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

2021-03-11田旭中

文史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园玉山雅集

田旭中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抚琴,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茶,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古代文人雅士每当空闲之时,喜欢约三五知己,或徜徉绿郊山野,或卧听松风竹月,或烹泉煮茗,或吟诗作对。这种以文会友的聚会古代称之为“雅集”。文人们通过焚香、挂画、瓶供、吟咏诗文、抚琴、礼茶等艺术形式陶冶情操,交流情感,切磋文艺,内容和形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文艺沙龙。

“雅集”既然是“集”,必须有雅人,有雅事,还要有雅兴,这就是所谓的“雅集”。于是就出现了“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这既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又是中国文人阶层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文化史上,先后出现过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早已成为历代文坛佳话。

传统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和随机性。“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而正是这种随意性、随机性与文学艺术家的自然本性相契合,在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才会很容易地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催生出名垂千古的文学佳构和书画精品。

雅集的雅,还在于茶席布置中体现的雅趣。古意茶壶、茶杯、桌旗、盆景、插花等,都是文人对于生活品质的独特观照。他们重视娱乐性灵,在推杯换盏中产生创作的欲望,一旦有感而发,便挥毫泼墨,落笔如风,气贯长虹。中国传统诗、书、画中许多名篇佳作可以说大都是文人雅集的产物。

可知,文人雅集是中国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结,也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艺形态。如果没有这类雅集活动,中国文化史上就会失掉许多瑰丽的篇章。古代文人的雅集活动,既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点缀。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雅集,随便翻开一页,都流光溢彩,令人神往。下面,讓我们随着时间的脉络,逐一叙述那些过往的历史佳话,领略一下古代文士的精神世界。

梁苑之游

主持人:梁孝王刘武。参与名士: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等。时间:西汉,距今约2160年。现址:河南省商丘市梁园。

西汉很多王侯热衷于延揽文士,尤以梁孝王刘武最为著名。他是汉景帝胞弟,最为窦太后疼爱。梁苑,也叫“梁园”,又名“兔园”,是刘武所建的一处私家园林。刘武雅好文翰,广泛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皆为其座上宾客。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居住园内,乐而忘返,“梁园”因此而闻名。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这在史上称之为“梁苑之游”。

清人袁江画过《梁园飞雪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上题款:“梁园飞雪,庚子徂暑,邗上袁江画”。袁江将梁园安排在冬天的雪景中:豪华的宴筵,殿堂中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觥筹交错,在雪片纷纷扬扬中,别有一番风味。而且,由于大雪的覆盖,屋顶的瓦楞模糊地与细密的格窗、文饰等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的敷着利用屋顶的白色,衬托出建筑物的绚丽斑斓的彩画,同样也别具风味。

西汉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如枚乘的《柳赋》、路乔如的《鹤赋》、公孙诡的《文鹿赋》、邹阳的《酒赋》、公孙乘的《月赋》、羊胜的《屏风赋》、邹阳的《几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都是在梁园完成的。其中尤以司马相如《子虚赋》最为著名。

孟浩然的一句诗可以概括出梁苑之游的规模:“冠盖趋梁苑,江湘失楚材”。不过,严格地讲,梁苑之游还只能算文人聚集,不算真正的雅集活动。

邺下之游

主持人:曹丕、曹植。参与名士:“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幹、陈琳、阮瑀、应玚,时已无孔融)、蔡文姬(蔡琰)等。时间:三国时期,距今约1800年。现址:河北临漳。

三国时期,曹操定都邺城。他与儿子曹丕、曹植都喜欢交游名士,因此文士麇集邺下,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建安七子”之称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而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6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当时文风极盛,成一时风气。所以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邺下聚会,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明代画家王问曾据此绘有《建安七子图》绢本,生动地描绘了这次雅集活动。虽然画面尺幅不大,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金谷园雅集

主持人:石崇。参与名士:“金谷二十四友”(包括石崇):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时间:西晋,距今1725年。现址:无迹可寻。据考证,其位置或在河南洛阳东北。

石崇,西晋时期有名的权臣,《世说新语》将其列入“汰侈”类,在历史上以生活奢靡而留名。其实,当时他也是颇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别墅,因金谷水贯注园中,故名之曰“金谷园”。金谷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是当时最美的花园。石崇曾在金谷园中召集文人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23人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征西大将军王翊从洛阳还长安,石崇在金谷园中为王翊设宴饯行。王翊一行及石崇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所有宾客赋诗述怀,宴后把所赋诗篇录为一集,命名为《金谷集》。石崇亲作《金谷诗序》(今已佚)以记其事。金谷园雅集遂被世人传为佳话。后人称这次聚会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雅聚。

