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对比研究
2021-03-12杨姗莹郭丽坤吕婵龚彪岑戎
杨姗莹、郭丽坤、吕婵、龚彪、岑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镜中心,上海200021
大肠息肉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用电子结肠镜发现并切除肠息肉,是降低大肠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了解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对于预防大肠癌,尤其是老年人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2006年1月-2019年12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且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的老年病例资料做回顾性研究,以期总结分析老年大肠息肉临床及内镜特点,并与中青年患者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6年1月-2019年12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且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的患者1 000 例,根据年龄分成2 组:老年组(≥65 岁),中青年组(30~64 岁)。老年组:576 例,年龄65~85 岁,平均(74.7±8.9)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6∶1;中青年组424 例,年龄30~64 岁,平均岁(51.1±13.6),男女比例为1.8:1。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消化道症状(包括便血、腹痛、腹泻、便秘、腹胀、体重等),息肉的内镜下特点包括大小、部位、数目、形态、病理分型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青年组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 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对老年组及中青年组大肠息肉患者在息肉数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病理类型等方面进行对比,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 行检验,<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患者行肠镜检查的原因主要为便血或大便隐血阳性、腹痛、腹泻、便秘、腹胀、体重减轻。其中,老年组便血/粪隐血阳性及腹胀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占48.1%和45.8%;中青年组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和便秘,分别占26.7%和25.7%。无症状、因体检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老年组中占20.5%,中青年组中占12.7%。见表1。
2.2 老年组及中青年组大肠息肉内镜下及病理特点
2.2.1 大肠息肉的分布 2 组患者息肉均主要分布于左半结肠,老年组占57.6%,中青年组占53.3%,是大肠息肉最好发的部位;2 组均以多发息肉常见,老年组占61.1%,中青年组占54.5%;老年组单发息肉(38.9%)少于多发息肉,与中青年组(45.5%)相比发生率更低(=0.036)。
2.2.2 大肠息肉的大小与形态 2 组共检出息肉2 249枚,其中老年组1 313 枚,中青年组936 枚。<2 cm的息肉在2 组均比较多见,发生比率相似,其中0.6~1.9 cm 大小的息肉发生比率最高,占60%;与中青年组相比较,老年组中>2 cm 的息肉占6.2%,多于中青年组3.6%,=0.008。各种形态息肉在2 组中发生率相似,其中,无蒂息肉在2 组中占比最高,均多于有蒂及亚蒂息肉,在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中分别占58.9%和60.1%。见表3。
表2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大肠息肉的分布特点比较
2.2.3 大肠息肉的病理特点 2 组患者息肉病理类型均以腺瘤为主,尤其是管状腺瘤高于其他分型。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比例高于中青年组,<0.01。中青年组炎性、增生性息肉多于老年组<0.01,2 组绒毛状腺瘤比例相似。见表4。
2.3 老年组与中青组大肠息肉癌变率比较
2.3.1 大肠息肉癌变率 2 组癌变病例共76 例,其中老年组56 例,中青年组20 例。老年组癌变率9.7%,高于中青年组癌变率4.7%,=0.004;老年组中男性癌变患者35 例,占9.9%,女性21 例,占9.5%,中青年组男性癌变患者15 例占5.5%,5 例女性患者癌变,占3.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组大肠息肉癌变率均高于中青年组,<0.05。2 组中男性和女性比较,大肠息肉癌病率相似,>0.05。见表5。
2.3.2 不同部位大肠息肉癌变率 2 组2249 枚息肉中癌变息肉共87 枚,老年组67 枚,占5.10%(67/1313)中青年组20 枚, 占2.14%(20/936)。老年患者大肠息肉癌变风险高于中青年患者,<0.01。老年组左半结肠息肉癌变61 枚占5.9%,高于右半结肠的2.1%癌变率,统计学比较,<0.01;在中青年组中虽然左半结肠癌变率2.4%高于右半结肠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相比,左半结肠息肉癌变率高于中青年组,<0.01,2 组右半结肠癌变率相似,>0.05。
2.3.3 大肠息肉形态与癌变 内镜下不同形态息肉癌变率不同,其中无蒂息肉癌变率最高,老年组52 枚,占6.73%,高于亚蒂息肉癌变率(4.46%)及有蒂息肉癌变率(1.78%),<0.01;中青年组无蒂息肉17 枚癌变,占2.47%,与亚蒂息肉癌变率(1.60%)及有蒂息肉癌变率(0.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老年组无蒂息肉癌变率高于中青年组,<0.001。见表6。
表3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大肠息肉大小、形态特点比较
表4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大肠息肉病理特点比较
