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有效实施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12徐敬建
摘 要: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是改进教师行为,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永城市在探索“互联网+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形成“线上研修+集中培训+自主选学+名师示范+校本研修+学分管理”的线上线下、多维融合、错位互补的混合培训模式,实现了数据统计、资源共享、评价考核、学分认定、跟踪管理等智能化功能,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
关键词:互联网+;校本研修;教师工作坊;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4-0068-04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是推动“互联网+”向教育领域深度拓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举措。教师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未来教育的质量。实践证明,提升教师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基于學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研修。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重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线上线下、数据共享,从而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是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以此为契机,在“国培计划”示范引领的基础上,为全面探索“互联网+校本研修”新常态,河南省永城市启动实施了网络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市培计划”项目,它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既强化了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不足,打破了传统教师的培训学习方式[1]。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种整合研修调动了教师的“内生动力”,改变了教师的学习行为,提高了研修质量,促进了学校发展,是一种灵活多变、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新方式。
一、项目规划与实施
1.项目构想
2018年底,在教师经历了计算机、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一系列多轮次不同项目的培训之后,为进一步适应时代要求,深化学习内容,巩固教育成果,提升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根据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我们尝试构筑支持网络学习的校本研修模式,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2],向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提供专家指导和优质课程资源,精准帮扶乡村教师能力提升,有效推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形成校本研修的常态化机制。根据校本研修现状和广大参培教师的需求,我们构想提出了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形成“线上研修+集中培训+自主选学+名师示范+校本研修+学分管理”等线上线下、多维融合、错位互补的混合培训模式,实现数据统计、资源共享、评价考核、学分认定、跟踪管理等智能化功能。
2.总体设计
本项目由市教育局为统领,远程培训机构负责平台搭建和技术支持,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业务推进,各项目学校负责具体落实。各实施主体之间明确各环节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围绕促进参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依托学科专家专业精准指导,创新培训研修模式,多主体协同组织实施。
在项目设计中,不再只是局限于行政划分的学校单位,而是倡导就近划片、城乡结合、校际帮扶的形式。原则上,相邻学校划为统一研修社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以学校联盟、校际协作、工作坊等形式开展研修活动。在项目实施之前,首先摸清教师队伍现状(包括地域分布、学科类别、年龄特点等)、教师需求(学习意愿、学习期望等),然后科学划分片区和学科工作坊,精心聘请学科指导专家,有效遴选工作坊坊主,组建工作坊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永城市初中为例,在启动网络校本研修项目之前,把全体初中教师按地域和学科分为11个片区、58个学科工作坊(学习共同体),遴选58名坊主,聘请17名学科指导专家和60名校级管理员,并明确各自职责,激发了各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的内驱力,确保了研修活动的有效实施[1]。
3.实施概况
2019年永城市初中学段网络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共涉及30个乡镇的36所初中和10所市直属初中,共46所学校,3095人。活动启动后,项目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名师示范、校本研修有机结合,开展分阶段、递进式的主题课例研修。
