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学锴先生的温庭筠研究

2021-03-12陈尚君

名作欣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温庭筠刘先生

祝贺《刘学锴文集》出版,皇皇22 册,是当代中国学术的重要里程碑。因为还没有看到全书,仅承见示目录,手边书又较乱,无法全面评述。在此仅谈历年对刘先生著作的一般印象,重点谈刘先生的温庭筠研究成就。

最早知道刘学锴先生,是1977 年刚进复旦大学时读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李商隐诗选》,很复杂难解的诗,讲得晓畅明白,揭示晦旨,曲傳隐意,很是方便初学。进入研究生,同学周建国专治李商隐,时时谈及,更所关心。后来陆续读到刘先生与余恕诚先生合作的《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更感是今人注解唐集之上乘之著,前书曾得中国图书奖,当之无愧。刘先生75 岁后所著《唐诗选注评鉴》,历时四年多方完成,我在两年前撰文《两种唐诗选》(《文汇读书周报》2018 年4 月23 日),认为该书是刘先生“长期坚持细读文本、寻绎诗意,晚年集中解说唐诗的总结性著作”,是近年最好的唐诗大型选本。此书选诗,“以有诗情诗味为第一要旨,以是否有成功的艺术创新为参考,也考虑到诗意的艺术完整”;校注,“穷搜深究”,努力纠正明人之传误;笺评,将“历代疏解评论”,作为“诗的接受史料来选取”;鉴赏,则致力于“疏解诗意、再现诗境的同时,对全诗的艺术风貌及特色进行一些品评”,最为精彩。

刘先生研究温庭筠,代表著作是《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 年7 月版,下文简称《校注》)与《温庭筠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年4 月版),后者是在重新解读温庭筠全部存世诗、文、词以后,对温氏生平经历与文学成就的重新认识。刘注以前,通行的温诗注本为明末曾益原注、清初顾予咸补注、顾嗣立删补订正的《温飞卿诗集笺注》(下文简称《笺注》),词则多见于《花间集》之注本,单注者有曾昭岷注等,温文则向无注释。《校注》之工作,诗集底本选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末冯彦渊家钞宋本,因温集无宋本,此集多存宋本面目。所校各本,可为文集善本之代表皆曾参校。对《笺注》,在区别曾益与二顾之解读时,分别标注,全部保留,以存旧注文字。刘先生新增注,则称“补注”,内容详于前人之注。他对各选本与诗话中对温诗之笺解评鉴,则尽量网罗,备择存录,对今人论著中见解,也尽量予以吸取。我早年写过两篇考证温庭筠生平之论文,是我写学术论文之始,所述得入刘先生法眼者,也曾被刘先生吸取,如《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引及十二则,皆标“陈尚君曰”,甚感惶恐和庆幸。

温庭筠生平之研究,近代以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为代表,考其生卒年为约812—约870 年。其后施蛰存据《宝刻类编》所记温庭皓咸通七年(866)撰《唐国子助教温庭筠墓志》,确认温卒于该年;拙文《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1 年第2 期)通过对《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一诗之重新解读,考为生于贞元十七年(801),都为刘先生所接受。《校注》后附《温庭筠系年》,较前此各家所考,有很多新的发明。温之籍贯,先确定为吴中的大范围,进而推测在松江附近,太湖之滨,举证颇详。生平大节有发明者,如解读《觱篥歌》注“李相伎人吹”之李相为李德裕,引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皆和李《霜夜对月听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为证,确认温从李游的时间;温从庄恪太子游及太子暴亡,是他早年经历的重大挫折,前此牟怀川、詹安泰考证极详,刘先生更补充《题望苑驿》《四皓》等诗证;对温在会昌元年(841)南归,及三年(843)返长安大量细节的揭示,也补充了温这段经历的空白;因对《上盐铁侍郎启》的详尽解读,考定侍郎为裴休,进而证明温之南游湖湘在大中元年(847);据对《上封尚书启》《上吏部韩郎中啓》之解读,考定温在大中七年(853)、九年(855)两次应进士试不第;考温贬隋县尉在大中十年(856),考证详密,举证有力,纠正《东观奏记》以后历代记载之错误;对温之入荆南幕,以往也较忽略,刘考在咸通二年至三年间(861—862)。前人对温庭筠生平考证用力甚勤,刘先生的上述发明看似细节,对温全部作品之解读则关系甚大,他的成就建立在对温存世作品的深切解读,特别是对温存世表启一类前人忽略作品之详尽笺证之上。

