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

2021-03-12杨辉

名作欣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集沈从文

杨辉

北岳文艺出版社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所熟知,多半是因为出过皇皇三十二卷、一千余万字的《沈从文全集》。此全集惠及学林之处甚多,张新颖先生自述其《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写作,颇多得益于《沈从文全集》所收沈从文此前未刊的四百余万字的作品,即是典型例证a。或许也有心推动沈从文研究,该社后来还曾出过张新颖先生的《沈从文精读》,上下两卷,也颇为可观。此番再出《沈从文家事》,自然意义别具。无论《沈从文全集》,还是《沈从文精读》,很有可能是热爱沈从文的读者或研究者的枕边书和案头必备书。它们分别呈现出沈从文的不同“面目”——《沈从文全集》是一种,《沈从文精读》是一种,这一本《沈从文家事》,亦是一种。

该书有着类似《干校六记》甚或《浮生六记》的“体例”,不过要多出两记(说)。这八说并不严格依照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惯常逻辑安排,笔墨也不全在沈从文一人。它偶然也会说起沈从文的交游,说沈从文的家世以及张兆和的家世,有时还会来一番较为详尽的“考证”,叙述最后的“落脚点”,说是在沈龙珠和沈虎雏,似乎也无不可。说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作为下一代与上一代命运遭际的不同和足相交通之处……读者若有兴味,沿着这些思路,的确可以如作者所言,“聆听沈从文的足音”、他的“心跳”,了解他的“心迹”与“足迹”。

说是体例,其实也是志趣和“作法”。这书中的文章,长短不一,深浅无定,笔法摇曳,约略还有些沈从文文体的意思,看似随意挥洒,实则有层次脉络,有起承转合和用情用心之处。在置于卷首的《恍惚是与沈从文的一个约定》一文中,作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该书写作的“缘起”——他对沈从文作品持续多年的喜爱,以及因偶然机缘与沈龙珠的近乎“口述史”的闲聊,二者差不多决定了这一部书的基本面向。它是一个因热爱而研读沈从文的写作者种种思考的记录,同时也是沈从文家人提供的关于“日常”的沈从文的观察。参与此书“叙述”的沈龙珠、沈虎雏,包括偶然一现的张兆和,严格而言,皆非文坛中人。文坛围绕沈从文和他的文学的种种说法,那些持续多年的“争议”和是是非非,似乎也未影响到他们对沈从文的“理解”。他们四个人,很长一段时间经验交集,但彼此各有其爱憎,有其洞见和不见。所以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中才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但让她抱憾的是,在沈从文的有生之年,她“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b巴金后来回忆沈从文时,也说过,自己无法如沈从文一般“平静”且“从容”地“离开人世”,他不能躲避知识人的“悲剧”。这话也颇值得玩味。而作为沈从文的家人,沈龙珠和沈虎雏多年间虽用心于沈从文作品的搜集、整理工作,《沈从文全集》的出版,他们功不可没,但他们仍然自觉并不真正“理解”沈从文,他们明白他的“优点”和“缺点”,知道他并非“完人”,但那只是日常生活中作为父亲的沈从文的形象。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他们自知并不了解,也无意去做简单的“评价”。

也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风格,使得这一部书便秉有两种意义。对普通读者或研究者而言,开卷皆可有所得。普通读者,尤其是热爱沈从文,也乐意了解沈从文生活的读者,可以以书中所述若干事件为进路,去理解沈从文的作品,自然也可能由此书“发觉”沈从文的一种面向:他曾经面对的“居夷处困”时刻的“狼狈”;他如何“恋爱”,又怎样“教子”;他的家世种种,如何成就了他;他缘何喜欢青岛;转事“杂文物”研究之后,他的日常生活情状有何发人深思之处;在去往咸宁干校时,他为何生出“将老死新地”的浩叹;我们爱他和他笔下的世界,但那个虚拟的世界,那个凤凰城、茶峒,以及生活于沅水上下的吃水上饭的种种人物,和读过书再去目下的凤凰城所见的“差别”缘何而生;还有他和徐志摩、林宰平、巴金、汪曾祺、丁玲c、黄永玉,甚至刘文典等人物交游的若干故事,又蕴藏着多少可以深入发挥的有意味的“命题”……当然,“故事”的主要“讲述者”沈龙珠,他的叙述自然奠基于个人的目光和情感,也就不可避免地为故事引入了个人的生命遭际以及由之生发的世界感觉。他和沈虎雏命运的起落,也是大时代普通人生命经验之重要一种,足以和沈从文的经验构成一种有意味的对照。他们皆身处时代的鼎革之变,也均有个人的不得已处,但他们承续自乃父的精神努力,却实在蕴含着一股顽强不屈也生生不息的“上出”的力量。即如沈从文所言,“活动”与“变易”,乃是“大如太空列宿”“小至蚍蜉蝼蚁”的无可逃遁的基本状态,其中“俨然都各有秩序”,似乎在“照固定计划向一个目的进行”。死生、荣辱、成败,自然之物事人事,皆循此理。然而人心复杂,为求“生命永生”,谋子嗣延续,即为形式之一。就中最令人神往的,当然是文学艺术的创造。也唯有“从抽象产生一种境界”,并在这“境界中陶醉”,由之“得到永生快乐”,或许最为沈从文倾心,就中既有身处自然运化之中人的精进处,或也包含着生命的限制和不得已处。读《沈从文家事》,以彼时世态人情为参照,去看沈从文的日常际遇,以及他如何依托这些生活经验,营构个人的艺术世界且神游其中的生命和艺术经验。可知如胸中有此所见所得,且借文字而得以“永在”,外部世界之得失、荣辱、进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所致的“浩大的虚无”之感,又何足道哉?!此为该书的一大用心处,亦是其不同于诸种沈从文研究论著的重要价值所在。

