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课堂景物描写教学更有效
2021-03-13徐立群
徐立群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就是例子”,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教师就要结合新时代的写作题材,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不断的积累,升华,运用。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更需要日常的实践积累,提升自己的作文创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景物描写;教学
初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去揣摩、学习、积累,把日常生活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创作的过程中。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做好表率,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传输给她们学习能力和写作技巧,为学生开山引路。本文就从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出发,对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方法进行探究,以推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作技巧。
1.注重景物描写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想要培养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概念和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渲染环境气氛、扩充写作素材、提升作文感染力”等。比如鲁迅《故乡》中写到,“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中描写的一样。“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都能让读者感受到环境描写的深刻性。特别是一些民国时期的创作,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帝国主义和社会现实,能激发读者的共情能力,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自然景物大都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加上渗透到景,情景交融,更能让读者流连忘返。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融情于景,用真实的语句刻画事物,用深刻的描写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心弦。一篇好的记叙文或者写景文,都能展现人物的性格,为读者呈现出美好的画面。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感受事物的特征,并打开自己的写作局限,对景物进行全面的描写。有的学习性较强的课文,我们也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学习,感受其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比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假山池沼的配合,能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学会从不同角度抒发情感,并在文章中表达出来,扩展作文创作的内容。
2.强化景物描写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景物描写不但能烘托出人物当时欢快的心情,还能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创作习惯,在创作时加入自己的人物情感,表达出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如果学生的创作能力处于初级阶段,教师还能通过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推动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作文创作热情。有的学生喜欢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环节,保证学生创作素材的有例可循。
以施耐庵《智取生辰纲》为例。“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当学生想要描写天气炎热的时候,就可以引用施耐庵的这句话,刻画周围环境,传神地描写恶劣的气候。“赤日炎炎似火烧”,当有了这些生动的素材,学生的创作语文就能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深入人心。类似于这种英雄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解,以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目的。
3.引入景物描写的实例,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生动的环境描写,还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让文章更加的引人入胜。如鲁迅的《少年闰土》,“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一细节描写,就能唤醒孩子内心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出故事中主人公,闰土英俊活泼、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习这种环境描写的方法,感受这些景物描写片段,吸收这些语言材料的内涵和精髓。此外,一些副动词,也可以用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增添许多戏剧性的效果。“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洁白”的夜色等,都是有效的环境描写,能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与人物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指导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入一些创作手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文。比如虚实结合的写法,白描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等。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师都要积极的引导教学,带领学生展开想象,让景物描绘得格外靓丽。有的学生写作基础比较好,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再加上恰当修辞进行润色,让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实践。当学生意识到写景的重要性,便能积极的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完善创作的内容。
总而言之,景物描写是语文写作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注重景物描写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从本质上强化景物描写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计划,这样才能配合引入景物描写的实例,从全面性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语文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 李忠升.基于语文课堂的景物描写策略[J].语文与生活周刊,2020,(6):12-16.
[2] 劉烨.语文课堂中景物描写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课程研究,2020,(5):8-9.
273950118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