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中国基本国情关系研究

2021-03-12林月坚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本国情关系研究

[摘要]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基本国情关系,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关系到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需求状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现实与理论意义。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状况及其原因,正确认识“国情”“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是理解“变”与“不变”关系的前提,认识好、发展好、完善好“社会主要矛盾”是认识“变”与“不变”关系的保障。

[关键词]主要矛盾变化;基本国情;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林月坚(1994-),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 D616,[C9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1-0048-03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这一重要论断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状况、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现状而作出的正确判断。中国人民已经从解决温饱到追求美好生活的转变,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然而,必须认识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那么到底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关系,本文就将浅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的逻辑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状况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有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是是非问题,是阶级矛盾。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②也就是要用民主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即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论断。③那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們的文化、统筹安排”。④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⑥随着社会空前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追求美好生活层面。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⑦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价值目标,在与时俱进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一论断也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仍然是供求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一方是人民的需求,另一方则是社会的供给。目前,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生活的量转到了质,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当前主要的矛盾体现在社会福利的分配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

从“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要”,中国走了30多年,人们也从单一的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对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需要。以前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二、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状况原因分析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这是党中央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有着极强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对于指导今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需要认真领会,深刻剖析。

社会矛盾是社会运动规律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不断优化转型,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孕育社会矛盾的现实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矛盾的转化已是必然。具体来看,相较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格局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基本矛盾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这原因有三。

一是总量矛盾向结构矛盾转化。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总量“蛋糕”不够大、不够分,对于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言,核心是通过做大经济总量,解决“吃得饱、穿得暖”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经济建设,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经济总量跃升全球第二,解决了生产匮乏问题。甚至在部分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物质和文化供给可谓相当丰富,部分行业生产力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城乡不平衡、产业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人群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成为各方关注最多、呼声最强烈的发展“痛点”。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总量长期高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显现,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问题和风险凸显。因此,通过结构性调整化解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是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又一个核心问题。

二是增长矛盾向发展矛盾转化。经济增长关心的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比,是增长矛盾向发展矛盾转化。经济增长关心的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比,其核心是物质财富的积累问题,但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是可持续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社会层面的诉求日益增长,但相比于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中国在社会和民生发展上还有不少短板,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领域还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更加充分地发展来实现。

三是规模矛盾向质量矛盾转化。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供需总量平衡,短缺经济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多,这其中不仅有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更有对高质量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中低端产业门类为主的供给结构中,高质量的需求往往无法被有效满足,致使这部分需求要么长期被低端供给“错配”,要么干脆流失到国外。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创新要素供给,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上实现供需平衡是经济发展形态迈入中高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中国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系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⑧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里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首先,正确认识“国情”“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是理解“变”与“不变”关系的前提。“国情”即指一个国家的情况,包括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用法,比如世情、党情、家情等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国情所发生的变化。

至于“基本国情”是以国家的最根本的社会性质定位基础,立足于其国家的发展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出的深刻分析。也就是说,在国家历史发展奋斗中,随着一般意义上“国情”的累积演变发展效应,基本国情会出现某些阶段性局部性变化,即从量变转到质变,发生根本转变很不容易的。因此,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发展,基本国情只经历了一次根本性转变,就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革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个历史性的转变,是经历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漫长历史过程,有一百余年。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起码要有“上百年”的时间,这是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国情依据,也是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历史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延伸发展中出现的阶段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其发生变化体现为使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拥有新的历史方位。

据此,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基本国情不变就显得很容易了。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新的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生,体现的是基本国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量的变化,但实际上仍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矛盾。这一变化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变了、人民的需求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变了,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变。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变、鲜明的中国特色没有变以及发展的阶段没有变。这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所决定,供需矛盾转变还不足以改变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历史证明,基本国情的发展是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认识好,发展好,完善好“社会主要矛盾”是认识“变”与“不变”关系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正是由于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因此,顺应新矛盾要求,第一,要毫无犹豫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第二,党和政府拿出更大的决心和举措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坚守人民至上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要求,坚持走新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需要,这些对人的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提出了更高地要求。第三,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发展还存在7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客观看,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中国仍然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布局也还不均衡。在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发展水平差距还很明显,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在收入分配方面,收入差距仍然明显,农村脱贫攻坚任务还很重,城市也还有不少困难群众。对此,要保持清醒头脑。只有坚持以辩证思维来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四、结论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基本国情关系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出现推动着国情的发展,丰富了基本国情的内涵。其次,新的社会矛盾在旧矛盾中得到解决,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是历史成就的深刻总结。另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离不开中国制定政策方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抵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错误主张,克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错误观念。当前,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正确认识“国情”“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是理解“变”与“不变”关系的前提,认识好、发展好、完善好“社会主要矛盾”是认识“变”与“不变”关系的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前提。

[注释]

①⑦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18.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③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473.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6.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78.■

猜你喜欢

基本国情关系研究
牢牢立足基本国情 科学把握历史方位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
我国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知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