明代画家仇英绘有《金谷园图》,画中园林奇花异木皆备,珍禽悠然自得。园主石崇与众人娱乐,神态悠然。王诜则于《金谷园图》上题款。清代华喦也创作过同名《金谷园图轴》,纸本设色,178.7×94.4cm ,今藏于上海博物馆。

兰亭雅集

主持人:王羲之。参与名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41人。时间:晋穆帝永和九年,距今1668年,现址:浙江绍兴城西南兰渚山下。

金谷园雅集影响极大,据说后来的兰亭集会完全比照这个模式来进行。《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东晋王羲之曾与四十多个文人聚会,这便是有名的兰亭之会。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内史王羲之召集著名文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41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诗文吟咏,成诗数十首。王羲之把大家所作的诗集在一起,乘兴挥毫,写下文辞与书法并绝千古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会也因此成为雅集史上的传奇。这次雅集人数众多,主持人又是真正的文人领袖而非权贵,并且出现了绝世书法《兰亭序》,因此在文化史上尤为重要。

历代书画家对这次重要集会都有过表现或描绘,如唐代大书家褚遂良、冯承素、虞世南先后都摹写过《兰亭序》,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王羲之原作则被唐太宗李世民作为随葬物陪葬。明代大画家仇英曾据此作《兰亭雅集图》,唐寅 也绘制过《兰亭雅集图 》手卷。

滕王阁雅集

主持人:阎伯屿(时任洪州牧)。参与名士:王勃等。时间:唐高宗上元二年,距今1346年。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

滕王阁是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很有艺术才情。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牧阎伯屿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在场文人很多,都假意谦让,王勃却提笔就作。其事《新唐书·文艺传》有载:“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阎伯屿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后来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便出来站在王勃身边观看他写完此序,并请入上席,极欢而罢。

王勃作此序时的年龄说法不一,《唐摭言》卷五说是14岁。 王勃《春思赋序》“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予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其 生年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与会后便溺水惊悸而死,故写此文时应为26岁。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元代画家唐棣、夏永相继以《滕王阁图》为题创作过画卷,两件作品都不大。唐棣画作为纸本水墨 27.5×84.5cm,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夏永画作更小,只有24.7×24cm,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香山九老会

主持人:白居易。参与名士: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时间:唐代,距今约1176年。现址:河南洛阳。

白居易晚年对仕途心灰意冷。他居住在香山,自号“香山居士”,隐山遁水,坐禅谈经。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暮春三月,白居易邀来六位老者,漫步山林,把酒言欢。这次聚会,加上白居易共计七人。座中最年长的是胡杲,已经89岁,依齿序排列,吉皎88岁,刘真87岁,郑据85岁,卢真82岁,张浑77岁。主持人白居易年龄最小,也已经七十有四。白居易专门为这次七个退休老头的聚会写下一首《七老会诗》,诗的上半段是这样的:“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尊中有酒且欢娱。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下半段写了自己当时的感想。

这次雅集后,白居易意犹未尽,当年夏天,他又主持了一次雅集活动。这次参加者有些变化,增加了两位高年不仕的人,一位是李元爽,时年136岁,是历史上有记录的最长寿的人。另一位是95岁的僧如满,他是白居易的禅学老师。九位平均年龄在九十岁左右的老人诗酒唱酬,轰动一时。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白居易专门请人绘制了一幅九老图,并着意突出两位高寿者,写下了《香山九老会诗序》:“雪做须眉云做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稀有,何况今逢两令威!”又过了十年,白居易駕鹤西去,但是九老会这种聚会形式却未成绝唱。白居易在《香山寺》诗里这样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这首诗写出了白居易等九位长者在居住香山寺期间的闲适生活。《香山雅集》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深。

如今的香山寺内,还保存着九老堂建筑。据说白居易曾经把自己所作的八百多首诗稿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供后人缅怀。

宋人马兴祖曾据此创作《香山九老图卷》绢本水墨设色,现藏于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西园雅集

主持人:驸马都尉王诜。参与名士: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等。时间:北宋元丰年间,距今900多年。现址:无迹可寻。据考证,位置或在河南开封解放大道北段。

西园是宋初“功臣”王全彬的后裔、“将门之子”王诜的宅第。王诜(1048—1104),北宋贵族、文人中的卓越画家,字晋卿,太原人。王诜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诸子百家无所不知,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整日与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元丰年间(1078-1085年),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嘉会、张耒、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僧人圆通、道士陈碧虚等人会集于王诜府邸西园,故称“西园雅集”。

