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多重语境下对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坚守策略

2021-03-14帅迎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中心论工具性中学语文

摘 要:在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背景下,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而言,在多重语境之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学语文文本的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文本阐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文本阐释将走向何方,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坚守中学语文文本的相关内容,这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多重语境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坚守策略。

关键词:多重语境 中学语文 文本阐释 坚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3.038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着重做好文本的阐释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否科学合理,符不符合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多重语境之下,针对中学语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坚守相关原则,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读,把握核心内涵,这样才能体现出应有的教学成效。

一、多重语境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本阐释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语境意义的还原

很多教师在针对文本内容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没有高度重视文本语境意义的还原,对于原本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引导,导致学生的理解深度不足,存在表面化倾向,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学语文文本的核心内涵和根本宗旨,限制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

例如,朱德《我的母亲》一文,从表面看来是缅怀像母亲一样的劳苦大众,希望千千万万的母亲能够老有所依,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愧疚之情。而对其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更深层阐释,可以看出,从根本上来讲,也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铺垫,用母亲来代表革命。然而,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针对该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挖掘和阐释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对其深层次的内涵缺乏了解和有效引导,导致学生的理解也流于表面,没有深刻体会文本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只是片面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母亲的怀念,而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文本阐释,缺乏特定语境的联系,导致对其历史语境和核心内涵缺乏了解和认知,并不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语境的有效融合,由此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把握文本,这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2.过度对中学语文文本进行阐释

针对中学语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以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内涵为出发点,同时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要避免阐释过度或者完全个性化解读等相关问题。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需要充分体现出阐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相关文本有更加正确的把握。然而,从具体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尽可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而在具体的解读和阐释过程中,存在背离文本本身的语境和意义的问题,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过度阐释等问题,存在空套理论、空套相关解读语境等现象,进而导致文本本身的内涵和根本宗旨被偏离。

例如,对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进行文本阐释的过程中,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充分体现出父亲对于孩子无私的关爱。然而,有些同学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阐释或者不正确阐释的问题。有的同学甚至认为这种攀爬月台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是一种不正确的表现。这种过度闡释的现象虽然体现了学生个性化解读,但是与文本阐释的初衷和深刻内涵存在违背的情况,甚至导致学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理解能力,歪曲了文本的本质,对于文本原有的生态美和丰富的内涵都造成很大的破坏。这种过度的解读和歪曲的理解,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损害。因此,在对中学语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着重对文本的根本意图进行充分尊重和深入挖掘,客观对待文本的核心内涵,尊重作者的思想主旨,对于文本的完整性和时代意义进行深入理解,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核心内涵。

二、多重语境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坚守策略

1.要以“三中心论”为依据

在多种语境的影响之下,针对中学语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充分坚守相对应的基本原则,其中“三中心论”即“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是需要充分遵守的基本原则。在针对此类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探究三者的关系和隐藏的内涵,进一步体现出思想主旨,这样才能更科学合理地阐释中学语文文本,从而把握其核心内涵。

“作者中心论”更加关注作者的写作习惯,以此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初衷。“文本中心论”更加关注文本本身,小说家乔伊斯指出,针对一首诗进行本义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在含义方面,同时也要在构成方面,在对其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文本本身的技巧、语言、结构等相关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本身的核心内涵,因此在对中学语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把握文本中心的相关内容,对相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才能体现出应有的阐释效果。“读者中心论”更加关注读者,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针对文字的内容和文本的核心内涵去深入了解,与自身的生命历程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能体现读者和作者的共鸣和共情体验,进而读出与自我生命历程相适应的内涵。同时也要看到,作者在描写某种场景或者讲述某类事件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是对当时生活时代的一种表现,读者在对其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体会自己的生活时代背景。因此,要从根本上有效坚守中学语文文本的相关内容,在阐释的过程中要充分落实“三中心论”。

2.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服务效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样的指引之下,针对中学语文文本阐释而言,也要充分坚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在文本阐释的过程中,要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中,以此体现文本阐释过程中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确保两者的充分融合,不能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以此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例如,鲁迅作品中的符号思考,对《孔乙己》中“长衫”“掌柜”形象等相关内容的阐述过程中,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要有效构建相应的文本语境

针对相关文本语境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就是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文本主体存在的背景性文化语境。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知读懂社会,以此构建属于自身的文本语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应有的文本阐释效果。

例如,苏轼《赤壁赋》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苏轼为什么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写下如此壮丽的作品,通过对文本的深刻阐释,把握相应的语境,坚守文本语境阐释的原则,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文本的核心内涵和真正意愿,从而让学生感同身受,有更深入的理解。

4.要充分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和差异性特点

针对中学语文文本而言,所涉及的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和文学经典,其中包括很多国外的经典文学篇目,例如《哈姆雷特》《伟大的悲剧》等,因此,在对该类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差异性特点,在西方的思辨主义语境之下,更加明确,西方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关注思维的审美和逻辑的分析,注重抽象合理的本质分析,以及理性的探索,因此在对该类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要充分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地域性,同时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进行辩证的论证和阐释,以此体现出文本的核心内涵。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的剖析可以充分看出,在多种语境之下,在当前中学语文的文本阐释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对此类情况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要明确相应的基本原则,把握文本的核心内涵和内在意蕴,通过文本阐释,体现出中国情,中国味,以此为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增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段双全《文本多元解读的专业性——兼论“多元有界”和“多元有度”》,《中学教育教学》2018年第2期。

[2] 陈发明《打破定势,开辟新径——试论中学语文文本的文化性阐释》,《中国报业》2013年第9期。

[3] 薛良勇《孙绍振语文文本解讀思想研究》,聊城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帅迎春,1981年生,女,中教二级,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3209501908278

猜你喜欢

中心论工具性中学语文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习总书记“人民中心论”指导下的电视剧创作批判及提升的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