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景漫步到光景漫步*
—— 探索环境的多样化手段
2021-03-13邱坚珍李雅婷陈嘉燕
邱坚珍 李雅婷 陈嘉燕
0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穆雷·谢弗(R.Murray Schafer)提倡并推动声景学科的发展[1],建立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影响的“世界声景计划”(World Soundscape Project)。如今,声景研究早已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城市景观课题之一,城市声景观的相关要求及监督条文已出现在政府政策法规中;实际上,声景学经已成为国际性的研究热点。中国学者吴硕贤在2017年提出“光景”概念,并倡导建立“光景学”作为与“声景学”及“香景学”并列的新学科。光景研究和声景学一样,不仅关注光源及其环境所形成景观的特征,而且更关注人的主观感知及体验[2-4]。光景学与声景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学术特征,均主张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环境、理解景观同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来研究人居光或声环境及其景观。声景学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及其丰富的学术成果必将给光景学的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声景漫步”作为声景研究及表达的基本手段已得到广泛运用;基于声景学科显著的交叉特征,研究和应用者来自包括物理、工程、社会、心理、医学、艺术等众多领域,故“声景漫步”的具体运用及外延不断得以拓展并呈现多样化特点,至今亦然。本文以声景漫步的研究与应用发展为启示,提出“光景漫步”理念并探讨其作为光景学科基本研究手段的可行性,并在广州花城广场的光景研究中建立光景漫步路线。众所周知,人对环境的视觉体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视觉特性、观赏过程不仅仅涉及眼睛所接触的直接信息、以及空间活动形式,体验的优劣还有赖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5]。目前在物理光学以及视觉环境的量化研究方面已有丰富成果,并建立了许多数量指标[6-8];光景学与光学的关系和声景学与声学相类似,有着一定的密切关系并相互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及交叉研究是光景学和声景学的显著特征。
1 “声景漫步”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
1.1 声景漫步的概念及缘起
“声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为“个人、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在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9-10]。声景研究的关键课题是声环境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对人产生影响,从声源、空间、人、环境等方面来系统地描述声环境。声景研究由人、声环境、特定的语境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等要素共同组成,声景漫步、调查问卷、访谈、声源分类法以及双耳声学测量是目前声景研究中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其中,声景漫步(soundwalk)是以倾听声环境为重点的步行探索特定区域的研究方法[9],即参与者依照预定方案和路线,通过主观感知与客观测量等方法对声环境作出感知判断[11]。目前欧洲国家所设立的国际性重大课题,例如伦敦管理局推动的声景示范项目[12]、欧盟的欧洲城市声景计划(Soundscape of European Cities and Landscape)、欧洲科技领域研究合作组织(Europea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简称COST)的TD0804行动,以及柏林、斯德哥尔摩和安特卫普等其他城市正相继开展的类似研究[13],均引入声景漫步的方法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声景专题研讨会上,声景漫步常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分议题进行研讨交流,其在声景学领域中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声景漫步”一词,最早由穆雷·谢弗和“世界声景计划”的研究人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将其作为声景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14]。