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设计民国国徽轶事
2021-03-11李迅
李迅
笔者近日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办事,该行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的一幢老建筑里,办完事出来,无意间抬头看到大门上方的一个圆形徽章,能够识别出的图案有龙和凤,类似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图案,非常别致。笔者查阅史料才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龙凤呈祥,也不是银行的标志,而是历史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史称“嘉禾国徽”或“十二章国徽”,而且这个国徽还是鲁迅先生参与设计的。
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要求教育部主持设计国徽。教育部推荐了三位人选:鲁迅、许寿裳和钱稻孙,一起参与研拟国徽图案。鲁迅时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1912年到1926年,他在教育部任职长达14年。当时他的部门主管社会文化、科学、美术等事宜,是合适的人选。三人经过半个多月的慎重思考、充分讨论和精心设计,最终于8月22日完成了稿样,并于1913年2月发表。
鲁迅等人的设计思路是采用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图案。国徽中心分别是嘉禾、干、黼、粉米、山、日、黻的图案。嘉禾是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征;干为嘉禾之后的黑色盾形;黼类似斧形的图案,象征决断;粉米是斧形表面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征农业的供养;山表现为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征稳重、镇定;日在中心的上方,是红白相间的图案;黻是位于下方黄色丝带间的红色图案,象征辨别、明察、背恶向善。国徽左侧分别是华虫、藻、星辰、宗彝的图案。华虫是雉鸡,象征有文彩;华虫嘴中衔有藻,象征洁净;华虫头上戴有星辰;宗彝为华虫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国徽右侧分别是龙、月、火、宗彝的图案。龙是传统的神兽,象征神异、变幻;月在龙角的背后;龙身有火焰,象征明亮;龙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1913年2月出版的《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载有《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对国徽设计方案作了说明,并附有国徽图。作者谈到:“谨按西国国徽,由来甚久,其勾萌在个人,而曼衍以赅一国。昔者希腊武人,蒙盾赴战。自择所好,作绘于盾,以示区别。降至罗马,相承不绝。迨十字军兴,聚列国之士而成师,惧其杂糅不可辨析,则各以一队长官之盾微为识,由此张大,用于一家,更进而用于一族,更进而用于一国。”此次设计的十二章国徽,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一炉,“惟历史殊特,异乎欧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应远据前史,更立新图,确有本抵,庶几有当。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策恩其次,则有十二章。”但传统礼服上的十二章纹是散落到衣裳各处的,没有融合在一起,而此次作者是把十二章图案衔接起来,显得华美紧凑,也体现了国徽的庄严和美感。“凡此造作改为,皆所以求合度而图调和,国徽大体,似已略具”。
该篇文章未署名,但有研究专家查阅《鲁迅日记》,其中1912年8月28日记载:“与稻孙、季巿(许寿裳)同拟国徽告成,以交范总长,一为十二章,为旗鉴,并简章二,共四图。”稻孙、季巿,就是钱稻孙、许寿裳,而范总长是范源濂,他1912年7月至次年1月任教育总长。这一条日记记载的情况与《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一文相符,专家据此认定为鲁迅之作,所以该文亦收入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的《鲁迅佚文集》。
设计完国徽后,袁世凯将其采用为中华民国的国徽,并广泛应用于建筑、钱币、书刊、驻外使领馆等。直到1927年北伐战争后,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才逐步改用青天白日作为新徽章。当然,鲁迅先生的美术才华还不仅于此,他还设计了北京大学的校徽,其基本的图案结构还沿用至今。
关于这枚硕大的石制国徽为何会悬挂在江西中路200号的大门外,这还与旧中国的一家著名银行有关。这幢大楼,原本是金城银行总行所在地。1917 年,金城银行由中国近代著名的银行家周作民在天津租界创办,上海分行在次年设立,并于 1924 年在江西路东侧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对面兴建大楼,1926 年 1 月底落成,当时正好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所以悬挂了“十二章国徽”。1936 年后,江西中路上的这栋金城银行大楼便成为了金城银行总行。新中国成立后,金城银行参与了公私合营,并入新中国的银行业。此大楼先后作为上海市青年宮、福州饭店等。改革开放后,江西中路 200 号才恢复了它金融大楼的面目,成为中国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和上海分行办公楼。外滩周边的老大楼,除了这一幢悬挂有“十二章”国徽,据上海史专家薛理勇先生发现,北京东路280号大楼原“盐业银行”大楼门口也有一枚,只是风化侵蚀得更严重一些,估计上海同时期落成的老建筑还可能保存一些。
(作者为上海市委统战部干部)
责任编辑 杨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