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2021-03-14刘敏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可帮助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此,本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并挖掘其教育功能,探讨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功能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3.03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每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其潜藏的教育功能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还能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意义
1.减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是一直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受一些因素影响,一些人热衷于学习外来文化。特别是近几年,国人受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中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如喜爱过圣诞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度不高,由此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当代文化中涌现许多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极大地影响传统道德理念,进而不断扭曲着中学生的价值观,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极为迫切,有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减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唤醒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
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渗透有助于唤醒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可引导其主动参与传统文化内容的品读,让学生能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深入的认知。例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教师可采取故事教学法,让学生主动讲解古诗的主要内容,再让其对文章进行朗读,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心态,进而正确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更愿意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其文化素养。
3.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学生足不出户就可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但因为初中生并未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无法正确判断网络上的内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改善当前学生的现状,可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让其从整体上认知语文基础知识,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爱国人士,有利于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二、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从语文教材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育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少注重深挖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内容。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已掌握相关的知识,但从本质而言并未对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有所理解。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将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礼仪文化,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礼仪文化,教师要对其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加深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让其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物。
例如,古代著作中有许多章节均体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科学挖掘课文中的礼仪知识,并有效引导学生对古文进行品读,理解礼仪之邦的内涵,进而让学生的道德观在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2.结合风俗节日,增添传统文化的趣味性
兴趣是唤醒学生学习激情的润滑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深入感悟,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华民族在岁月的积淀下出现许多宝贵的文化财产,传统风俗节日就是其中之一,而学生对于重大的传统节日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效渗透传统节日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联想,引导其深入认知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文《端午的鸭蛋》时,众所周知,粽子和咸鸭蛋是端午节的特色,但很少有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因此,教师上课之前,可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书籍或者上网收集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让学生在探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与端午节有关的知识,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引导其主动学习其他节日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入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再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该内容涉及中秋节的文化知识,寓意家人团聚,而此时苏轼只能独自望月,表达对远在异乡的弟弟的怀念,表达心中孤高的情感。教师可从诗歌的意境出发,借助中秋节告知学生家人的重要性,让其明白不管是在异地还是在近处,都要对家人予以亲切的关怀。
3.创设古诗词课堂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的古诗词,而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活跃传统文化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下理解古诗词,如此,既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感悟,又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感受诗词表达的文化内涵,寻找古人的智慧,体会其中蕴含的诗文特征和情感,让其能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岳阳楼记》时,该内容主要体现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忧虑的情感。因为学生不是很了解古诗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所以在学习时,对于诗词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想象岳阳楼的景色,而在如此壮观的景观下有一个漂泊孤独的人,从而体会其中凄凉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收集一些描写岳阳楼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将抽象的诗词生动具体化,减低学生理解诗歌的难度,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深入的领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拓展传统文化素材,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人类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朽,是因为一直以阅读的形式不断吸取优秀的文化,不仅能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还能培养其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化素材,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其对传统文学作品加以品读,既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充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岳阳楼记》,其中最为经典的诗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学生在阅读后,学会关心国家时事以及发展动态。同时,《苏州园林》等文本也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让其感受中国伟大的建筑艺术,唤醒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再如《隆中对》,让学生对诸葛亮产生由衷的敬佩,通过深入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能让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而传统文化教育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和进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其加以渗透和应用,让其既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全珍《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家长》2020年第4期。
[2] 宋光《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年第4期。
[3] 罗飞《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年第20期。
(刘敏,1983年生,女,汉族,山东宁阳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
355250190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