谢弗认为声景漫步与传统的倾听行走(listening walk)不同,它不是单纯地注重行走过程中的倾听,而是研究者对漫步有预先设计,并利用乐谱或地图作为引导,使听者在行走中注意到场地内特殊声景和氛围的一种声景探索方式[1],其声环境可以是实际环境或者意象环境(乐曲或磁带)。世界声景计划建设者之一的希尔德加德·威斯特坎(Hildegard Westerkamp)将“声景漫步”定义为“以倾听环境为主要目的的任何远足。”[15]他还在温哥华伊丽莎白女王公园内进行了参与性的声景漫步实践[16],呼吁人们关注城市中被忽略的典型声环境要素,重新感知人与环境、自然之间的联系;康考迪亚大学麦卡特尼(McCartney)认为:“声音漫步是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当下’,可以让人‘听到’地点的特殊信息并以新的方式去理解。”[15]他着重研究声景漫步在社会、艺术创作和互动装置的应用可能性[17-18];法国波尔多国立建筑景观设计学院学者塞米多(Semidor)是最早将“声景漫步”引入城市公共空间声环境研究[19],他认为声景漫步有助于设计者在设计初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城市声景观,进而将其反馈到城市规划设计中。
实验室方法有利于声音的物理特性及其模拟、比较等研究,但对于复杂多元的声源及场所情况,声音与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却较难体现。声景漫步可弥补这些不足,充分考虑场地的当下时空状况以及视听交互作用[20],综合物理、社会、地理、文化、心理和空间等因素。近20年来,声景漫步作为声环境研究的方法,在声景评价[21]、声景特征感知以及影响声景感知因素[22]等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艺术创作、社会及地理研究等领域也得到了拓展及创新。
1.2 声景漫步是声景的研究方法
声景漫步是由团体或个人按计划进行,探索区域声音特征的研究方法[23-25]。其程序细节包含现场踏勘与测量、问卷调查与访谈、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拍摄与录像等常用技术。通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对特定区域内声环境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探讨其对人的心理感知及行为模式等影响。系统化的声景漫步在定量和定性的声景研究中具有优势,是一种参与者体验特定区域内声景的途径。《用声音漫步的方法倾听城市》一文中,研究人员在欧洲最美的步行林荫道兰布拉大街(La Rambla)上设计了两条声景漫步路线,进行声环境的评价比较[19],识别具有城市意象的声景特征,探讨城市环境中使人愉悦的因素,为设计师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新思路。在《以声景漫步来识别城市声景》一文中,研究人员对漫步参与者、问卷类型、评价位置等因素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改良[25],参与者在声景漫步中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的区域范围内行走,但可以按照地图指示自行选择评价位置,对空间的声、光、味、开放性和空间密度等要素进行评估,同时也探讨了此方法与普通小组型漫步的差异,研究表明改良后的声景漫步有助于针对性地应对环境感知偏好问题。
具体应用上,声景漫步的调研问卷和访谈内容设计也有许多讲究,量化数据的方法包括开放性问卷、语义差异量表及史德培尺度法等[26]。在《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观的语义差异分析》一文中,作者针对谢菲尔德四个典型城市公共空间组织进行了若干组的声景散步,结合语义差异量表来研究声景特征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并探讨主要感知指标,这给城市规划、声景设计提供了积极的借鉴经验[21]。在《一种测量城市居住区声景观质量的工具》中,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学者贝格伦德(Berglund)和尼尔松(Nilsson)分析了12个住宅的声环境感知特征问卷量表与声景漫步数据,识别及分类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影响下住宅区声景观质量,研究结果在住宅区声景优化改造工作中产生作用[27]。在曼彻斯特市中心,索尔福德大学的亚当斯(Admas)等人设计了半结构访谈与声景漫步组合进行踏勘,选择城市规划设计背景的专业人员为参与者,探索开放空间、建筑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和声景之间的关系,摆脱对消极噪声的过分关注,以积极的视角应对声景营造的相关问题[28]。
1.3 声景漫步是声景的创作手段