对温庭筠存世作品政治寄意的解说,前人多有解之过甚者,容易引起误解。刘注充分参考各家之说,平心分析,每于平常中得出可靠结论。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刘注引汤显祖至周汝昌十六家说,认为诸说“发掘之深,体会之细,分析之精,可谓字无剩义,甚至远超出作者进行创作时主观上所欲表现之意蕴”,他的看法则认为全篇内容实极平常,“不过写一女子早晨”“懒起梳妆”而已,对词末“新帖绣罗,双双金鹧鸪”二句之寄意,他则得出“女子所著者系舞衣,女子之身份为歌舞伎人”的结论。温诗中也多有阐释过度之作,刘注一一澄清。

我在这里特别提到1981 年的拙文,并非自我标榜,而是要说到一件往事。《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一文初稿写于1979 年末,先给王运熙老师看,他认为还有价值,答应替我推荐给《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导师朱东润先生那时是该刊主编,但认为稿件水平到了,自然可以刊用,自己绝不替学生推荐发表。文章发出来,朱先生认真读了,有表扬,也告:“还有不少夹生的地方。”夹生是上海话,是说饭没有烧熟。那是我刊出的第一篇学术长文,对夹生之所指并不十分理解,又不敢往深处问老师。刘先生《温庭筠全集校注》接纳了我对温庭筠生年考订及早年经历的多数论述,对细节之出入也有明确的指正。我读到以下几点。温诗“邻里才三徙”,我联系前后诗,认为李绅家居无锡,温之“家居与李绅为比邻”,温亦得为无锡人。刘先生认为此句乃“赞颂李绅从小得到其母的良好教育”,虽然我的结论较顾氏更为具体,但比邻之说不能成立。此其一。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中李仆射是谁,前人有李德裕、李蔚、李珏诸说,刘先生肯定以拙考李绅为可信,“诗、史互证,完全符合,最具说服力”,但也指出拙文中有几点“显属误解,需作修正”,除前涉古籍之一例外,还有“冰清临百粤”与“优游是养贤”之解释。前句我认为是李绅无罪而贬端州司马,刘先生认为指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官声清廉”;后句,刘先生的解读比我的理解更宽泛些,当包括贬端州至分司东都的一系列经历。此其二。温诗“云霄已九迁”,拙文谓用车千秋一月九迁为宰相典,称李仕进之速,刘先生指出作此诗时李绅尚未入相,仅接前句言“绅母教养有方,故绅历居显位”。此其三。温诗“婚乏阮修钱”,又云“妻试踏青蚨”,拙文注意到二者矛盾,因疑前句“或系借喻无钱为进身之阶”,刘先生也没有提供可靠的结论,但认为“如此用典,诗意只能作此解,或句意只言己贫困无钱,丧妻后亦无力再娶也”。不否定拙说,又表明立场。此其四。其他细节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我想,刘先生看出的问题,未必为朱先生所见之问题,但就指出的各点来说,则为初学者常犯的通病,即把握不细,不能准确理解在全诗语境下某句典故的特定寓意,甚或自以为是地发挥过界。虽然不算大误,也还不影响结论,但确应让我引起警惕。现在我将这些写出,并不觉得特别羞惭,大约初学起步阶段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广参众说,听取批评,青涩可以逐渐成熟,以此与年轻学人共勉。当然,也谢谢刘先生的充分肯定与善意指正。

最后,祝刘先生健康长寿,期颐多福!

猜你喜欢

温庭筠刘先生
旧事
傲骨
傲骨
不想洗碗拌个嘴 突发心肌梗塞差点丢命
父子间的硝烟
唐朝“作弊高手”温庭筠
咸阳值雨
一桩大生意
屌丝男温庭筠的苦逼人生
花间才子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