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在斜视儿童中的应用
2021-03-11李静南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16
李静南(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450016)
手术是当前治疗斜视的首选方式。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完善,手术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不良事件,可能会对其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围手术期负面情绪的产生,可导致患儿行为依从性的降低、引发相应的应激反应,最终对手术效果造成直接影响[1]。因此,对斜视患儿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确保其情绪处于相对良好状态,更好地保证治疗效果[2]。本研究在斜视儿童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明显改善了其心理状态,提高了其行为依从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斜视儿童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13(8.64±1.12)岁,共同性外斜视20例、共同性内斜视15例、上斜肌麻痹1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6~12(8.59±1.08)岁,共同性外斜视22例、共同性内斜视14例、上斜肌麻痹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纳入标准:均符合斜视诊断标准,智力与同龄人相符;患儿监护人自愿接受斜视矫正术治疗(无手术禁忌证),且对本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癫痫患儿。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在考虑患儿及其家属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基础上,向其讲解疾病、手术的相关知识;常规术前访视,手术室巡回护士到病房查阅患儿病历并收集患儿一般资料,评估其具体状况,告知患儿及其家属手术时间、术前准备及手术相关注意事项等;患儿返病房后立即监测生命体征,指导其保持舒适体位,嘱其放松头部,详细了解其术后感受,若有不适立即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1)术前:与患儿家属积极沟通,掌握患儿的个性特点及性格特征,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接近患儿,耐心地与其进行交流,取得其信任,并陪同其熟悉医院与病区坏境,帮助其缓解因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针对性地应用通俗、有趣、色彩鲜艳的卡通动画与图片向其耐心讲解斜视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术前、术后宣教;邀请患儿家属参与到心理干预中,指导其通过讲故事、玩具、做游戏等形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患儿对手术的恐惧;进行术眼遮盖模拟及宣教,告知患儿术后术眼遮盖的目的,特别指出术后家属和护士均会在身边照顾,以避免患儿术后因双眼遮盖而产生的心理恐慌。(2)术中:全程陪伴在患儿身边,消除孤独和陌生感,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3)术后:让患儿亲近的家属予以鼓励与安慰,增加患儿安全感,降低因术后疼痛和蒙眼给患儿带来的恐惧;重视患儿的哭闹,及时安抚患儿,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通过播放喜欢的音乐及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及术后不适,使其更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1.3 临床观察指标(1)采用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对两组术前1d、入室后及麻醉诱导时焦虑程度。该量表包括5个部分(语言、情绪表达、精神状态、觉醒状态以及对父母的依赖),共22个项目,每项对应不同的分值,综合分值范围21~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越明显。(2)出院前采用我院自制患儿行为依从性评定量表对两组围手术期行为依从性进行测定。该量表包括6个部分(术前行为、检查配合、护理配合、饮食、睡眠、活动量),共29个项目,按3个等级分别进行评分(能2分、偶尔1分、不能0分),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焦虑程度比较两组术前1天mYp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入室后及麻醉诱导时mYp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焦虑程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焦虑程度比较(±s,分)
观察组对照组t P n 45 45术前1d 27.35±5.76 27.40±5.72 0.041 0.971入室后28.46±4.11 34.68±6.42 5.474 0.000麻醉诱导时29.56±4.18 35.57±5.31 5.966 0.000
2.2 两组围手术期行为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术前行为、检查配合、护理配合、饮食、睡眠、活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行为依从性比较(±s,分)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行为依从性比较(±s,分)
观察组对照组t P n 45 45术前行为10.21±2.75 7.16±3.22 4.832 0.000检查配合8.63±3.51 6.41±2.16 3.613 0.000护理配合13.31±3.16 8.56±1.34 9.283 0.000饮食13.58±4.14 8.49±2.19 7.290 0.000睡眠8.53±3.11 6.33±2.15 3.903 0.000活动量15.69±4.12 10.31±2.22 7.711 0.000
斜视为儿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眼位不正,两眼无法同时注视目标,多是由于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功能发生异常所致[3]。斜视会对患儿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若未在斜视发病的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儿视力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儿童的心理状态在外在环境及周围人的言行等因素影响下时刻进行着量变与质变,特别是斜视患儿心理较常人更为脆弱和敏感,其入院后容易对陌生的环境产生紧张和焦虑,对医疗护理产生恐惧甚至排斥[4~6]。另外斜视的治疗一般是由临床医师针对斜视程度、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手术是治疗斜视的首选方式,可使眼位趋于正常,但大部分斜视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手术治疗存在焦虑、恐惧与紧张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部分患儿不能充分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而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在围手术期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方式以提升斜视儿童护理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促使疾病朝着痊愈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护理过程中给予关怀,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和帮助[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前1dmYp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入室后及麻醉诱导时mYp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行为、检查配合、护理配合、饮食、睡眠、活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围手术期斜视儿童行为依从性,减少围手术期的焦虑。陌生的环境及对手术的不熟悉均会造成恐惧和焦虑,而斜视手术患儿年龄较小,认知理解能力不足,若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宣教效果。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以视觉为主,在护理中采用直观、有趣的动画及彩色图片进行手术过程和手术环境的讲解,更容易让患儿接受和理解,使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由于手术过程中家属不能陪同,患儿即使提前熟悉了手术环境,在手术过程中仍不可避免会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心理护理模式中让熟悉的护士全程陪同患儿手术,并在一旁安抚、鼓励患儿,可起到缓解其不良情绪的作用。此外,心理上的焦虑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心理活动,对术后康复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儿缓解因术后疼痛、术后眼睛遮盖造成的心理不适和恐惧感。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斜视围手术期中,能显著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高其依从性,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