声景漫步在声景的创作表达上同样具有很大潜力,是建立多感官、具象化地向公众展示文化与历史的新手段。扈军在《基于GIS的声景分析及声景图制作研究》中梳理出杭州柳浪闻莺公园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声景观,并规划声景漫步路线来引导人们获取独特的声景体验与感受[29]。社会地理学家托比·巴特勒(Toby Butler)组织了沿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声景漫步(图1),录制当地人的口述采访和现场声环境,建立了在线的资源共享平台[30],使更多原住民回忆起音频记录下的生活情节。音频媒体平台也成功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河畔观游,体现了声景漫步创造的社会价值。
图1 伦敦泰晤士河声景漫步采集点Fig.1 soundwalk collection points in the Thames River,London
声景漫步的互动性与探索性特点,催化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并极大丰富了艺术领域的创作形式,创造了微妙、善于变化、富有表现力又具有仪式感的听觉体验。在苏格兰卡德罗斯(Cardross)附近一座建于1966年的粗野派现代神学建筑群(图2),由于历史原因被废弃后,已被国际建筑保护组织DOCOMOMO誉为现代“具有世界意义的建筑”,由格拉斯哥公共艺术团体NVA于2008年组织改造其作为艺术和教育中心。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迈克尔·加拉赫(Michael Gallagher)对遗址研究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口述采访,并将采访、现场录音与关于遗址的故事缝合,形成一个连贯整体的“基尔马修音频漂移1号”(Kilmahew Audio Drift No.1)实验性声景作品[31]。以此作品为引导的声景漫步不设领队,参与者佩戴定位系统GPS和便携播放器自主漫步,以富有层次的音频作品伴随着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漫步与游览的互动也为漫步者提供了更开阔地展现历史及想象力的空间。日本著名声音行为艺术家铃木昭男(Akio Suzuki)的作品《点音脚踏》(Oto date-steps)[32]中,利用声景漫步让参与者游走在多个“聆听点”(图3)之间,听众不仅可以欣赏自然及人文风光,而且能在“聆听点”听到历史的回忆。
图3 “聆听点”的图案Fig.3 the design of otodate-steps
在声环境研究方面,声景漫步已广泛应用在声景评估、感知差异、满意度、声源识别、整体偏好以及声景与人、社会的联系等方面[26]。近年来,声景漫步也逐渐成为艺术界和时尚界在创作手段上的新宠;对于打破时空限制的“虚拟声音漫步”的讨论[29,33]也颇为丰富。声景的创作手段及应用领域正不断得到拓展,“声音漫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合作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2 “光景漫步”的构想及其实践探索
2.1 声景漫步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景观研究正从单纯以视觉为主题的讨论逐渐转为更关注美学、文化以及社会的综合价值[34],光景学和声景学一样以人对“景”的主观感受为根本,注重人的社会性、行为与环境心理的作用。声景和光景中人的反应均取决于“景”在心理、社会和人文层面上建立起的感知关联,虽然声和光有着不同的物理特性,但它们有着相似的研究基础和范畴,其研究方法也存在共通性。因此,参照“声景漫步”来构建“光景漫步”作为光景研究的新方法,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
2.2 “光景漫步”的构想
将“光景漫步”作为探索光景的手段,可获取人与光景之间的感知、反应以及体验结果。所谓光景漫步(lightwalk),指以观赏光景观为重点的步行探索特定区域的方法。是一种参与者主动、积极地去观赏光景的方式,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开展漫步,去关注某一区域内的光景。除了系统化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漫步者尚可采用特定技术对现场环境进行记录,包括拍照、录像、地理信息以及相关客观指标的获取等。
2.3 “光景漫步”的意义及其应用
