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新热点素材解读之“ 科学精神”

2021-03-11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王学华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1年2期
关键词:盾构哲学角度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王学华

国产盾构机惊艳亮相,基建狂魔又添新器

2020年9月27日,“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在长沙下线。这是我国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它出厂后将参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建设。有趣的是,在“涂装”方面,“京华号”有浓厚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其刀头涂装红色京剧脸谱,代表忠勇义烈。这令不少网友叫绝。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些盾构机背后中国人打破封锁,打破垄断的奋斗故事。

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垄断着盾构机的技术和市场,购买者没有任何议价权,“花钱还要看脸色”,几代中国人在心里较劲:“以后一定要用上我们自己制造的设备。”“再难、再苦,我们也要把机器造出来!”在毫无经验的背景下,中国开始摸索研究自己的盾构机。

可是真的做起来,才知道其中关键部件的制造难度有多大。比如刀具,刀具布置数量多少?高度多少?刀间距多少?刀盘开口率多少?光弄清楚刀具问题,中国就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硬是把这块骨头啃下来了。2008年,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成功下线。如今,国产盾构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垄断,拉低了同类产品价格的40%。

国产盾构机还在不少领域做到了顶尖,创新出了: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世界最大矩形盾构、全球首台斜井双模式TBM、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大国重器”既是起点,又是丰碑。感谢幕后的建设者们!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自力更生,天道酬勤。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垄断着盾构机的技术和市场,购买者没有任何议价权,我们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毫无经验的背景下,探索自己的盾构机,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

核心角度2:科技创新,助推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才能助推产业发展。在创新的引领下,国产盾构机在不少领域做到了顶尖,创新出了许多品牌,给“大国重器”又添一“器”。

创新角度: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在科技运用中渗透文化意识,将使科技和文化都得到发展与传承。“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涂装”方面,有着浓厚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其刀头涂装红色京剧脸谱,代表忠勇义烈。这一设计,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美好结合。

哲学与科学联姻,中科院成立哲学研究所

2020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中科院此举旨在让两者联姻、相互促进。

对于此举,有些人不解,认为中科院是在抢社科院的“地盘”。其实哲学与科学,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的维度看,哲学是科学之源。科学家进行先验推理,也思考概念,而哲学家也提出经验命题,从经验研究中受益。从人类的知识系统看,科学和哲学是紧密关联的。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科学的发展往往带来哲学观念上的变化,而哲学思想的变革也会为科学的洞见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成立,是一种跨界连接,也是一种融合发展。

“要有别人卡不了脖子的关键技术,需要有独创的、敢为人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同时,他也认为,科学家必须提升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哲学的学习和哲学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

李树深表示: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哲学研究所,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提升中国的科技原创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界的新使命。当代基础科学的前沿直接关联着众多重大的哲学问题。像物质之谜、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和意识之谜这类问题的澄清与解决,已经构成历史上罕见的重大科学革命的契机,并且需要科学家与哲学家携手推进。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融合发展。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研究所,让科学与哲学联姻、相互促进,这是一种融合发展。科学的发展往往带来哲学观念上的变化,而哲学思想的变革也会为科学的洞见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两者相得益彰,前景广阔。

核心角度2:跨界思维。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研究所,这是一种跨界连接,也是跨界思维的结晶。现代社会各门类交叉渗透,跨界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跨学科的背景往往更有利于找到新的增长点。

创新角度:新时代,新使命。我们当前所处的是全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提升科技原创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界的新要求。

曾庆存:“我还没有登顶”

“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曾庆存26岁时写下的《自励》诗如是说。

2020年,85岁高龄的曾庆存站在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但他还是那个在科学高峰面前保持谦卑、依旧不愿停下探索脚步的“攀登者”。有人说,“曾先生可算是登顶了吧!”曾庆存却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还没有登顶。我一直在努力攀登(大气科学这座珠穆朗玛峰),但种种原因所限,我没能登上顶峰,大概只在八千六百米处,初步建立了一个营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庆存所走过的“八千六百多米”中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科学的兴趣”“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曾庆存有过“原子梦”,本想读物理学,后来服从国家分配,学气象学。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曾庆存说:“我一个贫家子弟,饭都吃不饱,国家培养我读书,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把什么做好。”

留学回国后,曾庆存被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搞科研是冷板凳事业,曾庆存却乐在其中。他常常在几平方米的宿舍里,一推公式就不分昼夜,顾不上吃饭、睡觉。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院士,挑起中科院大气所所长的大梁。“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是推动我深入研究的强大动力。”曾庆存说。

如今,他对做学问仍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抱着“与天地共同奋斗,推动社会向前进”的壮志,“献绿山河不着花”的精神,登峰不止,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85岁高龄的曾庆存站在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这是他不断攀登的结果。“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他的诗句也折射出他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奋斗精神。

核心角度2:天道酬勤,勤勉砥砺。曾庆存认为搞科研是冷板凳事业,要靠勤奋、意志和毅力。虽然非常辛苦,他却乐在其中。他常常在几平方米的宿舍里,一推公式就不分昼夜,顾不上吃饭、睡觉,这是怎样的一种吃苦精神啊!

