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向
2021-03-11周吉娟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提出,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针对教学方向进行调整,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构建新的教学方案。本文立足实际,从“读写结合”“小组合作”“情境创设”“传统文化”这四个视角出发,就高中语文教学方向和具体的实践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方向
前言
明确、科学的教学方向是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和条件,而教学方向是由最新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偏重解题思路和考点的讲解,很少触及情怀与精神,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导致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了不见形象意义只见字词句篇的碎片,陷入人文修养和语言能力被考纲牵着跑的虚无之中。而核心素养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教学提出了新的、清晰的方向,本文对此进行探究。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具有终身发展价值的关键语文能力和人格修养。具体来说,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僅仅是为了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获取知识而具备一种能力,能够借助这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学会巧妙地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在一开始的时候,语文课程目标是“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之后,语文课程目标是“三维目标”,即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下,语文课程目标变为“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由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又被称为“四维目标”,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向
(一)注重“读写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主要是指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引导学生整合、梳理和积累,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和应用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言语经验,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正确应用祖国语言文字加以交流的能力。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分成两个单独的模块,这样只能让学生学到一些碎片化的语言文字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阅读是获取语言知识、了解语言文字应用规律的重要途径,而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输入一边输出,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系统性,这对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有重要意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以此为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结合”教学,顾名思义,将阅读和写作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上《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品鉴、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结束后进行仿写,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将原本平淡无奇的荷叶与荷花写得俏丽、生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画面感,在脑海中构思出月下荷塘的画面,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教师让学生品味这一段话,然后从生活中选择一景或一物进行仿写,促使学生消化、吸收这一段语言文字。经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不仅语言能力建构能力得到锻炼,其应用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注重“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时代不需要“死读书”的人,而是需要那些能够吸收知识并且将其转化为能力的人才。故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一个重要构成被重点凸显出来。换言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方向之一,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里的思维包括但不限于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顾名思义,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单位,让学生集体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鲜活的个体,对于同一个事物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所以,利用这些差异性展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摩擦,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强化。例如,在上《祝福》时,教师一边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一边抛出问题,如“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的‘春天是谁剥夺了呢?”“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能否避免,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谈一谈原因。”“鲁四老爷这个人物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刻画的?”等,通过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拓宽学生阅读深度,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注重“情境创设”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富含人文精神,正因为如此,语文核心素养中包含“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重要构成。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坚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评价、体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意识,让学生逐渐具备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尤其是表演式情境。具体来说,让学生将课文内容改编为课本剧再呈现出来,这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梳理故事情节,并且揣摩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再思考用怎样的表情、动作、神态、语气去表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学生鉴赏的过程,对于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有积极作用。将扮演的人物灵活地展现出来,这是构造的过程。所以,使用表演式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例如,上《雷雨》时,教师可以采取这一方法,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对整个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结合名著《雷雨》给学生讲解节选课文中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相关事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对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点进行揣摩。再则,教师通过随机点名或学生毛遂自荐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的角色有周朴园、鲁侍萍、周萍、鲁大海等人。在学生扮演结束后,教师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扮演的学生进行演技点评,指出其中的亮点,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如语气把握不到位、表情拿捏不到位等,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与审美鉴赏能力。在角色扮演以及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对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感悟,这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有积极作用,从而促使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
(四)注重“传统文化”教学,培养学生文化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继而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文化品质为教学方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态度、文化自觉意识并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高中语文课文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以及从各类文学名著中节选的课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再以此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质。例如,在上《鸿门宴》时,教师应当针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包括座次文化、人物称谓、官职、天文星象以及成语典故等。尤其是座次文化,在鸿门宴中,每个人坐的位置都是极其讲究的,教师可以通过人物的座位给学生讲解传统的座次文化,还可以拓展延伸至礼仪文化。一方面,通过这些内容的引进拓宽学生阅读深度。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文化的引申熏陶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
三、结论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理念深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从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祖国语言特点出发所做的一次改革,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方向,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教师应及时针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除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为方向,采取读写结合、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朝辉.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2]牛清.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名师在线,2019(21).
[3]李煜晖,李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9(3).
[4]嵇云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知识,2017(21).
[5]张心科.论语文核心素养及语文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
[6]翁红.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作者简介:周吉娟,女,1972年生,浙江绍兴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