光景漫步的基本理念是以参与者对光环境的主观感受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属,以科学方法探索光景观及光环境。传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以抽样形式选择目标,但往往难以确保目标自身对调查区域了解的深度,导致其主观感知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对于光景和声景这类注重感官体验的研究,如参与者能以一个亲身体验过程来了解研究区域,无疑可更好地加强其感知和体验的准确性。漫步形式能将人的主观意识推进到以更“合理化”的科学标准来形成研究结果,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光景学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传统人文及自然光景的整理、挖掘及维护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光景研究,光景营造工艺与技术研究,城市空间的光景评价研究以及光景在现代景观体系中的作用研究等。基于“光景漫步”的初步构思,笔者总结了以下可能的应用方向:一、作为光景实地调研的手段;二、评价特定区域的光环境品质;三、作为光景营造的设计方法;四、为日后光景研究获取和积累数据信息,如建立光景数据库,为提升人居光环境提供基础依据;五、推进光景学科的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为光环境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途径。
“光景漫步”应用在探索城市光环境的实地踏勘与测量研究时,由于步行形式的感官体验极强从而更有助于人们获得对环境的实际体验和即时反应,可增加主观数据的有效性[35],“光景漫步”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面的优越性,使漫步者可以获得与光景、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之间最真实直接的主观感受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光景漫步”在任何应用的细节程序上同样存在灵活性,可根据实际对象和研究目的综合考虑。
光景漫步作为光景设计的辅助方法时,将零散的光景资源整合,可理解为创造一个集生态、游憩、文化、美学及土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带状复合生态系统[36-38],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推动城市更新和营造城市景观均具有积极意义[39-42]。在广州花城广场的光景研究中,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与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结合进行光景实地踏勘,获取受访者对花城广场光景的评价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光景漫步”路线,将典型光景资源根据历史文化信息、空间环境要素等加以整理,形成由自然与人工光景构成的线性景观路线。此“光景漫步”路线不但以时空变化丰富了广场游览的趣味性,还将原本容易被忽视的光景观予以重点塑造,令漫行者体验到了更全面、更丰富的景观体系。
3 “光景漫步”的实践探索
相比于访谈及问卷等常用研究手法,“漫步”手段的一大特点在于参与者同时作为研究工具存在,所带来的即时感应做为研究结果呈现。由于人是以不同的感官对外界分别感应声景与光景,两者在具体过程及形式上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漫步形式(小组或个人)、场景及目标选择、是否选择领队以及如何选择领队等方面,两者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声音可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内对听者起作用,声景漫步的聆听可设定在一定范围内或某个点但方向不一定为唯一,并不会对漫步结果产生太大影响;而对于光景欣赏来说,不同角度和方向的体验往往存在较大变化,最佳或较佳的欣赏位置受到更多限制。在光景漫步的应用中必需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花城广场的光景漫步路线设计时在每一个光景点均以文字及图示方式给出建议观赏角度。
3.1 广州花城广场光景漫步研究
花城广场被誉为广州的“城市客厅”,位于珠江新城的城市新中轴线核心节点上,南端止于2010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主场馆所在地海心沙,与广州地标“小蛮腰”隔江相望。在花城广场的光景研究中,通过营造光景漫步路线改善了原本个别优秀的光景观资源容易被忽视的状况,同时完善了广场的景观体系、丰富了游览体验。此类光景漫步路线可进一步作为城市光景的导览图,创建探索城市环境的新形式。
3.1.1 光景资源探查
花城广场实地调研以问卷调查与李克特量表为手段,问卷对象选择对广场景观状况较为熟悉,并曾在一天内的不同时段逗留于广场者。
问卷调查得出受访者对花城广场光景喜好排序以及对特色光景排序情况,如图4-6所示。调研得知,花城广场最受喜爱的五种光景排序是:广州塔—音乐灯光喷泉—日出或晚霞—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使用者最不喜欢的三种光景排序是:广告牌—其他(地灯、激光射灯等)—夜间的雕塑小品;被认为最具特色的五种光景排序是:广州塔—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音乐灯光喷泉—猎德大桥。笔者并对广场三个具代表性且特色鲜明的光景点进行了光景满意度问卷调查,分别为:桃花岛(特点:自然生态)、灯光音乐喷泉(特点:人群停留时间长、参与度高)、文化广场及广州塔(特点:地标性),得出使用者对其总体感受满意度由高至低的排序为:桃花岛—广州塔—音乐灯光喷泉(图7)。
