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的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程语文1+X群文阅读》(六年级)为例

2021-03-12

辽宁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那就是联想

王 芳

(大连教育学院小学研训中心)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阅读时能在所读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二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从上述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语文要素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体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联想”。

《新课程语文1+X群文阅读》读本对应统编语文教材的内容,紧扣“联想”的主题,共收录了《巫峡赏雾》《下雨的时候》《济南的冬天》《空山鸟语》四篇文章。根据以上群文读本中的内容,笔者对群文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一致性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夯实语文要素,形成阅读策略

通过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中关于“联想”语文要素的第一单元课文,学生对“联想”的相关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落实“联想”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群文读本,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即阅读关于“联想”的四篇文章,作为统编语文教材的补充,让学生对“联想”这个语文要素有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正如温儒敏教授提到的那样:“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任何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策略的掌握必须经过一定阅读量的阅读实践。此群文阅读,不仅夯实单元语文要素,完成教学目标,更是通过多文本的比较、分析、整合和反思,建构并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基于“联想”,获得更多的“干货”。

(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育人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从最初的“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到今天的“学科育人”“全面育人”,关注的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方面,这四方面的素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学生阅读群文读本收录的这四篇文章,依据议题的针对性、文本的内在联系,实现阅读内容的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阅读策略,从而感受学习表达方法,发现文学奥秘,从而学以致用。

学生经历的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高阶思维的训练皆呈几何倍增长,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的全面提升中,语文核心素养得以落实,全面育人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群文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过程

(一)初步阅读:看作整体,发现同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可借助读本中的第一个问题读:

读这几篇文章,我们发现,文中不仅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作者的联想。阅读文章,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见表1)。

表1

通过完成表格,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从写景文章中找到描写的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比较每篇文章联想的不同,从中发现共性,也找到个性,这体现了群文阅读求同与比异的优势。

具体来看,通过横向比较,学生会发现写景类的文章为了突出景物特点,表达作者情感,往往运用联想的方法。进一步比较观察,学生会发现,写景类文章中的联想既可以是作者听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还可以是作者触景生情产生的。通过纵向比较,学生会有更多发现,写景类文章中作者联想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可以是自然风光、童年往事、人文历史。作家在联想时由景及景、由景及人、由景及事,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引发我们读文章时的联想和想象,仿佛在画面和文字中触摸和还原了作家要表达的情感。

(二)深入阅读:借助支架,探寻本质

针对阅读教学,特别是群文阅读教学,为引导学生能从“发展区”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要聚焦重点段落与内容,借助多种支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探寻本质。

1.支架之一:借助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围绕议题,教师可提出有价值、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全面提升与发展。因此,借助问题支架,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方法。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读本中的第二题: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找找句中哪里是联想?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选取《巫山赏雾》文章的一句话: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是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了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了出来。

学生借助问题支架,把示例的重点句子放回到原文中,能发现联想的内容就是贺敬之的那首诗。教师接下来的重点部分,就是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再来请学生读读句子,学生自然明白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描写了“半山雾”的美景,让小路在雾中若隐若现。

文章到此,作者似乎对这“半山雾”的美景还没有淋漓尽致地表达,很难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是,作者便运用了“联想”——联想到了贺敬之的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不但与“半山雾”景色很匹配,更是对“半山雾”美景的浓缩与升华。作者之所以运用联想,是因为这两个事物有着某种相似或相关。因此,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与此关联的事物。通过联想,作者描写的景物更真实,表达的情感更贴切。

2.支架之二:借助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要顺利推进,就要凭借文本这个媒介的重点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使教学向纵深发展,探寻本质。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读本中的第三题: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联想在描写景物中的妙处。

听雨在屋檐上敲木琴,一片瓦叮叮,一片瓦当当,叮当叮当当;听雨在树叶上摇沙铃,一叶淅淅一叶沙沙,淅沙淅沙沙;听雨在山坡上打鼓,一声咚咚一声隆隆,咚隆咚隆隆。(《下雨的时候》)

为帮助学生体会联想的妙处,教师可与学生根据以下内容展开一系列对话:从内容上,学生了解到是一个雨点掉落到屋檐、树叶、山坡等不同地方,发出不同的声音;从写法上,学生明白写作手法是展开联想,联想到敲木琴、摇沙铃、打鼓的声音,化抽象为具体,化声为景;体会表达的精妙之处,即仅仅是一个雨声掉落到不同地方发出的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却如同音乐的合奏,构成了美妙的旋律——这就是联想的魅力,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面对多篇文本时,教师应聚焦重点内容与段落,借助问题、对话等支架,在引导学生开展主动阅读、深度阅读与有目的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体验,如抽丝剥茧、层层剥笋般全面探寻“联想”的本质,形成读写策略,建构知识体系。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阅读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阅读。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要对群文内容有所选择与取舍。

在“景物描写中的联想”单元的群文阅读读本中,教师围绕“联想”设置了题目,既检测对“联想”概念的理解,又反馈了产生“联想”原因及表达的妙处,还关注群文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比同、求异、整合与判断,打破定式思维,培养思维品质,掌握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增进语文核心素养。因此,除了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作为检测评价的内容。下面这几个问题就可以用于检测评价。

1.读一读下列句子,找找从哪看出这是联想,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暖和。”(《济南的冬天》)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联想在描写景物中的妙处。

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洒来,只把你全身淋透……(《空山鸟语》)

3.联想可以使描写更生动,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选择下面一个情境,展开联想写一个片段:风雨中的小花、中秋赏月听泉。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发展和有效补充,是阅读教学的新命题。如何有效地设计、实施与评价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所有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建议教师明确群文阅读教学目标,围绕目标为学生营造自主、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限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品味阅读,享受阅读,与阅读相伴,绽放精彩。

猜你喜欢

那就是联想
浅谈学生数学联想能力的培养
给想象插上翅膀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共享共谋共创 实现互利共赢
偷艺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
卡萨帝CasartE放大生活之慧,开启创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