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韵之美
2021-03-14王茜
王茜
摘 要: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有关门做出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指示。小学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的文化渗透方式,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并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从提炼文化元素、创新文化活动、构建文化情景、开创自主活动、推行动态课堂角度出发,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3.026
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学生以切身体验的方式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但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相对欠缺,因此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化了解传统文化,符合当下的教育理念。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策略,首先以语文教材为根本,提炼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其次创新传统文化活动,以此实现寓教于乐,同时创设文化情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另外,开创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最后实现师生配合,推动动态课堂的开展,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及问题
1.以课文为依托,文化传承具有局限性
在语文课程中,学习课文是重要内容,而课文中不仅包含语文的基础知识,还可能含有相应的传统文化,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了解相应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仅通过分析课文,无法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文化活动固定,文化传播途径单一性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多以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并引导其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多面性,虽然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体验感,但仅仅以上述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导致传播途径过于单一,最终使学生无法有效提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文化普及单一,师生缺乏互动交流
一般而言,在語文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时,教师为课堂的指导者,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输出文化信息,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普及效果。但教师单方面的引导导致师生互动频次减少,从而无法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给予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会减少。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提炼文化元素,紧密关联学科
传统文化的渗透应立足于课本,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了解课程主题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赏析传统文化,收获良好的文化体验感。对此,教师以在课本中提炼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将文化内涵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帮助学生以学习语文知识的方式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以课文的主题内容为切入点,探索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从剖析文章中心思想入手,带领学生感受主题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比如,教师在讲解《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探究传统节日背景下的文化主题元素。教师探索课文中所包含的傣族传统文化,以此为切入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普及拓展,从而将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课文相结合。再如,教师在讲解古诗时,从诗中所呈现的文化情景入手,引导学生在解析古诗含义的同时,感受诗中的文化氛围,从而在掌握所学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了解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2.创新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相对单一,教师以带领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知识以及构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活动形式都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感,使学生失去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保持求知的欲望。为此,教师从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入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文化体验。
例如,教师围绕“传统节日”这一课程,带领学生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依托的传统文化活动,本节课中,以时间为线索,提到一年当中有多个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对此,教师挑选“春节”这一典型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背景开展文化活动。为了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在其中增添相应的创新元素,比如将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联。教师以“鞭炮”这一元素为例,带领学生了解鞭炮的文化内涵,以及古时候鞭炮的制作工序,使学生不仅了解到鞭炮在春节中的意义,还能充分认识到关于鞭炮的科学知识。
3.创设文化情景,丰富文化内涵
情景模式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场景中,对于新的文化知识,学生则可以以切身体验的方式全面了解文化内涵,对于已知的文化知识,学生则可以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从回忆相关小事入手,建立与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系。为此,教师结合课内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文化情景模式,并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将自身内在情感以及亲身经历与传统文化相关联,从而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例如,教师讲解《司马光》这篇古文时,站在文化氛围的角度为学生构建传统文化情景。首先,教师立足于古文的含义,从故事的内容入手,构建故事的整体框架。其次,教师提炼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将其拓展成具体的传统文化知识,再把其放置于情景中,使情景不再局限于古文本身,而是营造出古代文化氛围。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情景立体化,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文化并理解古文,从而达到双效合一的理想教学成效。学生置身教学情景中,相当于置身传统文化氛围中,在理解古文含义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对于文化的认知,感知文化氛围,并深入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
4.开创自主活动,搭建互动桥梁
新《课标》倡导小学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掌握多项学习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仅靠教师单方面输出,而自己却以被动学习的方式展开认知,并不利于其在保持文化认知热情的前提下产生文化传承意识,由此便使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大打折扣。为此教师试图以开创传统文化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式,搭建师生、生生活动的桥梁,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搭建互动桥梁,并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其中包含自主设计传统文化小游戏、自主认知文化内涵、自主讨论文化问题等环节,学生在教师搭建的交流平台上输出自己的想法,并深层次了解传统文化内涵,而教师则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助,引导其准确认知传统文化知识,搭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桥梁,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探究能力。
5.师生相互配合,推行动态课堂
师生双向互动才能达到理想的高效课堂的状态,因此在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期间,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实现动态课堂,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逐渐找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教师以课内教学内容为依托,以师生相互配合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问答及辩论活动。比如在师生共同决策之下,将讨论的主题定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线索”,学生以查阅资料或观察生活的方式,挖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线索,再将其制成问答题的形式,从而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使得动态课堂得以顺利推行。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误区,以此为突破口,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再如,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到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输出观点,同时增添相应的价值引导,从而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并产生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以代代流传的方式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教育是输出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融合相应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知传统文化,并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文化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 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新课程研究》2012年第4期。
[2] 陈新光《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引导教学分析》,《都市家教》2017年第5期。
39885019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