流(板书“叶、花、香、美、颜色、姿态”)(出示相关图片欣赏)
(4)体会白荷花之美。
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找一找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冒)
②“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伸、露、探、钻、冲)怎样的“长”才是冒出来?
③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
(可提供表达范式: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借助想象,学生看到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荷叶、荷花亭亭净植、摇曳多姿的样子,感受到了荷花的生机勃勃与俏皮可爱。
(二)记事之文,换位体验,延伸画面
记事以叙事为主,表现事情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读记事类文章时,学生可以充当文本中的某一角色,将自己置身于文本情境中,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使文中的形象更加具体、更加生活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想作者之想,感作者之所感,将画面不断延伸。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中第3~7自然段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
(1)自由读第3~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孩子都产生了哪些想象?哪些想象比较有趣?
(2)学生汇报自己感兴趣的想象内容。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
(3)同学们,读着这些想象内容,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4)小结: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联系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体会到更多、更有趣的事情。
(5)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这些花儿,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生1:我们从草丛里、从河岸上、从树底下,使劲地钻了出来,飞快地聚集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有的舞动着自己的花瓣;有的踮起脚尖拉着别人唱歌;有的欢快地笑着,不停地绕着圈子跳舞……这是我们的节日,狂欢的节日。
生2: 在大雨中,我和我的姐妹们在草地上剧烈地摆动着身体。也许,这是一场随处可见的舞台秀,但于我们却是狂欢节。我们一会儿向左摆了一个弧,一会儿又向右抖动了一下。当我们重新站起来时,又猛烈地摇晃起来,时而快,时而慢。这就是我们的舞蹈。)
(6)假如你是作者,看到这些花精灵在跳舞、狂欢,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雨中的花儿太可爱了,我也想和它们一起狂欢……)
(7)指导朗读第3~7自然段,感受想象的奇妙。
在换位想象时,学生当了一回花儿,体验了花儿奔放、自由的生活,这种生活也激起了学生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这样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也走近作者。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选入教材的作品语言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学生的种种联想和想象。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还要通过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五、结语
情感和感受是想象的动力,记忆是想象起飞的跑道,理解则是想象的助推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想象可以让阅读的画卷波澜壮阔。同时,想象可以把文章内容与我们的经历关联起来,使阅读行为变得更精致。文本内容也将因此长时间留在脑海中,涵养我们的精神。
【参考文献】
王宜振.现代诗歌教育[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