该项目集中培训共分七个阶段,分别是项目管理者集中培训、市级专家指导团队集中培训、坊主的三次集中培训、坊员两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要从问题研究起步,把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中的共性问题生成研修主题。基于实际需求,立足课堂本次研修主题,聚焦于基于某一节课以“三备两上一反思”模式开展的课例研修。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备课工具、观课量表等,围绕“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观课议课—答疑解难”,致力于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并在研修小组的跟进中不断修改与完善,逐步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教师能力提升。采取的主要活动形式有专题讲座、互动交流、学术报告、课堂实践、微论坛、学术沙龙等。培训实施流程分为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线上活动主要有平台搭建、课程学习、专家引领、研修反思、专家答疑、资源推优、成果汇集等内容;线下活动主要有角色遴选、集中培训、自主备课、协同备课、课堂实践、经验交流、观摩学习、观课议课、成果展示、汇集资源等环节。线上线下活动各角色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互为补充,线下活动与线上研修有效结合,实现了网络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及时跟进。实施过程中,尤其对项目管理者、市级专家团队、坊主和坊员进行了多层次、多主题的集中培训,以课例研修为抓手,夯实过程,总结成果,推广经验。通过全员线上线下主题式课例研修,解决了学员研什么、怎么研、研后怎么做等问题,全面提升了校本研修的质量。
4.主要做法
(1)抓顶层设计,确保方案科学优化
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课例研修为工作坊研修主题,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确定“集中培训、网络学习、主题研修、现场实践”的培训环节,系统化、递进式设计培训内容。以选修、必修模块配置网络课程和课例研修环节,实施分层分类培训,以管理者集中培训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实质整合,以坊主集中培训引领坊员开展工作坊研修,以坊员集中培训建立学习共同体、明确研修任务,以网络课程理论引领主题研修活动,以工作坊研修推动校本研修常态化。
(2)抓集中培训,确保项目有效推进
①做好项目校管理员集中培训,确保校本研修有力进行。对校级管理员的培训,目的在于使管理员了解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的实施背景及意义,了解实施方案、实施流程。通过集中培训,使校长认识到做好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抓手,探索校本研修常态化的模式,将“市培”模式和“市培”效应留下来。
②做好专家团队集中培训,指导坊主高效引领研修。通过对市级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团队进行专项集中培训,开展多层次、递进式的研修,围绕提升学校校本研修质量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预设项目主题,分学科、学段设计网络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围绕坊主、坊员的三次集中培训,设计集中培训活动方案;围绕线下校本研修活动组织与实施,设计指导方案;围绕预设主题生成性成果,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方案。
③做好坊主集中培训,引领工作坊研修有效实施。坊主是参训学员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是培训过程中的中坚力量。通过方案解读、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主题研修方案解析、分组研讨、平台操作、成果展示等,让整个培训目标更加聚焦。通过任务驱动,让坊主能够深入到实施方案中去,更加准确地把握本次项目的要旨。
④做好坊员集中培训,确保研修任务落到实处。项目组高度重视学员集中培训工作,详细安排各坊教师的培训流程和时间,致力于解决校本研修“研什么,怎么研”的问题。通过破冰分组、方案解读、主题研修活动讲解、平台操作、分组研修等环节,不仅让学员理解了项目的实施路径、目标及任务要求,也让坊主与坊员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便于之后工作的开展。
(3)抓目标预设,确保成果高效生成
在培训成果产出方面,我们从资源、能力和模式三个方面出发,对坊员、坊主、学科指导专家和项目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①坊员。每个坊一般坊员生成成果有独立教学设计(一稿)、协同教学设计(二稿)、课堂教学录像(一上)、研修小结;主备人生成成果有独立教学设计(一稿)、协同教学设计(二稿、三稿)、课堂教学录像(一上、二上)、教学反思、观课量表、研修总结等。
②坊主。围绕研修主题,组织研修活动,引领线上研讨,落实线下实践;按照活动各重要节点的要求,汇总提交推送本坊的优秀优质资源包(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视频、研修日志、研修总结、研修简报等),策划组织工作坊成果展示工作。
③学科指导专家。分学科、学段设计网络校本研修实施方案、集中培训活动方案、线上线下指导方案和课程资源开发方案。
④项目校。提供适合学校实际的实施方案、工作計划,提交相关研修简报、研修总结等,并形成一套易操作、能重复、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
(4)抓机制建设,带动地方教师培训有效开展
本次整合培训有机关联了集中培训、问题诊断、名师示范、网络研修、校本研修等环节[3],借助贯穿始终的课例研修活动,发挥了教师工作坊和教研组的作用,推动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了研修从“网络”虚拟状态向“课堂”现实实践的延伸。通过示范校示范、名师引领、专家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重点提升网络支持下的教师研修需求调研、研修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实施、监控管理评价、后期跟踪指导,推进“互联网+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探索从学校到片区的分层混合研修机制,从而为整体推进县域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奠定基础。
二、实践引发的思考
“互联网+校本研修”模式,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立足教学实践、转变教师理念为目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受到了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反思我市实施的网络校本研修项目,笔者认为目前校本研修的培训实效性、针对性、方式方法、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还需要加强与改进,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效、优质的校本研修活动思考如下:
