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
2021-03-12王雪
王雪
在基层采访时,记者曾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
丰都县三建乡的老集镇背靠一片32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曾多次险遇山体滑坡灾害。2017年,三建乡决定启动集镇整体避险搬迁工作。在搬迁过程中,为让暂时无法投靠亲友、住房没有着落的搬迁群众有一个安全的住所,三建乡政府在工地上搭起临时活动板房,将办公楼腾给群众居住,政府工作人员则搬进冬冷夏热的板房办公,这样的情况维持了两年。
“板房政府”,初闻令人赞叹不已,而后细细想来,颇有“赶考”之意。
1949年3月,在离开西柏坡前夕,毛泽东同志将中国共产党人进京执政比喻为“赶考”。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对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优良党风的清醒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正是因为保持“赶考”的清醒,三建乡在集镇搬迁的“小考”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优良党风赢得了群众拥护,最后考出了“高分”。也正是因为考好了无数这样的“小考”,我们党才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实践证明,保持“赶考”的清醒,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一直会面临“赶考”的问题。
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要常温“赶考”之题。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走向全面执政地位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对于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道崭新的“考题”。于是,毛泽东号召全党重视学习,先做学生,后做先生。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党也将迎来百年华诞。依靠学习走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也必然要依靠学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创新,与时俱进,破解“本领恐慌”,否则就有可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仅不能在一场场“考试”中打开新局面,還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要严守“赶考”之纪。“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在“赶考”路上,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如果没有纪律保障,注定会成为一盘散沙,又何谈“考得高分”?越是“大考”,就越要严守纪律。要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筑牢思想防线,对纪律永葆敬畏之态、常怀戒惧之意、常思律己之心,做到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要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特别是在春节等一些容易放松警惕的时间节点,自觉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以严守纪律,实现每一段“赶考”行程的跨越。
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要躬行“赶考”之事。“赶考”的根本在于“答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勇立时代潮头、敢于回答时代之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敢于接受群众的评判。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要求我们必须坚守初心不动摇、践行使命不动摇、实践奋斗不动摇,在决策和推动改革中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道一道地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考题”,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和挑战,这样才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交出一份份“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