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21-03-14魏继贤
魏继贤
摘 要:五育并举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非常必要的。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涵,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开发本土红色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用本土红色资源提出了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红色资源 开发与应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3.050
当下的小学教育过分注重智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没有对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进行渗透,也没有做好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造成德育缺失。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养成的关键阶段,需要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本土红色资源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红色革命事迹的认识,使其受红色革命精神的感染,自觉肩负起自身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
一、开发教科书中红色资源,奠定红色教育基础
目前,很多小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斗争、革命经历了解不多,对我国一些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理解不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其关注革命发展史,激发其红色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与红色资源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红色资源,并将其与本土的紅色资源串联在一起,为开发红色课程、渗透红色教育奠定基础。
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教科书中“美好生活的保证”这一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时,提出问题:“你知道大米从哪里来吗?”“你知道我国哪些地方盛产玉米吗?”“家乡生产的玉米、小麦有什么用处?”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家乡对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的贡献,提升其荣誉感。接着,对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进行介绍,着重讲解我国淡水渔业与海洋渔业的发展。
二、整合本土红色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涉及的红色教学资源较少,且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充分挖掘当地的本土红色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归纳与分类,并将其以文字资料、音频、视频、图像等形式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丰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我国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的同时,对台湾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保护我国领土的历史故事吗?”“我省出现过哪些保家卫国的历史名人?”在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引入课外本土红色资源,如“聂守仁:文教战线的民主战士”“刘尔炘:兰州文经‘八社’创始人”“水梓:‘科技强国’的倡导者”等革命志士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家乡先烈教育兴国、经济兴国的举动,了解维护领土主权的不易与艰辛,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建设校本红色课程体系,开发红色教育框架
要对本土红色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需要地方小学加速建设校本红色课程。教师要认真研究甘肃地区的红色资源,并将相关内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相融合。同时,考虑到学校内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以“难、中、易”为主要教学模块,搭建校本红色课程体系,使不同阶段学生都能够接受红色教育,从小学习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
以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从基础知识着手,在课程正式开始前,播放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纪录片,让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风俗,让低年级的学生观看各民族团结一致、繁荣发展的景象,激发其民族大团结的意识。接着,介绍甘肃省内藏族同胞支持我国红色革命的相关事迹:“肋巴佛是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在1940年带领群众募捐粮食抗暴斗争,后组成农民起义军与王仲甲的起义军汇合成‘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为我国的抗日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通过整合本土红色资源,让中高年级的学生了解更多的红色革命故事。为了使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领略本土革命资源的内涵,教师可组织高年级学生收集类似事迹,并在课上进行分享,从而对本土革命英雄的革命事迹进行梳理,在脑海中形成红色学习的框架。
四、依据道德法治教学目标,培养学习红色学习的动力
甘肃是我国的革命圣地,其本土红色资源充足。然而,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向其灌输过多的红色资源很容易造成表面化的后果,使其只了解相关事迹,却无法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内涵,影响红色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将道德法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作为基础,根据教学大纲适当引入一到两个事迹,并与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激发其红色学习的热情,实现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了解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推翻帝制”“讲解民主共和之路历史”“整理革命先驱事迹材料”等教学目标进行红色资源课程设计。结合课程目标,将“临潭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保至善革命事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介绍苏维埃革命对我国工农革命的影响、临潭县苏维埃政府朱德等人组织的“洮州会议”、保至善积极开展工农运动等革命事迹。在讲解以上内容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当年革命条件十分艰苦,是什么让革命先辈坚持下来的呢?”“革命先辈有哪些让人敬佩的地方?”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加深其对本土革命先烈的敬爱,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红色学习的热情。
五、创新红色资源应用方式,优化红色教育形式
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方式难以加深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与感悟,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师在讲解本土红色资源时,切忌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将多媒体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方式、任务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中,为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教师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碑”“旺藏‘茨日那毛泽东旧居’遗址”“原南腔北调滩街45号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等本土红色资源引入进来。让学生联想当时共产党工作的实际情况。之后组织演绎活动,让学生体会工农一家亲的内涵。在图片联想、实践演绎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认识,实现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
六、组织红色实践教育活动,丰富红色教育内涵
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渠道不止课上教学一种。教师要以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线索,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建立红色认知,实现对其红色思想的升华。
在对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探寻南梁纪念馆纪念碑”“百年追梦之探寻岷州会议旧址”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对甘肃省的红色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探寻红色资源的深刻意义,加深其对“复兴中华”的情感认同。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弥补当下小学教育中红色教育缺失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并主动将其引入小學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态度与方式方法,不仅要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红色教学内容,还要积极将课外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当中,在知识教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使其传承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基顺《加强“四合”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红色教育浅谈》,《新教师》2020年第12期。
[2] 夏健君《红色资源进课堂的价值分析、资源开发与实施策略述略——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视角》,《中小学德育》2020年第8期。
[3] 王子宝《基于红色文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8期。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行动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436)
35255019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