1.研修前期的准备工作应充分
“互联网+校本研修”关键在于真实有效,只有做好组织保障、任务具体、方向明确,才能避免把研修活动变成一场形式。前期准备具体包括:
(1)支持体系
一是理念支持。从上到下做好总动员,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互联网+”背景下校本研修的内涵及意义,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为开展网络校本研修奠定基础。二是制度支持。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基本途径,学校要制订适合本校校情的研修制度,并进行规范管理,使校本研修学分化并纳入继续教育学时,增加教师学习动力[4]。三是硬件支持。包括物质条件(平台、设备、场地、器材等,做到教师有电脑,能上网,活动有场地等)和师资条件(聘请培训师资、省市级指导专家和本校教科研骨干)。
(2)理清思路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是学习内容的决定者,学校要为各项研修活动做好条件保障。网络研修必须与现实活动相结合,才能互相补充,广泛交流,才能体现“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特点。活动组织者要制定研修活动的整体规划,即什么时间开展活动,开展几次活动,每次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每次活动怎么开展,每次活动的预期目标,对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等。
2.研修期间的线上交流形式应多样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不再局限于统一时间和地点,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交流,线下自主活动,实现了县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因此,研修形式应多种多样。通过搭建“个人空间—工作坊—学校社区—区域社区”一体化的县域网络研修发生的虚拟环境[5],以在线直播、网上評课、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共享,克服了传统的校本研修的局限,并与线下的校本研修共生共进。
3.研修期间的线下活动现场操作应精当
传统的校本研修活动的操作程序是教者示范课—听者评课—组织者总结。在评课阶段,往往是一言堂、独角戏,很难能够真正互动起来,不利于激发教师后续学习改进的热情。为此,我们把线下校本研修活动的操作程序改为观课议课—答疑解难。通过观课议课、答疑解难,促进了对话,增进了思维,调动了情绪,激发了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
(1)观课议课
通过观课议课,让每一个参与到其中的教师都为此付出热情、智慧和辛劳;授课教师以勇气、才华、胸怀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案例;教师们以善思、友爱、坦诚为我们输送了专业成长的养分,这些都是促使校本研修更加有效和完善的力量。
(2)答疑解难
一般来说,主备课人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可以结合真实的案例,用简单、深入的方式加以解释,有助于教师同伴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使他们对开展教学研究不再有高不可攀的感觉,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后续学习和提高的积极性。
4.研修后期的持续行为应跟上
每位参训教师研修结束后应及时将学习的经验、体会向学校、研修小组、工作坊汇报,坊主、管理员要及时归纳整理,汇集经验,交流展示,共同提高。各学校要在常规教研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研修社区,安排线下实践环节,让学员在研修小组内认真开展研课磨课,分享并形成研修成果,做到人人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通过资源共享、网络讨论、师徒结对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确保培训效果持续发酵,有效地带动全市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最终要落脚于“校本”,校本研修的目标就是要改进教师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6]。在“互联网+”背景下,将网络研修与线下的实际教研、教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既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同时也提炼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教师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型升级,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
参考文献:
[1]徐敬建.对网络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中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基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实践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9):52-55+60.
[2]谢亭,黄卫荣.当校本研修遇上“互联网+”[J].人民教育,2019,(11):61-64.
[3]高爱玲.互联网+校本研修的思考与行动[J].中小学电教,2016(4):46-49.
[4]苟永霞.利用“互联网+”开展校本研修的策略[J].辽宁教育,2018(22):58-60.
[5]教师厅[2016]1号.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Z].
[6]陈向明,张玉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为何要走向“校本”[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36-43.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