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练习法”对学生语文学习心向的影响
2021-03-13许秋洋
许秋洋
摘 要:循环练习法最早应用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循环练习法也开始走入语文课堂,成为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语文知识建构的工具。在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等方式,建立循环练习活动,以便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心向。
关键词:循环练习法;小学语文;学习心向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情趣的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关注,成为学生“心之所向”的学习科目。然而,从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实况中能够看到,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是无趣、沉闷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语文知识太难、无味,很难建立起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心向。所以,为了改善这种教育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循环练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循环练习中更好地掌握语文课程的教育规律,逐步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心向。
一、借助循环游戏练习,强化学习心向
生字词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内容,基本每节课中都会有生字词需要学生进行学习,所以,生字词的教学方式,就对学生的学习心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游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将游戏设定为循环练习的活动,使学生基于游戏的方式,始终保持学习生字词的积极性,以便在不断参与游戏中,增强记忆生字词的效果,为高品质语文课堂的生成铺垫基础。
以《走月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建立循环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先明确“鹅”“卵”“牵”等生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读音和含义,为学生之后参与游戏活动铺垫基础。在学生认识了这些生字后,教师为学生设定“这个汉字我知道”的游戏活动,并向学生讲解游戏的规则:教师将带有本节课生字的卡片展示给学生,学生进行抢答,并回答出这一汉字的读音和含义。随后,学生按照游戏规则参与练习,以便在玩游戏的同时,不断加深对“鹅”“卵”“牵”等生字的印象。
显而易见,教师借助游戏创建循环练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反复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延伸对生字词的记忆,使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心向。
二、利用问题循环练习,强化学习心向
问题是语文课堂上的一项常用教育工具,基于问题,学生能够对语文课程的未知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生成主动学习的心向。同时,问题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发展阅读思维,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问题在语文课堂上的价值,积极地将问题贯穿在语文课堂的始终,创建循环练习的活动,使学生透过问题的思索,逐步找到分析语文知识的规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问题与循环练习活动进行整合,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本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机警敏捷的特征等内容,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呢?”的问题,使学生在简单的思考后回答出“松鼠”的答案。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描写了什么内容?”的问题,引導学生对文章的大意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章中主要写了“松鼠的外形特点”“松鼠的活动范围”“松鼠的搭窝经过”等几部分的内容。
基于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可以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在循环思考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层层分析和步步解读,以便在探索未知内容、获得解读成果的成就感中,形成自主学习的心向。
三、展开写作循环练习,强化学习心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在完成了阅读活动后,也会产生自己的想法,教师组织学生将这些想法写下来,就形成了“读后感”。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将读后感写作当成循环练习的项目,能够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完成文本阅读活动后,主动地根据文章产生自己的思考,形成主动写作的心向。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后,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如有的学生较为赞叹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象,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有的学生则对列强侵入我国萌生愤恨之情,主动地担负振兴中华的重任;而有的学生则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较为感兴趣等。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感写作,以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增强对本篇文章的印象。
透过读后感写作的循环练习活动,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阅读学习习惯,以便在将读写进行结合中,实现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多重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心向。
总而言之,循环练习法是一项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学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提升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心向。
参考文献:
[1]雷冰玉.融情于景——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浅析[J].名师在线,2021(05):21-22.
[2]高章岭.情境体验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课外语文,2021(06):47-49.
143850118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