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匠精神里的技与道

2021-03-14高利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神工孙思邈工匠

高利

●   课文引述: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课文里的“宝藏”

华夏民族从来不缺乏工匠精神,不必去翻找各个行业的专项历史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各行业“秘籍”,仅仅从“士农工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等耳熟能详的俗语,从《核舟记》《口技》《卖油翁》等人人皆知的故事,从“师旷”“庖丁”“轮扁”“优孟”“击磬襄”等典籍里众多带有职业特点的名字,从上至国家下到民间博物馆、个人家庭所藏的跨越五千年数以亿万计的各种传世物(精)品,我们就能了解中国历代工匠以其卓越的精神、高超的技能、惊艳的作品雕琢着各自所在时代的品质并传承不息的事实。

当然,我们探寻中国工匠精神,除了看“美好器物”和“精湛手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超凡品质”,这才是其精神中更为本质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就以两个古代的例子作为推荐反映工匠精神的“国宝”,对标本单元讲到的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三位当代工匠,来管窥中国工匠精神由古至今与时俱进之一二。

●   国宝请“举手”

国宝档案一: 贾思勰踪迹及其遵循规律用实践出真知的农圣思想

贾思勰出生在大约1500年前的山东青州益都(就是今天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为纪念这位农圣的杰出贡献,山东省的济南市、淄博市、潍坊市、寿光市等地均建有贾思勰的雕像或纪念馆。贾思勰的农学思想主要保留在其作品《齐民要术》中,也在雕像上和纪念馆中有或详或略的反映。

《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共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以及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和治荒的方法,“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袁隆平院士在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充分践行了不唯权威论调、坚持科学真理的精神,践行了实践出真知的方法论,最终获得了成功,朝着实现“禾下乘凉梦”坚定地迈进。1500多年前的农圣贾思勰也有着相同的科学理念。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或自己总结或引用他人言语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天为之农,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

种田养殖要顺应天时地利,依循气候、土地、干湿等客观情况。正是坚持这种科学思维,贾思勰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学体系,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养殖做了较为精确的技术总结和指导。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和袁隆平一样,不迷信权威,深信“智如禹汤,不如常耕”。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深入田间,在亲身观察与实践中修正前人的错误,总结出更精准的庄稼生长规律和耕作技术。

我们在赞叹贾思勰选留作物良种时能鉴别30多个水稻品种、90多个粟米品种的专业精神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他的这种科学态度和“力能胜贫,谨能防祸”的进取精神、严谨思维也是古今中国工匠精神中的精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在。

国宝档案二:孙思邈医理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药王思想

和袁隆平、贾思勰一样在追求术业专攻方面讲求实践的,还有药王孙思邈。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才能做到“精”。同时,孙思邈还认为医乃仁术,而非“邀射名誉”“经略财物”的手段。医者要常怀同情之心、同理之心,在行医时“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治病面前不论贵贱贤愚,人人平等,这就是“诚”。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医学思想,在一流的精妙技术之上,更有一流的医德为追求。

孙思邈的这些医术和医德主要保存在他的医学著作《千金方》中。孙思邈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预防与治疗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思维,还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释了医德。这背后是他悲天悯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起作用。在孙思邈眼里,不仅人人生命平等,众生生命亦平等,这影响到他对药材的选择。他的药方中很少用动物作为药材,原因是:“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所以,我们在关注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内涵,它既包含“技”的方面,也包含“道”和“德”的方面,包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思考,对社会道德责任的思考。只有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代代神工巨匠,催生出每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   宝藏里的“课文”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立意非常高,让我们在关注工匠精神时,不仅要关注工匠精神物化出来的“一流技术”和“精美器物”,还要关注和践行工匠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大“道”(包含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这个大“道”实际上是百工之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对中国传统精神一以贯之的活学活用,即认识到专业技能和作品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层级(按照庄子的理论称之为“技”),遵循客观规律和肩负天人合一责任才是工匠精神的高阶层级(“道”,进乎技矣)。

这种关照在古今不少作品中都有述及与体现,可见我们对此的认识论也是一贯的。两千年前的庄子就很喜欢讲神工巧匠的故事,如“庖丁解牛”“运斤成风”“不龟手之药”“津人操舟”“轮扁斫轮”等。除了这些故事本身的语境寓意,庄子在讲这些神工与神技时大多都会赋予一个“道”高于“技”的价值判断,以及活学活用、与时俱进才是神工与神技的正确打开方式的倾向。最有代表的是“轮扁斫轮”中他借轮扁之口的论断——轮扁说,根据经验,自己最厉害的斫轮技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一种只有自己会、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秘诀。所以对神工与神技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看最表面的东西,更要关注那些“其不可传也”的精髓,所以本文作者李斌说得太对了,这就是得用“一流的心性”去体悟和实践的精髓。

现当代的作家也经常把工匠精神置于这样一个价值观照中来感染读者。比如汪曾祺笔下的“戴车匠”“叶三”“侯银匠”“连老大”“收字纸的老人”等,他们不仅技术精湛,身上还有一种超越技术的善良、谦和、温暖、睿智或从容。他们不仅是工匠、生意人,还是整个人群中甚至整个世界里积极促进和谐、增强幸福的一分子。让我们觉得,正是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得到了技术和道德层面的稳定和发展的保障,他们也会与时俱进,思考着如何更好地顺应这个世界的变化——正如冯骥才《神鞭》中所表达的,确实有比技术和器物本身更值得传承的东西:

鞭没了,神还在。

这个“神”,是神鞭傻二、戴车匠们的与时俱进,是贾思勰“食为政首,要在安民”超出技术层面的“齐民”思想,是孙思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超出专业的仁术与仁心,是张秉贵“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的觉悟,是钟扬“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的判断,也是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坚信真理与实践的奋斗。

总之,愿意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愿意超越小我肩负更大责任,愿意与时俱进不停步于创新,这不仅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最高旨归,也是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依然辉煌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我们以后在博物馆及九州各地惊叹四羊方尊、秦始皇陵铜车马、中医方药、样式雷烫样、良渚玉琮王、平遥古城、拙政园等精美器物、建筑样式和技术的时候,记得更要细细品味并学习蕴含在其中的这些朴素且伟大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神工孙思邈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孙思邈与屠苏酒
过黄山
观都江堰偶得
工匠神形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十年逐梦话“神工”
工匠赞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