图4 使用者最喜爱的光景Fig.4 the favorable lightscape of users
图5 使用者不喜欢的光景Fig.5 the disliked lightscape of users
图6 使用者觉得有特色的光景Fig.6 the lightscape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sers’ perceptions
图7 三个特选光景点的总体满意度Fig.7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the three selected lightscape
研究可知,光景的受喜爱程度以及受访者对其总体满意度的高低,除了景观本身的特征外,很大程度依赖于光景营造的场所氛围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程度等。花城广场的光景研究还表明,光的亮度、照度等物理指标与使用者对光景效果的判断及体验的优劣并未形成线性对应关系[43]。
3.1.2 光景漫步路线设计
图8 花城广场光景漫步白昼路线Fig.8 daytime lightwalk route of Huacheng Square
图9 花城广场光景漫步夜间路线Fig.9 night lightwalk route of Huacheng Square
花城广场外地面分两个高程,中心区为主要人行区域,由北至南排列为生态公园、综合商业区、双塔广场和文化艺术广场;广场东西两侧为植物层次丰富的绿化区,地势略高于中心区域并以园林路径相联系,既分且合。实地踏勘可知目前行人以广场中部和南端进入为主,到达北段生态公园的游者寥寥无几。而此区域内的桃花岛,因水面倒影优美、植物光影层次丰富而在广场光景总体满意度调查中获得最高评价。
为使游人体验到更全面的光景观,笔者整合各区域空间环境要素构建了花城广场光景漫步路线,如图8-9所示。漫步路线从生态公园至双塔广场段为环状,以便选择任意位置作为漫步起点,路线交汇于文化广场并向南延伸,终止于可观赏广州塔及珠江沿岸景观的南广场。漫步路线上标注观赏点位置并展示各光景(分白昼及夜间的景色示意)及最佳观赏角度;由于白昼及夜间光景的不同呈现导致观赏位置与角度有所差异,在漫步路线上均有图示及文字说明。在花城广场案例中,由于白昼和夜晚光景点集中分布在同一条路线上,故没有分设白昼和夜晚两条漫步路线,而是在同一条路线上给出更详细的观赏指引。在光景漫步路线的设定上,白昼和夜晚路线的分设或合并,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综上,光景漫步路线设计可从资料调查和场地踏勘入手,以问卷、访谈以及与李克特量表等调研手法甄选代表性光景点,再综合场地特征、时间及空间因素构建出光景漫步路线。相比较于声景漫步,光景漫步有两点需特别考虑:一是光景欣赏的不同角度和方向会带来较大差异,对此需作针对性指引;二是白昼、夜晚的光景往往并不相同,漫步线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分设或合并设置,如果将两者合并,则应对白昼和夜晚的观赏分别给出充分说明。
4 结语
正如《欧洲景观公约》 (The European L a ndscap e Convent ion)所定义:“景观(landscape) ”是“人们所感知的一片区域,它的特征源于自然和(或)人类的活动与交互......”[44],人对景观的感受作为景观设计及鉴赏的核心应得到更多关注。目前声景学科和“声景漫步”手段在研究及实践中已有丰硕成果,但在声景“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特征的大背景下,科学家们仍对许多已形成的研究框架和模型技术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及深化。“光景漫步”作为一种新生手段固然有着学术上的重要意义,但无疑需在未来的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历经更多探讨,方可得以完善和发展,并在学科研究、艺术创作以及人文社会等领域以及优化人居规划及环境景观建设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景观的鉴赏本质在于人对景观的感受,注重人的心理体验,光景亦然。本文对比在研究范畴以及在环境和社会关系上均相似的声景学的研究方法“声景漫步”的缘起与发展,分析了其近20年的实际应用案例及其研究意义,提出了“光景漫步”基本概念及其应用思路,阐述了光景漫步的社会及学术创新意义。
“光景漫步”是一种手段、一种思路、一种方式,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人们精神追求不断提升及多元化,新技术手段推陈出新,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作灵感不断涌现,必将在光景学研究中产生巨大影响,笔者将深入探讨“光景漫步”的研究价值,以“光景漫步”作为研究方法,推进光景研究在人文、社会以及人居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