也不限于此,该书作者,显然还做了一番资料爬疏的考证工夫。且看他叙述沈从文的家世,将沈家世系上溯至二十余代,且列有极为详细的家世表。也对沈从文的苗族身份,做了较为细致的考辨,所绘沈从文上两代与沈从文身世关系图,也颇有些意思。其他如对张兆和家世的考证,對其时湘西大家族的梳理,对沈龙珠和父母在云南住址变迁的考察,还有与沈从文同期住在中老胡同32号院的北大教授情况的详列……也都各有各的意味。这些信息,貌似无关紧要,却是有情生命的有情处,也是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叙述未及之处,自有一番发人深思的道理在。沈龙珠一度师从黄永玉,学得些绘画的方法,数年间也以此记录父辈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沈龙珠所绘图画在此书中几乎随处可见,无论人物图还是曾经居住地的“写意”,也都为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甚或重构沈从文某时某地具体的生活状态,提供了最为鲜活也最为生动的资料。何况这些地方,还关联着虚拟的文本世界的生成,“虚”与“实”的两相对照,正是理解沈从文和他笔下世界的重要法门。若沿此思索开去,获得一种切入虚拟的文本世界的路径也未可知。

从目下学界史料研究的眼光看,上述种种,已蕴含着若干可以深入发挥的重要论题,自无须多言。单是沈虎雏为整理沈从文遗著所下的工夫以及相关成果,便再度说明沈从文研究虽成果堪称丰硕,但仍然有着可以进一步拓展的较大空间。比如沈从文作品辑佚的工作,虽有较多学者投入其间,仍然值得进一步推进。再如沈从文书信的搜集整理,虽《沈从文全集》已出十二卷,累计1588通,也可能不过是沈从文所留书信的一部分。对尚未收入《沈从文全集》的若干书信的“去处”,沈龙珠亦有大致的说明。有心的读者如按图索骥,下些史料工夫,或也会有较大的发现。比如他提到的黄永玉、汪曾祺,以及笔名“萧离”的向远宜,他们或他们的后人手中皆可能有未及整理的书信作品……对这些可能存在的书信的发掘和整理,或许会丰富我们对于沈从文和他的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沈从文全集》初版,迄今已近二十年。差不多十年前,沈虎雏搜集的沈从文佚作已过三十万字,正是一卷的篇幅,却一直未见正式出版。此后十年间,想必辑佚工作所获,早已超出了一卷的容量。所以北岳文艺出版社如再出《沈从文全集》第三十三卷或“补编”,仍有值得读者期待之处。

照作者所述沈龙珠的说法,沈从文一生之中称为“老师”的,仅有两位。一位是他在凤凰老家读书时的老师田箇石,一位是曾提携过他的林宰平。早在1925年,林宰平便读过其时尚在摸索阶段的沈从文的“习作”《遥夜》,并从中看到了这一个普通青年的“天才”。他以为《遥夜》“全文俱佳”,颇能动人。尤须注意的是,林宰平还由该作及其时沈从文的际遇生发出如下“告诫”:“我们以为现在学生们,尤其是大学生,应该有个共同的目标,即是立志要在天地间做一个人,不要随随便便混过了有用的光阴。”d这样的观念,对沈从文究竟产生过多大的影响,如今自然难以说明。但数年后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的如下说法,却实在可以读作对林宰平此说的“回应”:“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e这当然不是对被派定的运命的“泰然任之”的态度,其中隐然包含着一种自我不甘于被给定运命的精进姿态。沈从文早年前往北京寻找另一种生活,此后在时代鼎革之际出入进退的复杂纠葛,以及在特殊年代对“杂文物”研究的執念,皆可照此理解。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一位怀揣不凡理想的人,身在时代历史巨变之中,他的幸与不幸,似乎皆蕴含着远超个人命运的更为复杂的意义。这是张新颖《沈从文的前半生》和《沈从文的后半生》的“主题”f。我以为,也是这一部《沈从文家事》的“主题”。普通生命如何因应时代,并做出个人的命运选择,实在是一个太过宏大却也切己的难题,无分古今中西,人人皆无从规避,也莫能逃遁。考诸沈从文的生活和生命遭际,其间既有若干可谓“成功”的经验,居多却是常人所言的“失败”的记录——读者对于沈从文未能继续创作的惋惜,即源出于此g。死生契阔,普通生命所谓的“自主”终究有限。这一部《沈从文家事》,也因此记录了“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记录了“事功”与“有情”的夹缠,记录了死生、得失、进退,也记录了不曾为时空阻隔和磨灭的“爱”的不熄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全集沈从文
“对话”小伙伴老舍
《梁启超全集》出版
沈从文曾言必自称“老子”,后因见到一“宝书”,才知道了自己的肤浅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选集与全集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
会告密的闹钟
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