表5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大肠息肉癌变率比较
2.3.4 大肠息肉大小与癌变 不同大小的息肉癌变率不同。2 组患者均显示,≥2 cm 的大肠息肉癌变率均明显高于<2 cm 的息肉癌变率,<0.01。与中青年组大息肉癌变率32.4%相比,老年组≥2 cm 的息肉癌变率虽更高,为4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8,老年组<2 cm 的息肉癌变有30 枚,占2.44%,高于中青年组的0.10%,=0.014。见表7。
2.3.5 大肠息肉病理分型与癌变 2 组患者中均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分别为34.62%和22.22%,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58%及11.69%,管状腺瘤癌变率最低分别为2.54%和1.014%,2 组组内不同病理表现的息肉恶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0.01;相同病理表现的息肉在不同年龄组的癌变率相仿,>0.05。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为消化道疾病中多发病及常见病,年龄的增长使患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增加[1]。所以,大肠息肉在老年人群更为常见,有研究显示75 岁时结肠息肉发病率可达28%~36%[2]。老年人群息肉多发可能与增龄使机体逐渐衰退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有关。男性肠息肉较女性多见,体内激素水平和生活方式可能是导致男性较女性易患大肠息肉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亦显示,2 组患者均为男性多见,男女为1∶1.6~1.8。
早期的大肠息肉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资料[3]显示50%以上的大肠息肉是在体检中发现。随着息肉体积增大,临床症状逐渐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便血、腹痛、粪便性状、排便习惯改变,粪隐血阳性患者的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特异性腹部症状或无症状患者的检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便血/粪隐血阳性及腹胀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这可能与近年来社区开展65 岁以上老年人大肠癌普查有关。中青年组患者更多表现为腹胀和便秘,2 组中均有较高比例是无症状、因体检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显示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大肠息肉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对出现难以解释的消化道症状,特别是便血或粪隐血阳性,应尽早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老年患者。
腺瘤-癌序列[4]是目前公认的大肠癌发展模式,大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早期检查发现摘除腺瘤可以有效地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5]。有研究显示大肠息肉多位于左半结肠[6],本研究结果同样和文献结果一致。文献报道[7],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而直径在2 cm 以上者癌变率可高达52%,本研究结果显示同样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提示老年组<2 cm 的肠息肉患者癌变率为2.4%,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0%,故老年人2 cm 以下的息肉同样需要重视。
病理分型与肠息肉恶变率密切相关。文献报道管状腺瘤癌变率为5%,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40%[8]。本研究亦显示,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老年组达34.62%,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为2.54%,低于文献报道[8],老年组肠息肉总体癌变率5.10%,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4%,<0.01,这与老年组腺瘤样息肉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有关,而中青年组增生性息肉比例较高占36.9%。
表6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不同形态大肠息肉癌变率比较
表7 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不同大小大肠息肉癌变率比较
老年组不同部位的肠息肉癌变率不同,左半结肠癌变率5.9%,高于右半结肠2.1%,<0.01,与文献报道相仿[9]。老年组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较右半结肠癌变风险值大,这可能与正常左右半结肠在胚胎学、生理学、形态学和生化学上存在差异相关[9]。然而,中青年组左、右半结肠息肉癌变率并无统计学无差异,>0.05,这可能与中青年组恶变息肉数较少,仅20枚,结果存在一定偏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统计。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 位,死亡率高居第2 位[10]。随着我国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尽管目前大肠癌发病年龄具有年轻化趋势,但老年患者依然是大肠癌的主要群体,大肠息肉的癌变率与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密切相关[2],位于左半结肠、无蒂、绒毛状、直径较大的大肠息肉易发生癌变,老年患者大肠息肉癌变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应重视老年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诊断和处理,以期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