创新角度:谦卑为人,虚怀若谷。虽然站到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但他还是那个在科学高峰面前保持谦卑的人。他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我一直在努力”,这表现出科学家的谦逊博大与品格胸怀。

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也偶像”颁奖仪式举行

2020年9月28日,“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线上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科技日报社承办,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拉近公众和科学家的距离。

平凡之躯也能造就铜墙铁壁。二等奖《我是医生不是神》视频中,医生们仿佛在开“吐槽大会”,抱怨工作辛苦和劳累。但视频表达的主题是严肃的,医生也不是万能的,也是普通人。现实里,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总在被需要时奋不顾身。从抗疫战场到平凡街巷,医者悬壶济世,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护佑苍生的铜墙铁壁,展现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多年历练成就精测高手。二等奖《精测人生》则展现了测量师白芝勇及其团队在全国各地奔波的身影。工程测量是个苦差,一年365天,有300天以上都在野外奔波;工程测量也是个需要智慧的差事,空气湿度、阳光强度、粉尘含量、风力强弱等自然因素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准度,多年的研究历练,造就了白芝勇快速、准确的测量技能,成为解决现场难题的高手。18年间,他最骄傲的是,中国高铁2.2万公里运营里程中,他和他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占到了十分之一。

这些视频真实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他们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呆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视频中的主人公们,大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人。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用短视频的形式来呈现,让网友们透过屏幕,感受科学家的智慧、专注与担当。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平凡中的伟大。身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总在被需要时奋不顾身。从抗疫战场到平凡街巷,医者悬壶济世,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护佑苍生的铜墙铁壁,这同样是一种伟大。

核心角度2:吃苦与智慧。工程测量是个苦差,一年365天,有300天以上都在野外奔波,没有吃苦的精神无法做好。但工程测量也需要智慧,白芝勇他们做到了。因为智慧,他们拥有了快速、准确的测量技能,成为解决现场难题的高手。

创新角度:科学家精神。视频再现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无不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崇高与伟大。

王振义:韶华倾尽七十载,牡丹花开两袖清

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96岁高龄的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获得“生命科学奖”。然而在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后的现场电话连线中,王振义院士得知自己获奖,声音却骤然严肃起来,他一再表示“非常忧愁”,问“这个奖为什么颁给年纪大的人”?在王振义院士看来,这个奖应该是“鼓励年轻人,而不是鼓励快要离开世界的人”。

王振义院士认为在肿瘤治疗领域,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基础研究工作,以治愈更多的病人。特别是在诱导分化方向的研究,他说这个领域很难,很可能“研究一辈子,都研究不出好的成果”。

王振义的成就确实令人瞩目:他曾带领团队成功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的细胞,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他确立了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也因此荣获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然而对这样一份特效药,他没申请过任何专利,而是朴实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用得起这种药。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口服黄色小药丸,即便是30多年后的今天,一盒也只要几百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

如今王振义院士年近百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这个事他一做就是近20年。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振义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都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谈到“开卷考试”的目的,王振义院士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能有更新的创造,不能再回实验室,希望“所做的事情对病人、临床医学教育再提高、更新自己知识能起一点点作用,让年轻人知识面更广,怎样解决临床问题”。“我没有别的特别的地方,只是带着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为他们多创造一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王振义说。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重视年轻人。96岁高龄的王振义得知自己获得“生命科学奖”后,不是高兴,而是一再表示“非常忧愁”,在他看来,这个奖应该奖励给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基础研究工作,以治愈更多的病人。

核心角度2:生无所息。王振义院士一生都在奔波、操劳,如今虽然年近百岁,但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这个事他已经做了近20年。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振义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都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

创新角度:善于分享,胸怀宽广。王振义院士确立了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荣获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然而对这样一份特效药,他没申请过任何专利,而是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用得起这种药,这种宽广的胸怀令人钦佩。

乘风破浪,她在汉子的世界里闯出一片天

在我国的大洋科考中,几十年来都是男性居上,似乎这是一项被男性垄断的职业。然而,在2007年,中国“大洋一号”的第19次下海科考中,韩喜球却以一名娇弱女子的身份夺人眼球,因为她是中国几十年来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学家。

韩喜球研究的方向是海洋动力,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那时候,我国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仪器和设备,工作薪资也不丰厚,而韩喜球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辞辛苦,将青春奉献给科研。尽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00多元,韩喜球仍然大方地拿出上万元的积蓄为实验室买了一台电脑,一门心思为科研而努力,逐渐成为实验室的业务骨干。

每次出海考察成本高、时间紧,所以考察组的科学家们都日夜连轴转,舍不得休息。这样辛苦的工作对于男性来说都是身体和精神上的煎熬,而韩喜球却表现出比男性更加坚韧的决心和毅力,作为首席科学家也没有享受应有的待遇,而是戴着安全帽和大家一起工作。

在外人看来,海上的科考生活单调无味,但是对韩喜球来讲,热爱在她心中,即便再苦心里也觉着甜,乐在其中。这大概就是韩喜球能够成为一名乘风破浪的女科学家的原因了。

同时,对于女性科学家这个概念,韩喜球的态度是:科学家没有男女之分,职业没有性别垄断,女性也能撑起半边天。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这样的精神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在原本是男性主宰的行业里发光发热。

多维解读

核心角度1:坚守本职,竭诚奉献。韩喜球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尽管科研条件十分艰苦,工作薪资也不丰厚,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辞辛苦,将青春奉献给科研。尽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00多元,她仍然拿出上万元的积蓄为实验室购买电脑,一门心思搞科研。

核心角度2:以苦为乐,积极进取。在外人看来,海上的科考又累又苦,生活单调无味,但是对韩喜球来讲,因为热爱,即便再苦心里也觉着甜,乐在其中,并且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创新角度:巾帼不让须眉。在我国的大洋科考中,几十年来都是男性居上。然而,在“大洋一号”的第19次下海科考中,韩喜球却成为了中国几十年来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学家。她认为,科学家没有男女之分,女性也能撑起半边天。

猜你喜欢

盾构哲学角度
神奇的角度
小直径双模式盾构机在复合地层中的施工应用与实践
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
盾构穿越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菱的哲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小包哲学
角度不同
人啊
盾构管片接头连接方式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