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政治要提高三种政治能力
2021-03-11行久
行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面向新征程,必须把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提高政治判断力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增强政治判断力,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胸怀国家大局,心系人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学会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
科学把握形势变化。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科学观察、正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本地区本部门形势,把握发展趋势和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精准识别现象本质。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
清醒明辨行为是非。要把握政治上的是与非,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涉及大是大非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要提高辨别力,从理论上弄明白、搞清楚,敢于善于表明正确立场和鲜明态度,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有效抵御风险挑战。新发展阶段,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蔓延为政治风险。要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科学预判能力,坚持问题导向,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做到对症下药。
提高政治领悟力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必须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善于领会。要切实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从中汲取政治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政治素养。要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学习领会研究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把握其政治内涵,深刻领会其政治要求。
要主动看齐。讲政治,不是空洞的政治表态,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
要胸怀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对“国之大者”,对党中央关心的、强调的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大事要事了然于胸。只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找准自己在全局中的合理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目标和举措,才会保持坚如磐石的定力和攻坚克难的信心。
提高政治执行力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更不能违背中央大政方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
要狠抓落实。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动脑子、想办法,拿出真招实招来,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一项一项抓好。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要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
要负起责任。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既不能做“甩手掌柜”,又不能做“太平官”。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攻坚克难,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党中央定下来的事情就一定抓好,通过积极主动的执行力,使各项工作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要练就本领。要下大气力苦练内功,提升履职尽责能力。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自觉加强学习,坚持从群众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导方法,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把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作为提升能力、锤炼意志的阶梯,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支点,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积蓄力量,不断进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宋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