这是一次影响仅次于兰亭雅集的盛会。召集人王诜为当朝驸马,名士则都是当时书画界泰斗。后来被誉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者,其时就占了三家。秦观是大名鼎鼎的词人,李公麟是北宋首屈一指大画家。王诜本人曾作《西园雅集图》。李公麟亦据这次雅集作《西园雅集图》。大书家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以记其盛。“西园雅集”遂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慕不已的一段佳话。

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也据此创作过《西园雅集图》。图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圆通大师等盛会于王诜西园。16人分四组:王诜、蔡肇和李之仪围观苏轼写书法;秦观听陈景元弹阮;王钦臣观米芾题石;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靖老观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图;刘泾与圆通大师谈无生论。该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山雅集

主持人:顾瑛、杨维桢。参与名士:黄公望、倪瓒、王蒙、张渥、王冕、赵元等。时间:元末,距今600多年。现址:江苏昆山巴城镇。

顾瑛(1310—1369)是元后期江南名士,名瑛、一名仲瑛,字德辉,号金粟道人。顾瑛与倪云林、曹梦炎并称为江南三大巨富。顾瑛好慕孟尝君之为人,薄功名,购古书名画、秘玩彝鼎并邀天下胜流相唱和,风流文采,鼎甲一时。据顾瑛《玉山草堂名胜集》记载,其大小雅集凡50多次。

玉山雅集虽以酬唱诗文为主,然而诗人多兼书画,故书画交流必在其中。从至正八年(1348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余年间,海内文人名士如张雨、黄溍、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王蒙、朱珪、杨基等均到过顾瑛的玉山草堂。《六砚斋笔记》记载《玉山草堂集》说,首次玉山雅集时在“至正戊子二月一十九日之会为诸集冠”。此次雅集,大画家张渥用李公麟法作《玉山雅集图》,杨维桢为之记,文中赞雅集:“称美于世者,仅山阴之兰亭,洛阳之西园耳,金谷龙山而次弗论也。然而兰亭过于清则隘,西园过于华而靡也,若今玉山之集非欤。”其将“玉山雅集”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王诜的“西园雅集”相提并论,可谓推崇至极。这也就确立了顾瑛“玉山雅集”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倪瓒、王蒙三家先后都出入过玉山草堂,元末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重要代表张渥、王冕、赵元都留下过诗书画作合璧。元诗中,颇有一些写于“玉山佳处”。清人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玉山雅集”:“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其宾客之佳,文词之富,则未有过于是集者……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

江亭雅集

主持人:鲍桂星。参与名士:钱仪吉、吴嵩梁、顾莼、朱为弼、张澍等。时间:清道光三年。距今198年。地点:在今北京西城区太平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工作之余,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一座小亭,以供休憩,当年兴建,翌年而成;又从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末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拈出“陶然”二字为此亭命名,别称“江亭”。

十年后,江藻长兄江蘩又对亭子进行了修改扩建。此地“流水半湾,潺潺沙渚,蒹葭聚生,绿波相荡,居然有濠濮间意”。从此,陶然亭成为清代京城重要的风景游赏地和士大夫的雅集场所,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宣南士夫宴游屡集,宇内无不知有此亭者”。道光三年(1823年),内阁学士鲍桂星邀请了一批文士至此雅集。然而这次雅集似乎没能留下什么重要的文艺成果,故而不为人所重。

纵观古代,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文人雅集恐怕要数东晋的“兰亭雅集”、北宋的“西园雅集”、元代的“玉山雅集”。“兰亭雅集”催生出千古书法名篇《兰亭序》,“西园雅集”诞生了一批书画名作,而“玉山雅集”以持续时间长,参与文士多而著称。

雅集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够把文人凝聚在一起,不仅因为它是自发和自由的,符合文人追求的理想人生,更因为这种形式背后有一种文化的力量。文人在其中所追寻的,正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所谓“同气相应”“志同道合”都反映在其中。反观今之各种名目饮食文化,乌烟瘴气的饭局聚会,精心安排的品鲜尝美,不少已沦为利益交换的场所。而古人的依山傍水、清脍疏笋、吟诗作画则显得潇洒高洁,诗意畅快!抚今追昔,与其说逝去的是高人雅致,毋宁说失去的是一种文化传统。

幸好,历史为后人留下了那些美好的怀想和经典,让我们能够在浮躁中反求诸己,在阅读与观览中去拾取心灵的那分宁静。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猜你喜欢

西园玉山雅集
月季盆景欣赏(二)
月季盆景欣赏(一)
长沙西园北里:走读古巷的历史脉络
新年献辞
附式石盆景欣赏
林友农作品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戊戌海棠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