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让人担心的“公司人格”

2021-03-11张丰

支点 2021年3期
关键词:自由职业者应聘者独立性

张丰

春节之后,又有朋友选择辞职,更换工作、创业或者仅仅是“休息一段时间”,人们都不会用异样的目光来看你。有时候参加饭局,会有好几个人和我一样没有工作,是“自由职业者”。

这没什么让人担心的,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人,已经普遍拥有更多元、健康的就业观念。有位朋友的公司招人,一个应聘者临阵放弃,理由是“公司离家太远”。朋友大为光火,因为应聘者的家距离公司不到3公里。

这样的事在日本人看来,一定更加難以理解。前几年朝日新闻社的稻垣惠美子在50岁时辞职,轰动全日本,她的《五十岁,我辞职了》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五十岁辞职,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稻垣惠美子辞职的时候,苹果手机主打产品是iPhone 6s,已经是成熟的智能手机了。但是,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她在那时都还搞不清楚苹果和安卓的区别,更是分不清各种手机套餐的不同,买一部手机,就把她累病了,在床上躺了三天。

原因在于,在此之前,她的手机、电脑等事物,都是公司安排好的,自己连话费都没有充过。在日本,大公司会为你安排好一切。六七十年代日本崛起的时候,男性大部分在大企业工作,把公司当成家看待,领导甚至会帮员工安排婚事。这些年虽然有所“松动”,日本人整体上对公司的依赖没有任何变化。

稻垣辞职后寸步难行,连租房都困难,这时她才注意到,原来租房协议需要公司担保。对此进行深入反思后,她把日本称为“公司型社会”。她认为,过度依赖公司,是日本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性的根源。

这样的“公司文化”,让中国人想起以前的“单位”。过去,有些人甚至会把家庭矛盾闹到单位去仲裁,就是因为在观念中,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单位人”,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接受了新观念,能够把个人生活和工作分开,做到“公私分明”。

和中国相比,日本人对公司有着更深的执念。稻垣到国外旅行,和人交流时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遇到的美国、欧洲和中国人,都不会露出丝毫惊诧的表情,而日本人听到一定会一脸震惊。日本人知道她“五十岁辞职”,第一反应是她在公司一定做了违规的事情,这让她花了很多时间去解释。

我们可以沿着稻垣的思路,把这命名为“公司人格”,就是一个人对公司过分依赖,在精神和性格上被公司价值观所塑造,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判断力,最终“离开公司就不能生活”。这可能比“996”还让人担忧,“996”只牵涉到身体的劳累,而“公司型人格”,则是人格受到侵蚀。

毫无疑问,人应该努力工作,最好也应该“爱公司”。但是,真正的爱公司,必然是建立在对公司的认可和自己作为人的独立性上,否则这对个人和公司可能都不是什么好事。那些既有独立性又有激情的人,在职场的表现往往更好,而“公司型人格”的家伙,更容易被裁员,因为“依赖”总会导致缺乏活力。所有的“爱”和情感,莫不如此。

猜你喜欢

自由职业者应聘者独立性
零工经济里的 自由职业者
把降落伞卖给农夫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新形势下自由职业者统战工作思考
考虑误差非独立性的电力系统参数辨识估计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