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2021-03-11陈桂花

课外语文·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汉字高中语文情感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体验

审美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感受。审美感受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语文学科应该是音乐、美术学科以外最具审美意义的学科。无论是汉字书写还是释义,韵文还是散文,也不论小说还是戏剧,都是具有審美意味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而现实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分析,重视结论,重视成绩,而忽视感受、忽视过程,忽视美的体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积极创设审美环境,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汉字象形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汉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字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了隶书、楷书的今文字阶段。古今文字虽面貌不同,却一脉相承,都具有象形意味。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读写一个汉字,或有一种声音在回响,或有一种实物在展现,给人听觉或视觉冲击,促使应用者产生诸多想象、联想。如“迤逦”一词,“辶”,篆书形体像道路和脚趾,表示斜行。“也”,古“蛇”字,“如蛇身弯曲而斜”,本义是斜行。“丽”,有“依附”义,表示依照曲折的道路而行。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我们眼前便会出现李小二一路走来,风餐露宿,历尽艰辛颠沛流离的画面;学习《阿房宫赋》“弃掷逦迤”,我们眼前又会出现满车满驮金银财宝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随处丢弃、连绵不绝的场景。读《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眼前出现山岭绵延,红军战士在山路上蜿蜒而行的壮观景象。

高中要学习大量的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篇目,文言实词的学习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有的课文有一些不常用的词语,难记难解,学生没有兴趣。“修姱”“鞿羁”“蕙纕”“揽茝”“偭”“侘傺”“眇眇”“罾”“擗”“蕙櫋”“绣闼”“雕甍”等。如果教师借助汉字象形特点,对难写难读字进行形音义解读,让学生张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学生在阅读时会多一些兴趣,少一些障碍,获得一些美感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依然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利用汉字象形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对其理解得具体而深刻,深刻体会词句的形象性与思想性,感受汉字的意境美,增强审美意识。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书写汉字,热爱书法,感悟汉字气韵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中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汉字是方块字,自身形体方正,讲究布局,结构谨严,而书写者挥毫泼墨间,又将自己的精神气韵灌注其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汉字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会读会写,而且要写得端庄大方。教学中需要把练字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让学生写出汉字的方正,写出个人的情感气质,写出自信,写出民族自豪感。

学习《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兰亭集序》等,教师要展示毛泽东、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去体悟书法魅力,揣摩一笔一画,赏析一词一句,去理解作者那一时期的思想情感。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研讨与练习”三要求:“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这个练习设计就关注到了学生书法审美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书法表情达意的作用,进而把握毛泽东书法艺术风格。看那飞动的笔势,那如珠玉般独立的文字,疏密有致的布局,冲和淡雅的气韵,让人想到湘江之岸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百侣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学习《七律·长征》从那棱角分明、稳健而流畅的气韵中感受到毛泽东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势,感受到红军战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修辞活动,借助语言形式,感受诗文的绘画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趣味

修辞活动,指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对各种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修辞活动,在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中,感受语言形式之美。

如果要让学生体验到绘画美,就要让学生了解构成画面感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线条变化、光亮明暗、时空开阖、虚实相衬、动静结合、点染烘托、远近层次等方面,去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亦为书画家,其创作亦谙此道。《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作者以“絮帽”喻“岭上晴云”,以“铜钲”喻“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诗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岭上、树头、絮帽、铜钲、竹篱、溪柳,有直有曲,线条感极强,白云、红日,粉色桃花、嫩绿溪柳,色彩对比鲜明,构成一幅生机盎然春景图,诗人山行之乐就寓于景物之中。

杜甫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梅肥”, 那色绿而下垂的,是经风吹折的竹笋,那色红而饱满得快要绽开的,是经雨水滋润的梅子。作者用倒装的句式,将鲜明的色彩置于句中首位,紧随其后是笋和梅的姿态,画面感极强,饶有趣味,融入了作者的赞赏之情。清施补华《岘傭说诗》评价:“炼字著色,至此而止。”宋范温《潜溪诗眼》曰:“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

诗画本是表现手段和艺术特点不同的两类艺术,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绘画以线条、色彩等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的形象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但是诗和画的意境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生发。优秀的诗人善于借助修辞活动等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修辞活动,感受诗歌的绘画美、意境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获得审美趣味。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情境,关注美的意象,把握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享受审美愉悦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对古人的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伴随对对象的感知而展开的描述。在审美中,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自由地扩展和抒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草长莺飞,一派春光,本就给人愉悦感,而诗人病后初愈,格外珍惜眼前这大好景象,惊奇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便如经历了疫情肆虐,学生走出家门,回归校园,不见枝上桃红,已见海棠硕果,学生很容易与谢灵运产生情感共鸣。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述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在讲授杜甫的诗歌时,可以将《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登高》等放在一起来学习,从洞庭水、岳阳楼、星、月、萧萧落木、滚滚长江等雄浑壮丽的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襟、漂泊的孤苦和忧国伤时的情怀,在反复的诵读中不知不觉进入诗歌所描述的境界,深深受到诗情的感染,体会沉郁顿挫之美。

在讲授纳兰性德《长相思》、李清照《声声慢》等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挖掘作者蕴含在意象中的主观情感,将诗词改写成散文;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将散文改写成诗词。在改写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火花,喚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走入情境,也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重视。或心理描写,或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越细致,越容易拨动读者敏感的神经。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中“执手”,《荷花淀》中,“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的“吮”等细节极富生活化,很容易引起共鸣。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写作者八岁同几个小伙伴夜间穿过村西一大片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的浓密的森林(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时的真切感受:“进入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我想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不会忽视这一细节,它得让人们想到多少小时候走夜路害怕的情景啊。儿时的恐惧已经转化为记忆深处温柔的情思唤起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随作者的情感波动而波动,引发读者精神的快感,获得审美愉悦。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中充满了美的因子,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其独特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8.

作者简介:陈桂花,女,1968年生,河北怀来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研究型课程设计、古诗文审美阅读等。

猜你喜欢

汉字高中语文情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